北京人春節期間的主食異常豐富和講究。
年夜飯除了大魚大肉,好吃的餃子是一定不能少的,老北京人講究十二點上桌。現在一般與年夜飯一起吃就行。
有歌謠為證: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炸醬麵),初三的盒子團團轉。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那天是必須吃餃子的。
二十八,把面發春節期間,除了餃子、麵條、盒子。其他麵食也少不了,比如饅頭、花捲、豆包、春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也有創新麵食比如紫薯包。老玉米、菜糰子這類粗糧,也很受歡迎。
過去老北京人都是在過節之前,由家裡的主婦們,不辭辛苦地親手製作,“二十八,把面發”,說的就是提前把過春節吃的主食做好。主食要做很多,囤積起來,能吃整個春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的繁忙,現在這些主食都可以在大型超市或者單位食堂買到。放假期間,人們只要將這些好吃的主食加熱,即可食用。主婦們省去了勞作的辛苦。
過去的主婦們忙了一年,到春節期間也是要休息一下,春節期間,只要把這些熟食熱一熱就可以了,男人們決不會有意見。
初一的餃子年夜飯的餃子,是一家人一起包的。講究的是吃豬肉白菜餡餃子,要放一點兒小蒜苗。小蒜苗是提前在水盤裡養的,豬肉餡講究用刀自己剁。我們家的白菜是在“都市小菜園”自己種的,這樣做出來的餃子味道其好無比。
年三十吃餃子,要蘸臘八醋,吃臘八蒜。臘八醋是臘八那天製作的,經過米醋的轉化,蒜瓣已經變成了翡翠般翠綠的顏色。吃一瓣翡翠般的蒜瓣,心裡無比幸福。
三十包餃子的面和餡都要剩下。老人們說:剩下面,代表一年有衣服穿;剩下餡,代表一年有錢花。
三十的餃子還有一個講究,就是在餃子裡包上幾個乾果,比如花生仁,腰果,誰吃到這樣的餃子,代表更有福氣。我小時候,姥姥是在餃子裡放個一分錢硬幣。我覺得不衛生,也不安全,就在每年的三十餃子裡放乾果。我今年放的是怪味豆。
放了乾果,三十的餃子吃起來比較有意思。
大年初一,北京人幾乎家家還要包餃子吃。
初二的面初二,要吃炸醬麵。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和黃醬炸醬,煮麵,配上黃豆芽、心裡美,還有白菜心這樣的面碼,熱熱乎乎的吃一碗炸醬麵。
北京人吃炸醬麵,是配上大蒜瓣的。蒜瓣整個的,咬著吃。曾經有個脫口秀演員說:“北京人是吃大蒜的,而上海人是喝咖啡的。”其實北京人也愛喝咖啡,而且相當講究。北京人只是在沒有公務,或不出門的時候,才會吃一瓣大蒜,回味一下記憶中的味道。
初三的盒子也很有意思,擀兩張碗大的麵皮。在一張麵皮上,放好餡,用另外一張麵皮蓋上面,然後將邊沿用手摁好,再用碗將多餘的邊扣掉。我姥姥當年是這樣做初三的盒子的,老一輩人,我們的爺爺奶奶的那一輩是這麼做,現在的北京人沒有用碗把盒子邊兒摳掉的習慣了。
除了初一吃一頓餃子,初二吃一頓面,初三吃一頓盒子以外的早餐晚餐通常就會吃其他的麵食,比如花捲、饅頭、豆沙包、肉龍等其他主食。
肉龍是將肉餡卷在發麵裡蒸出來的主食,面與肉餡交疊,口感吃起來層次變化有致,不像肉包子,面餡一清二楚。
豆包裡的豆餡,我覺得很是甜糯。我問大帥哥是什麼感覺?他說是溫暖的感覺?我問紅豆餡為什麼有溫暖的感覺?他說:紅豆難道不是給人溫暖的感覺嗎?好吧,藝術家對食物色彩的感覺大概比較特別吧。
紫薯包的餡比豆沙來得更細膩、軟糯,不像主食,倒有些像甜點。
相比而言,花捲的香是綜合了各種調料的香味,因為裡面一般會放五香粉或者十三香。
菜糰子帶著點農家餐的味道。外皮是玉米麵,口感比較粗,而裡邊的菜也多是一些野菜。春節期間吃了太多的油膩,吃一點菜糰子之類接地氣的粗糧,還是非常有利於營養均衡的。吃多了大魚大肉,吃點粗食非常有助於健康。
老玉米是整根兒煮熟放到冰箱裡冷凍起來的,到春節的時候,只要拿出來在鍋裡蒸一下就可以吃了。我家大帥哥吃玉米,通常是在老玉米上放一小塊黃油,然後放到烤箱裡去烤,這樣烤出來的玉米,有一股甜糯的奶香味,非常的特別。極像肯德基的甜玉米味道。
今年春節,我們家準備了饅頭,花捲,肉龍,豆包,老玉米,菜糰子,紫薯包,是準備主食最多的一年,也讓我意識到了,中國人的主食是多麼的豐富。而春節,是主食最為集中展示美味的時節。
作者 鄭華芝
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