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叱吒中國拉麵界的味千拉麵,現在已經成了昨日黃花。2010年底至今,味千中國的市值已蒸發掉超過100億港元。
“不好吃”“骨湯就是泡麵調料”是網友們對味千的評價。上市這幾年,味千到底發生了什麼?
味千拉麵彷彿遇“水逆”
回望味千的這十年,彷彿就像是遇到“水逆”一般倒黴。
十年前,雄心勃勃的味千提出了“五年千店”的計劃。結果,第二年味千就遭到了“勾兌門”的大力打擊,導致多家門店關閉。
後來,重灌旗鼓的味千又再次出發,於2016年投資了百度外賣,本想著是一個不錯的生意,哪知道百度外賣隨後就被餓了麼收購。如意算盤落了空,味千手中的百度外賣股權價值大大降低。
接連幾次重創,讓味千陷入了虧損的境地。即便如此,味千還是吃力地繼續著它的開店計劃,到2018年底,味千擁有了766家門店,較2016年增加了93家,所謂的“千店計劃”也沒有實現。
2018年,味千似乎稍微有點扭轉頹勢了,結果自家高管又在背後捅了刀子。該高管在味千擁有1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大臣”的背叛,又給味千添上一筆新的傷痕。
如果只是單看2019年的業績,味千的“水逆”好像終於停止了一般,4個季度的同店銷售增長率均為正數,分別為5.1%、4.8%、6.9%以及6.8%。然而,這卻是他們提高了產品單價的結果。2018年,味千拉麵的人均開支還是48元,2019年一下就升到了近54元,你說銷售額能不漲嗎?
短暫的漲價的確能為門店帶來效益,但消費者不是傻的,品牌君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食客都能接受味千拉麵這樣的漲幅。
品牌發展多次受阻,到底是什麼,讓一代拉麵王味千流落到要靠漲價來維持業績的地步呢?
味千為何跌落神壇
味千走到今天這番田地,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因素。
味千一開始的火爆,其實有一部分原因在於,當時的中國市場上並沒有什麼日本料理,味千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一塊的空白。然而,現在大家都知道,市面上的日本料理越來越多,不僅是拉麵,壽司、壽喜燒等日本料理的品類也豐富了起來。久而久之,日本料理的代名詞,不再是味千拉麵了。
再來是拉麵本身的問題。味千在推出伊始,就表示自己是“大骨熬湯”,和日本的拉麵是一樣的。但是,品牌君身邊吃過味千的人都表示,味千就是一股泡麵調料味,再加上“勾兌門”對產品的打擊,讓消費者不再為味千的拉麵買單,甚至有人說,這是交“智商稅”的拉麵,除了有名氣外一無是處。
然而,拉麵本身出問題,味千並沒有想到從根本上來解決,反而是逃避拉麵口味問題,在選單上推出各種口味的鐵板飯、韓式石鍋飯和蓋澆飯,甚至還出現了和日式料理毫不搭邊的食物——印度飛餅。想去味千吃日料的食客,在翻看選單時看到印度飛餅,心裡真的不會緩緩打出一個“?”嗎。
不僅如此,為了加強全時段的營收,味千還在門店內加入了下午茶輕食的選擇。問題是,又有誰會去想在一家拉麵快餐店裡享用下午茶呢?
綜上所述,味千在品牌運營上遇到的問題,總結下來就是:
1.日料品牌變豐富,味千不再“獨自美麗”;
2.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拉麵的口味問題;
3.推出與主業無關的產品,不利於品牌建設,效果不佳。
在品牌君看來,味千被吐槽得最多的,就是拉麵口味的問題。想想也是,如果一個餐廳賣的食物都不被消費者所認可,那還怎麼談業績呢?味千現在首先要做的,不是豐富選單、增加營業時段,而是升級拉麵口味,重塑品牌,讓消費者再次對味千的拉麵產生信任感。
-
1 #
-
2 #
最後一次吃味千用該是十年前了,還是別人買單的。
-
3 #
味道還行吧,看個人口味,價格是確實不便宜。
-
4 #
剛開始的味千真的不錯。當選單越來越長,品質也就越來越差。說實話真沒必要面面俱到,集中精力就做好那幾款面就行了。
-
5 #
用料包把自己搞砸了!做餐飲要用心,寧願少賺也不要偷工減料,賺的少就不要把精力放在外賣上給美團交錢...
-
6 #
我從2005年開始吃味千拉麵現在的味千除了名字一樣 料已經改變
-
7 #
最根本的是,味千是第一家面巾紙收費的品牌
-
8 #
一碗麵50塊錢,裡邊竟然只有半個雞蛋,你坑誰呢?
-
9 #
真不如一碗幹切牛肉拉麵
-
10 #
1.骨湯就是泡麵調料2.價格貴,菜式少。 現在選擇很多了,不像以前
-
11 #
味千拉麵除了肉是真的,其他的不如康師傅和統一的泡麵
-
12 #
除了貴就是難吃,其他都不想說了,就是一個名字騙我去消費
-
13 #
料理包做的面還是算了!
-
14 #
在南寧國貿店吃過一次、感覺就比泡麵好那麼一丟丟而已、
-
15 #
點過一次外賣,就是半個蛋,一塊肉,然後因為是外賣,麵湯還是分離的,外賣送到了,自己拌起來。。。關鍵幾十塊塊錢和自己做的醬油拌麵也沒太大區別
-
16 #
確實又貴又不好吃,三盛廣場那家不知道還在不在了
-
17 #
十幾年前吃過一碗三十八塊,說實話不好吃,麵條和青菜就是燙熟了的加了三四塊紅燒牛肉,湯更是沒有味道,從那以後沒有吃過
四五十塊錢一碗,味道比快餐面還差一點,他們都是做一次過的生意,沒有人會吃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