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款非常經典的港式茶餐廳#餐包#,在製作過程中沒有過多的風味或技巧,但有著讓人百吃不厭的好味道。
這或許可以驗證這樣一句話:“簡單的,才是永恆的!”。
當然,既然叫做“港式”,這款餐包也必然會帶有非常濃郁的香港飲食特色。
那就是煉乳和高糖的使用了,這些特點在港式奶茶中也有所體現,所以餐包中那濃濃的奶香氣,在你還沒有吃到口中時,就能讓人遠遠地聞到了。
在這個食譜中,晨光學習了許多港式餐包的製作方法,在麵粉的使用方面,將高筋麵粉與低筋麵粉按接近5:1的用量混合使用。
最終達到了一個非常微妙的口感,非常值得麵包烘焙愛好者親自己嘗試一下。
不過,由於不同品牌面粉的特性會有所差別,大家在實際使用時,可以根據自己常用麵粉的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
晨光在使用這款麵包時,高、低筋麵粉都使用的是“新良”的5公斤裝高筋麵包粉和低筋蛋糕粉。
食材清單高筋麵粉 × 210克低筋麵粉 × 40克細砂糖 × 20克酵母 × 3克食鹽 × 3克清水 × 100克牛奶 × 80克煉乳 × 20克無鹽黃油 × 30克詳細烹飪步驟-= Step 01 =–
先將高筋麵粉210克、低筋麵粉40克、細砂糖20克、酵母3克、食鹽3克、牛奶80克、清水100克、煉乳20克倒入廚師機的攪拌盆中。
以低速或手工方式,將幹、溼兩類材料混合均勻成團,形態上基本上是沒有乾粉的狀態即可。
-= Step 02 =–
接下來將廚師機的速度調至中速或中高速,將麵糰攪拌至表面光滑不粘手,拉扯時有明顯的彈性狀態。
-= Step 03 =–
然後將在室溫下充分軟化的30克無鹽黃油加入麵糰中,用中低速將黃油完全揉進麵糰中。
在揉麵的過程中,可以停下1-2次,用刮板或刮刀將粘在攪拌盆壁上的黃油刮下來,這樣可以大幅降低這一步的操作時間。
-= Step 04 =–
最後將廚師機轉至中高速或高速度,將麵糰揉到可以用手拉出讓自己滿意的半透明薄膜即可。
與加入黃油的操作類似,在揉出膜的這一步,也可以多次將機器停下,手工將麵糰在攪拌盆中“翻個身”,可以讓麵糰更均勻地被廚師機攪拌到,從而加快這一步的操作效率。
-= Step 05 =–
將揉好的麵糰從攪拌盆中取出,把它整型收圓後,放進發酵盆中,加蓋後進行基礎發酵至2倍大,用時間大概在1-1.5小時左右。
具體發酵時間,主要看發酵環境的溫、溼度高低,如果想要快速完成發酵工序,可以參考下文中的“小貼士”部分。
-= Step 06 =–
用手指在發酵完成的麵糰上插個洞,如果這個洞不回縮、不塌陷,則代表麵糰發酵成功了。
在表面撒一點乾粉,用刮板將麵糰從邊緣向中間收攏,你會發現麵糰會鼓起一些大泡泡,說明麵糰中的酵母發酵效果非常好。
-= Step 07 =–
用手對發酵盆中的麵糰進行捶打,這樣不但可能將麵糰中的氣體排出,還可以讓麵糰的筋性變強,這與手工揉麵時摔打等操作的目的類似。
然後將麵糰移至操作檯,再撒一點乾粉,用手再次拍打麵糰進行排氣。
-= Step 08 =–
將排氣後的麵糰稱出總重量後,分割成8個等重的小塊。
然後將分割後的小麵糰收圓、滾圓,再蓋上餐佈讓其鬆弛10分鐘。
-= Step 09 =–
在鬆弛後的麵糰上撒上少許乾粉防粘,用擀麵杖將麵糰擀成小圓餅的形狀。
再將其翻轉過來,將平滑面向下,再撒一些乾粉防粘,用手將麵糰輕輕壓平。
-= Step 10 =–
將麵糰兩側向中心線的位置對摺,再將兩端向內摺進去,將一端壓在另一端上面。
再將麵糰翻過來,用雙手將麵糰收圓,一個餐包的坯子就算是完成了。
-= Step 11 =–
將做好的餐包坯放在烤盤中,加蓋餐布進行二次發酵,直到麵糰發酵至原來的1.5倍大小即可,時間大概需要30分鐘左右。
在製作麵包坯的時候,最好用餐布蓋住做好的餐包坯,以防止其表面風乾。
-= Step 12 =–
在二次發酵後的餐包坯表面薄薄地刷上一層雞蛋液,同時將烤箱以170℃預熱。
將烤盤放進烤箱的中層位置,以170℃烘烤15-17分鐘,當餐包的表面上色達到你的喜好後,就可以出爐了。
-= Step 13 =–
將烤好的餐包放在烤架上,讓其在室溫下自然降溫15分鐘後,再在表面刷上一層融化的黃油液,等到餐包溫度完全涼透後,就可以食用啦!
要點與小貼士-= Tips and Point 01 =–
這款餐包晨光在製作和拍攝素材時,由於使用的是廚師機揉麵,所以在液體的使用量上可以比較多一些,這樣可以讓麵糰的水合度更好,出爐後的口感更加細膩。
如果你沒有廚師機,或是喜歡手工揉麵所帶來的特殊風味,可以將清水的用量降低10-20克,達到80克左右的用量。
這樣可以降低手工揉麵時的操作難度,同時由於手工揉麵與機器揉麵本質上的區別,也不會對最終的口感有太多影響。
當然,如果你想要減少牛奶的用量,也是可以的。不過牛奶的用量少了,會降低餐包的香濃味道,這就看個人的喜歡與取捨了。
-= Tips and Point 02 =–
一次將這麼多的材料全部倒入攪拌盆時,有一些基本的要點需要注意一下。
首先,先將麵粉倒入盆中後,糖和酵母可以一起倒在麵粉的一側,而鹽則需要單獨倒入糖和酵母的對面一側,儘量減少酵母與鹽直接接觸的機會與時長。
再就是液體部分的溫度問題了,它會直接影響到麵糰成形後的老化問題,還有控制酵母的發酵控制問題。
有一個簡單的選擇方法是:當室溫低於15℃時,建議使用30℃以下的溫水或液體;當室溫高於30℃時,則建議使用在冰箱冷藏中降溫過的冰水來揉麵。
-= Tips and Point 03 =–
在揉出膜的操作中,由於含水量比較大的關係,前期麵糰會顯得非常“黏稠”和“塌陷”,所以麵糰的成團效率會比較低下。
這時,可以先停下廚師,加蓋密封攪拌盆,把麵糰靜置5-10分鐘,讓麵糰充分進行水合作用。
之後,你就會驚奇地發現,麵糰會變得不再像之前那麼粘手了,成團、成型的速度也變快了。
另外,在最後出膜階段,晨光的習慣是每攪拌45秒左右,就停下機器來檢查出膜情況,這個操作的間隔時間,也有類似的效果。
-= Tips and Point 04 =–
無論是基礎發酵,還是整型後的二次發酵,要說到發酵質量的好與壞,這與其發酵環境的溫、溼度有著很大的聯絡。
如果你是在潮溼又炎熱的夏季發酵,可以直接加蓋或餐布在室溫下直接發酵,麵糰的發酵效果都很非常好,有時還會有發酵過度的風險。
如果是在春、秋季節,或是寒冷的冬季發酵麵糰,無論是南、北方地區,都不是很建議在室溫下發酵。
如果你沒有發酵箱這種“利器”,最好的辦法是將發酵盆放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微波爐、烤箱),加蓋餐布透氣,旁邊再一大碗的熱水來增加溫、溼度。
晨光碎碎念如果你喜歡晨光的食譜,還請為晨光點一個小小的“贊”!這是對晨光最大的鼓勵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