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無酒不成席”。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喝酒習俗。
東北人對酒類的記憶往往萌發於幼年。許多東北人都會記得,小時候家裡大人用筷子蘸點酒送到自己口中。東北人往往沒有太多話,不管男女老少,搬起缸子就往裡灌,啥都不用說,一切感情全在酒裡了。
山東人喝酒更像是一項政治任務,勸酒的方式層出不窮:小孩子不喝酒,長大了怎麼交朋友?義務教育都結束了,不喝酒上大學了怎麼辦?大學生不喝酒,以後娶媳婦兒怎麼辦?
西北人喝酒時載歌載舞,大聲唱著信天游,大口喝著綏德的酒。但他們同時又講究文明、剛柔並濟,唐朝既有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描繪了一個精緻優雅的場面。
西南人讓中國白酒真正走出了國門,從茅臺到五糧液,從劍南春到瀘州大麴,以至於沒有美酒,貴州人在國內的名氣都會減半。雲貴人嗜酒如命,大多數家庭都會私藏幾瓶極品好酒,凡是碰上喜慶日子,從來不會放過豪飲的機會。倘若不喝酒,那一定是家裡窮得沒法弄到酒了。
江蘇小綿羊,雅緻有排場
但說到江南的飲酒,酒桌上流傳這樣一句話:東北虎,西北狼,喝不過江蘇小綿羊。這裡所說的“江蘇小綿羊”有兩層含義:
一是江蘇人溫良,如同小綿羊。
二是蘇酒的原型——洋河大麴瓶身上印有綿羊的圖案,極具質地綿柔的象徵意義。
事實上,江蘇的白酒產量僅次於四川,人均飲酒量排全國第三名。雖然蘇煙蘇酒都產自蘇北,但主要針對的消費群體卻在蘇南。
有不少俗語描繪了江南人嗜酒如命的特性,例如“酒醉酒醉,忘記年歲”、“借來壺瓶賒來酒,三杯通大路,一醉解千愁”、“今朝有酒今朝醉,勿管明朝喝涼水”。
由於不少成年男子酗酒成癮,俗語裡也少不了勸人少喝酒的話,例如“三年不喝酒,家裡樣樣有”、“喝酒莫說花錢少,一年有件破棉襖”。
江南成規模的酒廠起自南宋,隨著元軍南下流入,講究技術在品種和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突破。根據元史記載,全國上繳糧食一千兩百餘萬石,其中四成來自江浙,包括二十多萬錠的酒稅。由於中國的原生酒類屬於糧食酒,釀酒要耗用大量糧食,所以朝廷一度在北方禁酒,而江南因為素有“魚米之鄉”的富足,遂釀酒業發達。
唐代江南人飲酒風氣盛行,留下了不勝列舉的傳世詩歌。“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描述的是金陵之酒;“傾如竹葉盈樽綠,飲作桃花上面紅”說的是湖州之酒。“醉鄉雖咫尺,樂事亦須臾”白居易筆下的紹興地區盛產黃酒,因“醉鄉”蜚聲於世。
醉鄉之民還利用酒做出了特色美味。《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古漢語中,膾指代生魚肉,江浙至今保留了生吃一些海鮮、河鮮的習慣。如蘇南人愛吃嗆蝦(醉白蝦),浙江沿海人則喜食醉蟹(用酒醃製活蟹),這些生鮮都通常都需要用到當地特色的酒來醃製。
江南人喝酒,工薪階級的艱辛、中產階級的愁緒、各行老闆的生意,全都藏在酒裡了,不同階層,不同時代,喝酒的方式也不同。
排出九文大錢,要兩碗黃酒和一碟茴香豆,是沒有社會地位窮苦書生的喝法。在餘華的筆下,一盤炒豬肝和二兩黃酒,是許三觀每次賣完血之後用來犒勞自己的。當然這還不夠,他不忘拍拍桌子,氣派地吼一聲:黃酒給我溫一溫!在陰冷潮溼的江南之冬,一碗黃酒下肚,何懼寒風瑟瑟。
現在,江南人均產出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昔日的站堂酒客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體面的飲酒方式。蘇南體力勞動者在開啟一天勞作之前,喜歡吃一碗奧灶面,點幾碟澆頭、小酌兩瓶啤酒,這是辛勞日子裡難得的犒賞。
古人平常不吃冷盤,唯有在喝酒的時候,需要用冷盤來中和酒的熱量,讓胃裡舒服一些。江浙下酒菜極多,有炸花生、釀田螺、醬爆螺絲、涼拌豬耳、豆腐皮蛋、拌黃瓜、白斬雞、滷汁豆腐乾、炸酥魚、涼拌薺菜、涼拌木耳、手剝筍、醬牛肉、白切羊肉等。
下酒菜特點鮮明:首先,菜硬能果腹,防止一上來沒喝幾口就醉了;其次,濃油赤醬味道足,吃著讓人需要喝點東西來解渴。要想判斷什麼菜適合下酒,答案是——能配粥吃的。
與從小一起長大的密友三五成群,把酒言歡是件人生樂事。江浙人喝酒,不喜歡大聲起鬨,喝到大醉,他們要的是以酒為媒的心靈溝通,能夠經常坐在一桌喝酒的,一定是夠交情、願為你兩肋插刀的好兄弟,這種習氣,至今不改。
蘇南人沒有特別豐富的夜生活,只有晚上搓完麻將,一桌人去店裡點盆羊肉暖鍋,溫幾瓶黃酒,覆盤一下剛剛牌場上的激戰。
江浙人很客氣,尤其喜愛搶著買單,喝完酒從來都是拉拉扯扯、糾纏不清。看得出來,凡是搶著買單的都是真心實意的。還有人為了避免“搶單”這個環節,進店就事先把鈔票預付了。
生意百億萬,皆在杯酒中
前面講的都是小規模酒局,真正的宴席則是另一回事了,客人定然不能搶著買單,否則就是不給主人面子。宴席以主家為尊,“尊”字上面是“酋”,酋字的本意便是管酒之人。古人請客喝酒,講究嘗、獻、酬、酢。
嘗,是眾人先嚐一口斟好的酒;獻,是主人向客人敬酒;酬,是客人接受主人敬酒;酢,是客人回敬主人酒。時至今日,古禮已簡化許多,不過任何禮節,都要遵循一個準則,就是喝得心情舒暢。
中原文化講究“尚左尊東”。在江浙,尤其在蘇南人家,以朝南者為尊,主客通常坐北朝南。因為南方素來有帝王之氣,應了金庸筆下“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之義。
除了發煙,喝酒是開啟陌生人之間話匣子,消除隔閡的上選。與北方人的“自來熟”不同,江浙人特有的方式是借酒聊天,外人謂之“套近乎”,這一點從周總理身上體現得很充分。
前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回憶錄裡提到,在國宴上,周恩來總理(原籍紹興)談到自己的革命經歷,提及長征途中路過茅臺鎮,曾一天喝了25杯酒的軼事(超過1兩的杯子)。事實上,中國早期的外交,美酒扮演了重要角色,堪稱喝出來的“美酒外交”,周總理的酒量相當好。畢竟只要氣氛到位了,聊出了共鳴,合同交情什麼的都好說。
江浙人都是生意精,外地人一到當地,只要會喝酒,無論酒量如何,立刻能夠“賓至如歸”。江浙人談生意的酒局很講究分寸,從來不會男女老少齊上陣,也沒有主陪、副主陪。一場下來,大家一起吃個飯,在喝酒聊天中了解對方。
不過,江浙人做生意不挑食,很講求實際,但凡有點賺頭就出手,貿易往來頻繁,薄利多銷。老闆和客戶往往一見如故,一瓶、兩瓶不算多。不僅把生意做了,還能把客戶哄得舒舒服服。
北方人喝酒講究不醉不歸、一醉方休。江浙人的禮,在於客氣,時刻保持人與人之間體面而舒適的距離。喝酒很少強人所難,所以不能喝的人到了江浙也無需惶恐。
假如你是開車來的
北方人會說:“沒事兒,給你找代駕”
江浙人會說:“稍微喝點吧,我可以送你回去”
假如你有脂肪肝
北方人會說:“行,我幹了,你看著辦。”
江浙人會說:“哦,那確實不能多喝。”
假如你感冒了
北方人說:“別磨嘰了,喝點兒酒發發汗全好了。”
江浙人會說;“好了好了,少喝點吧。”
大戶人家吃完酒宴,總少不了喝熱茶收尾。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的不敬。賓主酒後閒坐,客人要慢慢品,喝一口,品一下。將酒精醞釀的情感,通過細細的茶香,氤氳開來。
喝酒體驗的不僅是酒本身的味道,還有背後濃厚的人情味。倘若沒有人情味,酒也只是一瓶變了味道的水。
三千年前,送葬泰伯的船隊誤入歧道,只得靠岸歇夜。船伕們抹黑出去尋酒,周圍的平民紛紛獻出自家佳釀。兩個村莊因此得名,北邊的那座村莊成了“北酒店”,南邊的成了“南酒店”,而筆者出生於北酒店。
泰伯三讓王位,南下開拓當時荒蕪野蠻的江南,成了吳地人家共同的祖先。泰伯指揮開鑿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河——伯瀆河,現在依然靜靜流淌。後來,伯瀆河與京杭大運河相連通,吳地與中原文化匯流於此,北方的粗獷到了江南,變得柔美有韌性,在酒文化裡,就成了喝不倒的小綿羊。
老酒陪伴了江南人三千年,寄託了江南人對生活新的理解和希望。正是飲酒,讓江南人品嚐到日常生活之外的東西。
參考文獻:
《文人與食事》——汪曾祺、汪朗
《元代江浙地區酒業研究》—— 章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