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也算不上一個資深吃貨,因為在我的概念當中懂吃會吃的人因為愛吃往往都會琢磨著去做。自己的情況是從能記事以來就沒下過廚房,沒有拉仇恨的意思。做女兒時仗著有媽媽的操勞,嫁人了仗著有婆婆的照顧。所以讓我對廚房對做飯形成了一道天時地利人和的天然屏障。當然,不喜歡下廚房還另有原因。例如不喜歡做飯時的油煙味和做飯過程中的油膩感。甚至還因為自己在心血來潮的假期的某天,萌生了想為父母分擔家務試著學做飯的想法時,父母一句無意的話的打擊。諸如此類吧。彷彿進食一日三餐只是自己身體的本能需求。時間迴圈往復,記憶中自己大快朵頤得時刻卻有那麼幾次…
(每次回去看爺爺,爺爺總是把自己親手種的菜裝滿後備箱)
還記得那是自己七八歲的時候。老家的村子每到夏天就經常停電,正直暑天,我家大門洞裡總會吹過些許風來。為了降溫爺爺奶奶總會接大盆的水往大門洞裡潑撒。你別說,這種物理降溫的方法還真有點用,彷彿有了涼意胃口就能大開似的。我和妹妹吃起奶奶做的飯感覺倍兒香。奶奶喜歡用灶臺的大鐵鍋烙餅,然後再炒一鍋菜。將外焦裡嫩的五香餅切成角狀的數份,再捲上各種菜,現在想來還是不知道怎麼形容那個味道,肚子彷彿變成了一個無底洞,總也吃不飽。記憶中總能記住爺爺奶奶看著我和妹妹大口吃飯時的那張笑臉。微笑的眼神中充滿慈愛…
(爺爺種的“心兒里美”)
還有那一年,我和妹妹被爸爸媽媽接來城裡上學,爸爸媽媽的工作非常忙,想改善伙食的話總得碰到週五或者週六的晚上。選擇週五或者週六是因為我和妹妹週末休息,選擇晚上是因為爸爸能夠在家。不管冬天還是夏天,一家四口經常圍坐在一張特別小的圓圓的可摺疊地桌上吃涮羊肉。吃飯的時間總會特別長,邊吃邊聊,吃飽了涮的肉和菜總還能吃下小半碗綠豆雜麵。那張直徑一米多點的小圓桌記載著噴香的涮肉味兒,還記載著我們一家四口難得的團圓…記憶中的父愛也是從那年開始的,爸爸早出晚歸,那時爸爸每天回來,我和妹妹卻經常見不到他。後來每逢週五爸爸騎著大摩托就把我和妹妹帶到城裡來,吃好吃的。直到我們來城裡上學,一家四口可以團圓。
時間荏苒,後來我遇到他。婚後我們生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從大學畢業一直到去年我為了家庭放下忙碌的工作,經過今年一年的練習和積累,我學會了好幾樣拿手菜,還學會了包餃子。之前媽媽說她很喜歡做飯,說做飯是一種幸福。我百思不得其解。此次石家莊發生疫情,政府為了有效防疫將我們“禁錮”在了家裡,當我們一家四口一天24小時能夠相互陪伴在一起時,我感覺到了我的內心很充盈。當我在廚房為自己愛的人精心搭配飯食時,我找到了媽媽所謂的“幸福”的答案。清洗每一粒米,烘培每一道菜,搭配每一份主食或湯食,甚至想著法子創新每一頓飯。然後看著孩子帶著一副稚嫩的笑臉為我豎起誇讚的大拇指,還有老公臉上洋溢的滿足。我感受到了透過味蕾傳遞出的幸福感。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從今天起繼續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透過味蕾傳遞幸福,人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刻竟然都能和美食有所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