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冬天最該吃的湖北菜一蒸就香,實在太好吃了,小孩看到了都留口水。

中國人很喜歡使用蒸的技術來烹飪食物。蒸包子、蒸魚、蒸肉、蒸一切……小時候看西遊記,就連妖精吃唐僧肉,都要把師徒四人放進蒸籠裡,吃得就是個原汁原味。

中國人烹飪的歷史很長,蒸又是其中較早被人們掌握的技法之一。經考古發掘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存在專門蒸制食物的陶製炊具。在大吃貨國,蒸菜絕對是老資格且廣受歡迎的美味之一。

蒸菜遍及全國,但因其取材廣泛,在氣候更加溫暖溼潤、物產豐富的南方各省尤為流行。湖南瀏陽蒸菜花樣繁多;廣東人嘆早茶,一盅兩件之兩件,常常就是蒸制的點心;江西農產豐富,蒸菜也極受當地人喜愛。

現在在網路上經常可以見到“武漢人拿命過早”這樣的文章,武漢乃至湖北的“過早”文化,隨著三鮮豆皮、熱乾麵、米粑、面窩、蛋酒的誘人味道,成功引起了全國人民美食雷達的警報。但是我們也因此忽略了湖北是個蒸菜大省這一現實。過早是體驗鄉風民情的好選擇,但是蒸菜在湖北才是隆重正式的宴客壓桌大菜。

湖北南靠洞庭湖,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湖北人有大把的新鮮食材,而蒸制可以保持食材本味,當然得到了萬千寵愛。

天門有“中國蒸菜之鄉”的稱號;沔陽三蒸也長期霸佔著人們的餐桌;鍾祥蟠龍菜、竹溪蒸盆、恩施格格蒸菜,也都是自成一體。湖北不少地方一直就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籠不請客”的說法。依據食材、地域的不同,也演變出了不同的手法。

清蒸是蒸菜中的元老。簡單調味的食材,直接上鍋蒸熟即可,全憑食物本味取勝。其中,最適合清蒸的就是魚類。這種吃法也一直受到食客的推崇,清代才子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曾記錄了蒸制魚類的方法,比如“刀魚用蜜酒釀、清醬放盤中,如鰣魚法蒸之最佳。”對於追求原汁原味的人來說,清蒸無疑是最佳選擇。

有著廣闊水域的湖北,水產豐富。毛主席當年南下視察,就留下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詞句。位於湖北省東南部的梁子湖,是武昌魚的主要產地。武昌魚作為一種食材,在中國的食用史已有上千年,但是在研究人員眼中,它的定名時間只有半個多世紀(學名:團頭魴)。

科學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在吃貨眼裡,魚只分兩種:好吃和不好吃。武昌魚屬於前者。清蒸武昌魚嫩白晶瑩,在淺淺的盤子中,潤在湯汁內,格外明亮誘人。剛剛經歷熱力燻蒸的魚肉緊實彈牙,細嚼微微回甘,餘韻悠長,魚皮嫩到不時會調皮地黏在筷子上,每一口都是湖鮮的自然滋味。

新鮮食材拌上米粉,再蒸制,可以有效鎖住食物內部的汁水,口感更鮮嫩,味道更醇厚。米粉遇熱後的顆粒感,與包裹的食材的口感,形成一種巧妙的對比,整道菜的層次因此更加豐富。穀物的清香與肉類的脂香,讓人難以拒絕,粉蒸肉則是將兩者融合得最不露痕跡的一種方式。與鮮肉相比,不少湖北人更喜好吃剩下的肉做出的粉蒸肉,認為這樣更有味道。

粉蒸肉是餐桌上當之無愧的硬通貨,任誰都想要染指。相比之下,粉蒸菜在不明就裡的人眼裡,就不那麼討喜了。比如粉蒸茼蒿,第一次見會讓人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茼蒿的獨特氣味,是不少人避之不及的噩夢。翠綠的茼蒿拌上米粉,在熱力的催逼下,一切都呈現出一種不清不楚、一塌糊塗的曖昧姿態。

蒸菜對於食材品質的要求很高,而影響出品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火候。古人對於火候已有獨到見解,認為“火之為紀,時疾時徐”,再新鮮的食材,一旦過火就會滋味散盡。這一點在製作炮蒸菜的時候十分緊要。

炮蒸是天門蒸菜的特長之一。因為出鍋後要澆上一勺熱油,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宛如鞭炮而得名。最出名的就是炮蒸鱔魚。

鱔魚宰殺去骨成段,用鹽、油、蒜、姜、胡椒粉等入味,再拍上米粉,上鍋蒸熟,最後再以滾油澆在鱔魚之上,點燃了這“鞭炮”,一道炮蒸鱔魚才算完成。鱔魚肉滑嫩而略為鬆散,蒸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魚肉的完整,而事先的醃漬和事後的澆汁都可以有效起到去腥提味的作用。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義大利為何位列世界四大美食國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