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我是河南豫東人,09年畢業來到貴州了參加工作。娶妻生子安家貴州也有11年了,要說有啥不習慣的,就是這邊超市賣的饃沒味兒。女兒6歲多了,總共也沒回過幾趟老家,對於貴州出生的小傢伙兒晚餐跟著我一起吃饃,她多少還是有些不習慣。即使我刻意讓她練習吃饃!我的意識裡河南人吃飯咋能不吃饃呢,其實我也知道女兒的意識裡河南只是爸爸的老家,可還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習慣吃饃的河南妮子,和我一起分享饃的絲絲甜,點點酸的麥香味兒。

女兒這個年齡喜歡問各種問題,喜歡聽故事,這幾天老是睡前問我小時候是怎麼過年的。伴隨女兒的提問,思緒回到了20多年前我的童年,伴隨感悟寫成文字分享出來,一表思鄉之情,二饗異地過年的河南老鄉。文不達意,一看一笑即可。

小時候過年,年味濃,人多也熱鬧,過了臘八就是年啊。我想主要還是小時候生活必需品少,過年的東西都得各家各戶提前準備,不像現在啥都能買到,臨時準備都能湊全。小時候村裡外出務工的人也少,絕大多數農村人老實本分多以在家種地為生,能夠出去打工的都是看起來有本事的人。

進入臘月,按農曆算好日子多,結婚出嫁的自然也多。豫東的臘月冷,很多老年人,或是體弱多病者年關難過。紅白喜事,炮聲不斷。農村人的臘月是數著天過的,大人們覺得快,什麼都沒準備呢,還有啥事沒辦完呢,一年又結束了!小孩們覺得慢,女孩兒期待著家裡早準備好的新衣服,非得等到過年才讓穿;男孩兒則期待著過年那兩天可以合法的放炮仗。

臘月初,天氣好的日子,父親和母親會淘洗幾袋麥子,豫東的臘月是嚴寒的,淘洗晾曬麥子的過程是艱辛的。記憶中還能看到父母凍紅的手,嘴裡撥出的白氣,還能聽到他們說今年的麥長的飽,做出的饃白。父母滿是皺紋的眼角流露出對來年光景的期許。

麥子淘洗晾曬好,就該磨面了。父親拉著架子車拖著乾淨的麥子,到隔壁村磨成麵粉。出發前我會自告奮勇,幫父親推車,父親可能覺得我很懂事兒,其實我主要因為剛放寒假,又不想寫寒假作業。為了在學習上偷個懶,主動承擔一點兒家務活,是我小時候慣用的伎倆。麵粉磨好拉回家會被母親小心翼翼的放進麵缸。

我的父母同歲,生於1947年,這個年紀的人們在身體最需要食物的階段遇到了三年自然災害,從飢餓中熬活過來的人,對待雪白的麵粉由衷的敬畏,物盡其用的原則也讓父母恪守一生!這個原則體現在柴火上。那個時候豫東的農人們平時燒飯用的柴火多以麥秸,玉米杆,玉米芯,大豆杆,樹葉子為主。花生藤,紅薯藤多用來打成飼料餵豬。只有家裡遇到辦席招待眾親朋才捨得買點煤炭用。最為清潔的能源—電,是不被接受的,因為要花錢。但過年蒸饃在父母心裡是件大事兒,饃必須蒸的要好,隱約中饃的好壞關係到一大家人明年的運勢。所以過年蒸饃用的是劈柴,硬料。一年內積攢下來的樹枝,樹根,平時不起眼兒堆積在院牆的一角。進入臘月後,父親飯前飯後閒著沒事兒就會掄起斧頭,把那些略顯腐朽的木頭廢料劈了。等到蒸饃那天,豁然發現院子裡整整齊齊出現一個劈材山,蒸饃燉肉足夠了。我的父母積攢財富也是這種態度,父輩農人掙錢難,花錢更為節省,財富的積累顯得默默無聞,但每到需要用錢的時候,父母卻又能拿得出。究其原因其一靠的是勤快,能靠自己雙手做的儘量不花錢買,其二靠的是節約,莊稼地裡收穫的一切,基本做到物盡其用。這就是農人們常說的勤謹吧。這種品質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對於從農村有出來的我是一種驚醒,是一種精神財富。勤儉持家,恪守本分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財富!習俗需要傳承,父親和母親勤謹的品質更需要世代延續!

蒸饃一般是在臘月二十六或二十七。家裡要蒸很多的饃,一是為了準備招待親戚,二是自家人吃,從正月初一吃到十五,整個春節期間,對於辛苦了一年的農人來說家裡是不再蒸饃的。母親起床最早,用之前剩下的“發酵饃”做引子。和上一大盆面,用被子捂著,等待這盆面的發酵。天氣冷,一般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發好面,等面發好了,天矇矇亮。父親燒火,母親和姐姐開始揉饃,用多少面做小饃,用多少面做大饃,剩多少面做包子,全憑母親多年的經驗。待到我起床時,小饃已經揉好一部分了,整整齊齊的擺在鋪著報紙的抽屜裡。這天很忙,一般大人們顧不上吃早飯。母親會簡單給我整點早飯吃,然後讓我出去玩兒,可能是怕我幫倒忙或者說些不吉利的話。所以那天對我的要求就是出去玩,別在家裡添亂。小時候不理解為啥大人怕小孩兒亂講話呢,現在也不知具體的答案,我問過母親。她總是嗔怪我,笑而不答,總會說,大過年的就不能亂講話,這是規矩。現在想想,這也是一種習俗傳承吧,老輩傳下來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聲的,默默無言,不善言談。他們靠雙手從土地中找尋養育子女的財富。他們把過節的細節完成的盡善盡美,來祈求萬事諸順,家人平安,用這種規矩教育子女做人做事兒,這就是平凡偉大的愛!

我玩到中午回家,肚皮也餓了,從“薄”上拿起一個溫熱的饃,滿滿的咬上一口,點點香,絲絲甜的饃香瀰漫全身。父親用欣賞的目光看著我說,這饃好吃,都不用就菜!

我從兒時的記憶中醒來,女兒已經睡香了,看著她白白嫩嫩的小臉兒,就像個大饃。在豫東生姑娘就叫家裡添了個大饃,大年初二姑娘回孃家大饃是必帶的禮物。看著熟睡的女兒我在想,等你嫁人了,大年初二回來你回拿大饃嗎?我不知道,也許姑娘大了,她都不知道大饃是什麼東西,送大饃做為一種習俗可能在現代人這裡傳承不下去。傳承什麼呢。傳承父母留給我的精神吧,勤謹,生活雖然艱辛仍對未來充滿期許,物質即便匱乏,對子女的愛仍是富足。堅持給女兒做飯吃,也讓她適度做些家務活,給孩子多一點陪伴,多一點引導,多一點互動,讓她在溫情下茁壯成長!

8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過年炸東西,教你調“萬能脆皮糊”,涼了也不回軟,炸什麼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