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非典”期間,呷哺呷哺以 “一人一鍋,減少唾液傳播”的廣告宣傳,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從此開啟了增長之路。

· · ·

2020年已經迎來了春天,但餐飲業的春天似乎還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

近日,西貝莜麵村、外婆家、眉州東坡等知名餐飲企業管理層發聲,表示受疫情影響,多店早已停業或出現0客流,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快撐不住了”。眉州東坡從大年初一開始全國上座率下降85%,剛剛上市的餐飲企業九毛九,市值更是蒸發約30億港元。

要知道,2019年春節,餐飲業有不錯的成績,全年總收入約4.67萬億元,春節貢獻全年餐飲行業收入比例為15.5%。

回顧“非典”時期,無數小型餐飲企業迅速倒閉,連聲名遠揚的中華老字號,都受到很大影響。不過這一次,似乎給餐飲企業打擊更大,因為在餐飲成本結構中,人工成本約佔30%,若沒有營收,成本不斷累加,壓力山大。

不過企業也要反思,畢竟不是誰都哭喊著“撐不下去了”,因為看似一樣,各自“內功”是不一樣的。

1.

/“非典”期間有人危機中迎來春天 /

每一次疫情,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餐飲業。

許多餐飲人士不會忘記17年前,那場“非典”給行業帶來的“陣痛”。

據公開資料,非典期間,餐飲整體出現營收增幅放緩、成本高企、利潤下滑等特點,餐飲門店關門歇業率達到了70%,經營業績普遍比2002年同期下滑50~80%!

在非常時期,除了大批的中小規模餐飲企業出現倒閉,頭部的餐飲企業也“無法倖免”,業績收到大幅影響,包括知名中華老字號“全聚德”。

非典期間,全聚德有直營店由於籌建期大幅延長,增加了成本。而非典後第二年,2004年營業收入為約4億元,利潤總額為約5619萬元,營業收入與利潤都為2004——2006年利潤總額中最低的年份。

像全聚德這樣的大企業如此,小微餐飲企業受到更大的打擊,資料顯示,“非典”後,餐飲企業倒閉率接近40%。

要知道,大部分餐飲企業都是單店,單體餐飲店的最大的成本來自於:後廚人力成本、前廳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物料成本。當營收急劇下降時,成本卻不減,自然是比其他行業虧損嚴重。

但“非典”時期,很多餐飲企業也活了下來。這些餐飲企業都有共性——“坪效(每坪的面積可以產生的營業額)”高的餐飲企業存活率高,比如火鍋,坪效高於其他所有餐飲品類,“非典”期間,呷哺呷哺就以 “一人一鍋,減少唾液傳播”的廣告宣傳,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從此開啟了增長之路。

非典之後,呷哺呷哺開始受歡迎,隨後不斷擴張, 2008年,呷哺呷哺拿下英聯投資5000萬美元注資,至2012年年底,呷哺呷哺擁的門店數達到了330家,2014年,呷哺赴港上市。

招股說明書顯示,呷哺呷哺2011——2013年,營收的複合年增長率達37.7%;淨利潤從2011年的7570萬元增長至2013年的1.4億元。發展到今天已有1000餘家,覆蓋全國超70個城市。

2.

/ “西貝們”到底困難在哪裡? /

“非典”的疫情是短暫的,人們遺忘得很快。誰也沒想到,17年後,疫情又來了。

“冠狀病毒”傳染性更強,人人都老老實實呆在家裡。讓所有人吃驚的是,北京西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向媒體“訴苦”——西貝貸款發工資,可能也撐不過3個月。

要知道,西貝可是繼海底撈後,各方資本爭相要投資的“香餑餑”,也是國內餐飲界的翹楚。

不過,正如如賈國龍所表述,在疫情期間,西貝營業收入受到巨大負面影響。西貝目前在全國有400多家門店,預計2020年春節前後一個月,將損失7-8億元營收,而西貝有約2萬名員工,一個月工資成本就有1.56億元,即使加上貸款,不營業西貝只夠撐3個月。

可以看出,現金流對於餐飲企業來說很重要,若資金鍊斷裂,那就是是“滅頂之災”。

現金流對於餐飲企業至關重要,因為餐飲企業從根本上說,賺的是“服務費”,是扣除了房租、食材、人力、水電等成本後,賺餘下的費用。

但是問題來了,西貝的現金流為什麼這麼吃緊呢?

首先,是商業模式的限制,一直以來,西貝都是以合夥人制度來推進開店擴張,總部下屬全國13個創業分部,分部團隊都屬於西貝的事業合夥人,主導各個區域內的開店計劃。

在西貝的創業合夥人制度下,每家分店、分部都會佔40%的股份,總部佔60%的股份。

賈國龍夫婦是總部的大股東,他們承諾每年拿出自己50%以上分紅,作為員工獎金,賈國龍還給高管們立下規矩:年收入超過1000萬的部分,要拿出50%激勵團隊成員。總得來說,西貝每年的利潤分紅,一大半都給了內部員工,股東們即使把分紅留下,用於來年發展,也留不了多少。

其次還是西貝本身所屬餐飲品類限制。西貝的主要菜品屬於西北菜,從市場份額看,最大的餐飲品類是火鍋,佔到20%以上,餘下份額,分佈在約20種不同的餐飲品類中。

2018年西北菜營收達到1682億元,在中餐市場中總共佔比約5%,而做西北菜的餐飲企業分散,前三名市佔率合計僅佔4.3%,西貝是第一名。

根據九毛九的招股書行業資料,市場排名第一的企業A 2018年市場份額為3.2%,A就是西貝,這個資料在西北菜裡已經很好成績,但也意味著,市佔率再增長,就有明顯天花板。

3.

/ 去掉消費場景,餐飲或能涅槃重生 /

說完西貝,就不得不提海底撈,海底撈或許是西貝公認對標企業。

海底撈的產品是火鍋。首先,火鍋這個品類在過去5年,市場增速快,2013——2018年平均增速達到11.6%,有報告顯示,火鍋市場規模將會從4800億增長到8000億。

火鍋行業產業鏈分為上、中、下游,海底撈屬於下游。與門道精深的幾大菜系不同,火鍋細分品類很簡單,現在主要分為三種,分別以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火鍋為代表。

海底撈是火鍋行業的龍頭企業,定位中高階市場,提到海底撈,其好的服務已經成為招牌。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創始人為張勇,2018年9月,海底撈在香港上市,上市一個月後,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作為大股東,張勇夫婦身家也達到1200億港元,躋身胡潤富豪榜前十。

儘管訊息顯示,海底撈1月26日就暫停營業,疫情可能帶來50億的收入損失,海底撈2016——2018年收入分別為78億、106億和170億,2019年第二季度期末現金餘額為30.03億。

即使有3個月“空窗期”需要發工資,按照2018年員工支出費用50億元,目前現金餘額,發所有員工半年工資應該問題不大。

資金比較充足是海底撈的優勢嗎?

其實不然,還有管理。

在人員成本管理上,海底撈把HR部門獨立成公司,把招聘人員“放進水池先養起來”,等需要時候,再派出工作,這樣減少了至少1/3的招聘成本。

從海底撈的薪酬標準來看,也比西貝“寬鬆”。海底撈員工工資,大部分採用計件工資。舉例來說,傳菜生每傳一個菜,他就能拿到一個小圓塑料片,計一件的收入,多勞多得,而服務員每接待一個客人,能算一個“人頭”的收入。

相比之下,西貝的發展模式更復雜,加大了管理難度,也就加大了管理成本。

賈國龍認為人都有競爭意識,天生喜歡競技,設計了“創業分部+賽場制”,創業分部就是鼓勵表現優異的店長開分店,並且在收益上絕對讓利於員工。

賽場制就是派出店面的員工,給其他店店員打分,從桌布的擺放平整到調料瓶是否沾了油,都算考核標準,考核優異的店長才可以參與各種分紅與開分店。

這其實更像一場有些難度的考試,即使員工考核過關了,但似是“優中選優”,給人以無形壓力。

店與店、店長與店長之間都是競爭關係,都想著自己能勝出,去“內部創業”,自然也不會把營收、利潤的硬指標放第一位,儘管後面賽場制度改為了以營收為主,但店長們難免“各自為政”。總得來說,不利於營收與利潤最大化。

面對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面前,管理上“靈活度”差、現金流不充足,西貝的整體經營壓力就不斷加大。

除了管理的問題,還有業務線的問題,海底撈業務線更長。

海底撈推出了火鍋底料、蘸料等一系列產品,做了全產業鏈的電商業務,雖然西貝也有自己的網上商城,但沒有重點發展電商業務。這就縮窄了自己的業務線。

標準化的產品更易複製,生存力更強。

疫情下,方便食品也受到了歡迎。以湯圓、水餃、麵點、點心等中式速凍產品為主的三全食品,受到了歡迎,2月6日,三全食品股價漲幅5.04%,報15.29元/股。

不限於消費場景的食品,在疫情期間,也深得人心。

尤其是社群食品店,由於在外賣平臺點餐,不能辨識送餐者的健康狀況,更多消費者選擇了就近消費。

從“非典”開始,在過去的17年,餐飲在GDP的比重不斷上升,去年佔比近7.5%。越來越多餐廳不僅成消費的場所,更成為傳播個性與文化的地方,大趨勢是,不限於消費場景的餐飲品牌將越來越多,“西貝們”若改變產品形態,推出更多外賣及全產業鏈產品,或許就不會像今天這麼脆弱。

最新評論
  • 1 #

    把以前的利潤拿出來,這一個月難道挺不過去嗎

  • 2 #

    西貝這兩三個月是越來越貴了,味道也沒之前好吃

  • 3 #

    堅決抵制西貝,沒有擔當的老闆,

  • 4 #

    一年收入才170億 停業一兩個月你告訴我損失50億 怎麼算出來的?

  • 5 #

    沒錢就賣幾家店嘍 哭什麼窮

  • 6 #

    老闆是外國人怎麼叫苦

  • 7 #

    老闆不是外籍人士嗎

  • 8 #

    關了最好,海底撈,西貝

  • 9 #

    就吃了一次西貝,在天通苑家樂福樓上。價格另外說,蟑螂地上爬…從哪以後就沒吃過西貝了…

  • 10 #

    新加坡人在中國叫苦?

  • 11 #

    你咋不說損失了一萬億呢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購酒注意事項:新一波假酒來襲,你買到過哪個?這些全是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