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既是傳統應節食品,也是熱吃冷吃無不相疑的點心,說來都是用糯米加上或鹹或甜的餡兒,外面包上竹葉或葦葉把它或蒸或煮弄熟的,可是南北各省的粽子做法和風格卻是大不相同。
南方的粽子多半是熱吃,北方的粽子(尤其北京粽子)多半是冷吃,若論外形廣東粽、湖州粽都是渾樸厚實的,北京粽子則是小巧玲瓏的。
包粽子的葉子都是因地而異,南方各省都用竹子,就地取材就用竹葉來包,北方沒有竹子,只好用葦葉來包,葦葉葉片窄而長要用兩三片葉重疊起來使用;竹葉寬大的只要一片葉子就可以包成一個四五兩中的“燒肉粽”。用竹葉包多半是用鮮竹葉,很少用幹竹葉,常是在雜貨店買來成捆的鮮竹葉,所以粽子熟了以後人們能吃到竹葉的清香;北方鄉下人在端午節就到葦塘附近去割鮮葦葉,然後把青綠色的葦葉捆成一捆一捆的帶到菜市場去賣,供給人家買去包粽子。煮好的粽子有天然葦葉的香味,吃起來味道特別好。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南方的粽子餡兒有火腿、有蝦米、有豆乾、有筍,吃一個比較大的肉粽就等於一大碗飯,飯量小的人有一個差不多就飽了,因為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豆沙粽子銷量並不多,有名的“湖州粽”則是豆沙和鹹肉各佔其半。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北京的粽子都是甜的,只有紅棗、豆沙、清水(純米無餡兒蘸糖吃)三種,而且是小巧的,看來只有兩寸來長,要放在冰箱裡冰透了再吃,拆開葦葉放在潔白的瓷盤裡,嬌小玲瓏好像冰肌玉骨的美人,真是秀色可餐叫人看了就會十指大動吃到嘴裡真是爽口。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包粽子南北各省都是用糯米,只有華北地區有時候也用黃色的“黏黍”包粽子,煮出來的粽子是淡黃色的,過年的時候也用這種黃“黏黍”磨粉蒸年糕或“金元寶”,其他省份是沒有的。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誰都知道最初是楚國人為掉念屈原就用竹筒盛米投到水裡去祭他,後來他在夢中告訴人們所投的竹筒飯都被蛟龍吃了,請他們在筒上纏上五色線,用楝樹葉塞在竹筒口蛟龍就不敢動它了,後代人改用竹葉包米漸漸改進就成為端午節應節食品。
由此知道粽子是南方人發明的,什麼時候才成為全國性的應節食品尚無考證,由一個旁證可以說明南北朝時候粽子尚未普及全國,因為宋書記載後魏太武帝曾派人到彭城求酒和柑橘,張暢代表宋孝武帝致送螺杯和雜色粽子這兩種南方特產。
還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你有一段做粽子的方法“俗以菰葉裹黍米,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兩相裹,為分散之時像也。”
所謂“灰汁”是用燒草木所得的灰加水調和,從前鄉下人用灰汁洗衣服,可以去油汙,是因草灰裡有鹼分,灰汁煮粽子實在就和臺灣人家做鹼粽的方法完全一樣。由著小事可見臺灣習俗裡儲存了不少古老文化遺產正待我們去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