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喜歡吃海鮮的人可能吃過海菠蘿這道菜,山東沿海地區叫這個“海奶子”。日本人和韓國人一般生吃,在我們的餐桌上海菠蘿拌飯則是一道美食。
我們一般給什麼東西取名字的時候都是這個東西像什麼就取什麼名字,把這種食材稱作海菠蘿,則說明了它是長在海里的,而且長得像菠蘿。但是這個長得像菠蘿的食材並不是水果,也不是植物,而是動物。
這種動物名字叫做海鞘,在以前它們還被當做有害的海洋生物,因為經常發現有大量的海鞘附著在船體上,不但影響船隻的航行,還會對船體造成損害。但是當人們發現這種動物能吃還很好吃,營養價值還很高之外,就開始人工繁殖了。
這說明什麼?動物界中對廢物和價值評判的唯一標準就是能不能吃!
海鞘紮根在海底的岩石上或者海上的船體上,不再移動,看起來很像植物。但是海鞘實實在在是動物,跟人類說不定還有共同的祖先。
在生物分類上,海鞘屬於脊索動物門、尾索動物亞門,脊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魚類等等,很大一部分都是脊索動物。海鞘這種看起來像是低等生物的動物都是脊索動物。
像人類之所以為脊索動物是因為有脊柱這樣的支撐身體的骨骼,海鞘之所以是尾索動物亞門,就是因為它們的脊索存在於尾部。
那麼這裡有一個問題:在生物進化的大趨勢下,逆向進化算是退化嗎?
海鞘尾部的脊索,在它們出生一天內,就會慢慢消失,這一過程也伴隨著它們尋找可以駐紮的堅實可靠的地方,比如岩石。等它們徹底紮根生長了,也就意味著很多動物的特徵被它們拋棄了,只剩下本能維持生存。
一般認為,脊索動物是由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的,這是生物的進步。而海鞘出生的時候在尾部是有脊索的,在生長的過程中卻拋棄了脊索,背部的神經管也退化成了神經節,只有鰓裂仍然存在。而脊索、背部神經管、鰓裂是區別脊索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最重要的三個標誌。
不僅如此,海鞘在出生後,還丟棄了自己的腦子。
動物和植物的區別是什麼?僅僅從肉眼可見到的差距來講,動物有腦子會思考,會動,而植物沒有腦子也不會動。海鞘的這波操作,不但把自己腦子丟了,還固著在一個地方從此再也不動了,也難怪人們會把它當做植物了。
海鞘在剛出生時形態類似蝌蚪,這一階段被稱為幼蟲階段。這一階段它們還是有腦子,會游泳的。畢竟它們需要在危機重重的海洋裡躲過各種魚類去尋找自己以後的棲息地,還要想辦法吃點浮游生物不被餓死,沒有腦子協調動作不行。
這階段只能持續十二個小時,如果十二個小時內它們還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固著,就只能死去變成海底的養料了。
十二個小時後,它們正式進入逆行變態階段,它們身體的變化都是發生在這一階段。稱之為逆行變態,是因為一般的生物都是在朝更高階的形態進化,而海鞘的這些變化更像是退化。
在這一階段,它們的尾巴先會消失,然後它們固著在岩石上不再移動,張大嘴巴等著海水將浮游生物送進來就可以了。之後,因為它們的大腦的存在只會更多地消耗能量,所以它們的大腦部分會留下一個神經節控制內臟和出入水管的運動,剩下沒有用的部分就被海鞘自己吃掉了。
之後,它們就會分泌出一種類似植物的纖維質,對自己進行偽裝,讓自己看起來更像植物。這個時候,一般就沒有魚類會來吃它們了。
吃掉自己的腦子,放棄脊索,放棄更高階的進化變成植物,就是為了躲避捕食。但是海鞘還留下了防禦機制,這種防禦能力恰恰讓人類看到了醫學進步的希望。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動物學家Noa Shenkar和Tal Gordon,發現海鞘在面臨威脅的時候會噴出內臟。
這並不奇怪,海參也會噴出內臟保命。奇怪的是,海鞘噴出的內臟,大多數魚都非常嫌棄,不會吃,就算勉強吃了也會吐出來。這就是海鞘的防禦機制,噴出內臟驅趕魚類,好讓自己避免落入魚腹。
海鞘用這樣的方式已經存活在地球上5億年之久,它們在野外的壽命是7到30年,這說明這種生存方式自有可取之處。不需要費勁巴拉的思考,只要不動張開嘴巴就有食物,還不會面對驚心動魄的危險。但是海鞘可能萬萬沒想到,這種能夠幫助它們平安活在海里的方式,對人類一點不起作用。甚至因為它們不能移動,更方便人類的採摘。
海鞘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在不加工的情況下,僅僅經過簡單的清洗,海鞘體內的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質等等都不會流失,所以日韓一般都生吃海鞘。而海鞘生吃的口感也不錯,甘甜之外帶一點點苦澀。
當然,這些都不是海鞘能想到的了,畢竟它們被採摘的時候已經沒有腦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