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北京人吃得講究,那很多外地人不服氣,很多南方人對北方人吃的粗獷是難以忍受的。要說北京人愛吃、喜歡吃,這點作為北京人還是有相當自信的,當然有這個文化基因的地區還很多,比如川渝。吃在北京人的生活裡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娛樂。吃什麼並不一定很重要,但和誰一起吃很重要。約上發小瓷器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喝酒、吹牛X、侃大山,那絕對是一種人生的享受和很好的放鬆。
之所以把發小瓷器和三五好友分開說,也是有所不同的。發小瓷器指的是童年的玩伴,也許是一個衚衕的鄰居,也許是小學、中學的同學。這種朋友,從小一起成長,沒有太多的利益汙染,比較單純。還有一種就是步入大學走向社會後交往的朋友,這種也可以稱為好友,當然有利益相交的,有價值觀認同的,有性情投緣的,但反正一起高興就是。之所以要分這麼細,因為和不同的人,吃什麼、怎麼吃還是很不一樣的。
我這代人,年輕的時候如果幾個好友說今天去哪玩,那意思就是去哪吃,邊吃、邊侃大山吹牛X。這種“吃”,對於我們就是一種娛樂。就算是看個電影,K個歌什麼的,那也必須要加上一頓飯才叫完美。和發小瓷器一起,更多的是吃老北京小吃,吃蒼蠅館,吃童年味道,吃最家常最親民的特色小飯館。點菜不會點貴,只會點愛吃的。選飯館也不在乎檔次,一定要在乎味道。味道不在乎高大上,但一定要有家的味道,老北京的味道。如果是和好友吃,那就不太一樣,終究要照顧山南地北的口味、喜好,所以選擇面就會廣一些,更能兼顧大家口味。但真正的好朋友,去的也絕對不是什麼上檔次的大酒店,一定是去有特色,有味道的小館子。其實從彼此吃飯也能看出友誼深淺,關係親疏。
說老北京講究吃,那南方人肯定不同意,確實北京的飲食比較粗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和地理、歷史、人文分不開的。北京雖然是幾朝古都,但這些朝代要不是農民起義建國的,要不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從人文上來說確是沒有精細飲食文化的基礎和條件。要從地理來說,作為北方內陸之地,以前基本沒有什麼海鮮可吃,要吃那隻能是泡發海產品的乾貨,口味自然沒法精細。而北方苦寒之地,在溫室大棚普及之前,冬天基本沒有什麼新鮮蔬菜可吃,所以就會有很多醬菜、醃菜、冬儲菜,為了儲存,自然是口感厚重,味道單一。在沒有現代物流、冷藏、種植技術之前,老北京能吃的食材還是很有限的,比如最有名的老北京涮羊肉,其實涮菜也就是羊肉片、凍豆腐、白菜、粉條這些東西,就著芝麻燒餅吃,其食材品種自然無法和四川火鍋的豐富涮菜相比。
雖然食材有限,但因為有八旗子弟養尊處優的文化氛圍,在有限的食材下,也自有吃的“講究”。各種老字號就是吃得講究的體現,吃什麼食物自有出名、擅長的字號。如便宜坊的烤鴨,六必居的醬菜,都一處的燒麥,柳泉居的豆包,等等。
北京的吃食還分宮廷和民間小吃兩條線。滿清時期,內城也就是後來的東西城,住的都是滿清權貴、富戶,而南城也就是後來的宣武、崇文都是貧苦百姓。所以以前正宗的老北京小吃大都集中在南城地界,尤其以貫通南北、連線內外城的前門大街為最。內城則是大飯莊多一些,小吃少一些。貧民百姓,多是賣苦力為生,所以老北京小吃,多是各種便宜的下腳料,但口味油膩厚重。窮人吃來,又便宜又解饞又充飢。比如滷煮火燒、炒肝、豆汁、炸灌腸、羊雜等等都可以看出窮人美食的歷史痕跡。清末民初,清廷瓦解,其宮廷菜、民族菜及小吃也開始隨著御廚的星散流傳到民間。如栗子面小窩頭、薩琪瑪、豌豆黃、杏仁豆腐等,這類的小吃就比較講究原料和製作工藝了。不過時至今日,這些都相互融合,成為統一的“老北京小吃”。
北京作為幾朝首都,其飲食雖然限於條件,比較單調,粗獷,但也因次極具包容性、融合性。各地風味匯聚,然後又根據北京本地的食材、口味、氣候加以改良。北京菜其實菜系風格並不明顯,北京更多的是家常菜和小吃,沒有什麼特色分明的菜系、席宴。如果硬要說北京菜系,其實很多是魯菜演變而來,但根據北京的口味、地域條件進行了改良。容各地風味,學百家之長,這也是北京現代美食的特點吧。
既然說吃是一種娛樂,其實吃的講究就不是首要,而吃的氛圍則更加重要。前幾年相當火爆的大排檔文化就相當符合北京人把吃作為娛樂的需求。幾個好朋友找個露天的蒼蠅館,幾盤家常冷盤加上烤串,配上啤酒、二鍋頭,都是簡單的福斯食材,但哥幾個一起喝酒吹牛,多少煩惱可以揮之而去,多少壓力可以冰消雲散,多少感情就在吃中發酵,更加醇厚。
北京人不講究穿,標準的北京人夏天是大背心、大褲衩、涼拖鞋,西裝革履的不是賣保險就是房地產中介。穿的吊兒郎當的不是因為窮,而是覺得穿不是多重要的事情。你看許多老北京穿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其中不乏拆遷戶、大老闆,家財千萬億萬並不稀奇,反而講究穿的多是暴發戶或新北京人,一身名牌的還真和老北京人尿不到一起。也正因為這種氣質,所以北京人吃飯不講究排場,大飯店、大酒樓那是工作需要才去,真是哥幾個聚聚,那絕對是去小地方、小館子。
北京人不是很講究玩(提籠架鳥那也是八旗遺風,和南城的老北京土著文化還有差別),但很講究吃,這個吃不是吃多貴、對好,而是吃對、吃美、吃舒服,是把吃作為娛樂手段,作為培養感情的媒介。當然隨著社會的變遷,文化也自有不同,老北京吃文化的內涵也在變化,但骨子裡的情感、記憶,還是有的,而且是短期內不可能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