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都是美食王國,可以說,中國人把吃做到了極致,中國美食文化在世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在長期的實踐當中,中國人對於吃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什麼樣的菜配什麼樣的佐料,都有一定之規。
例如“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這樣做菜有道理嗎?當然有道理了,這是中國頂級廚師多年寶貴經驗的總結,是在不斷地實踐中產生的。下面我們就來分別講一講什麼是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吧。
先說魚不蒜,這裡的蒜指的就是我們常見的大蒜,也就是說,做魚菜的時候,裡面是不能放大蒜的。為什麼呢?因為蒜味很衝,會抵消掉魚的鮮味,如果在魚菜裡面放大蒜的話,那麼你既吃不出魚的鮮味,也吃不出大蒜的清香和辛辣。
最後就變成了一道“四不像”的菜。特別是中國魚菜中有魚湯這道菜,更是不能放大蒜,大蒜那刺鼻味道會讓人對魚湯瞬間失去興趣。魚菜真正的做法就在於一個“鮮”字,放一點點十三香提鮮就可以了,吃的就是魚菜的原味和鮮味。
再說牛不韭,也就是說在做牛肉菜的時候,不能放韭菜。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牛肉和韭菜兩者都屬發物,同時入口對身體免疫力差的人來說,難免會出現不適。有人在吃了牛肉和韭菜以後的第二天,全身就開始出現小紅點,有低熱的現象,這明顯就是有些過敏。
二是牛肉難爛,需要長時間的燉煮,而韭菜屬於蔬菜類,一煮就爛。如果兩者加到一起,最後就變成了牛肉還沒有煮爛,韭菜已經變成了菜糊糊,這道菜就失敗了,誰能吃得下呢?
最後是肉不姜,在做肉菜的時候不能放生薑,生薑味道重,原本是拿來去腥味的。而豬肉本來就沒有什麼腥味,你扔塊生薑下去,最後煮出來的豬肉味道變得不倫不類,完全失去了豬肉原本就應該有的味道。
生薑的用途應該是放在雞鴨肉的燉煮上,而且即便是雞鴨肉的燉煮也只是放一兩片而已,稍微去腥,放多了,味道就很衝,掩蓋了雞鴨肉原來的香味。“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代表的是中國美食做法的準則,但是這種準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美食製作工藝也在不斷進步,新的食材在不斷出現,原有的一些做法和規矩逐漸被打破。尤其是最後一句“肉不jiang”,現在實際上已經被很多的廚師給摒棄了。由此可見,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規矩,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當社會需要時,什麼樣的規矩都可以改變。
但是這些關於美食的俗語對於那些剛剛進入美食界的新手廚師來說,還是有相當的指導意義的。他們不僅能通過這些做菜俗語了解到一些基本的行業規範,更可以由此了解到中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堅定在這一行中一直做下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