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已經過去了多年,但至今我仍然記得兒時才過的第一個燈謎,“白胖子,軟又香,北方人兒最愛吃。”—(打一食物),沒錯答案就是饅頭​。在我的家鄉山西運城,饅頭又被​稱為饃饃。在我們祖輩的那個年代,物資匱乏,食物還沒像現在一樣豐富充盈,饃饃成為了當時人們普遍,唯一而又最珍貴的​食物。

傳統習俗蒸饃

人們出去打工,上學,遠行,都會背上一袋子的饃饃來作為這一週甚至更長時間的糧食儲備,當時的饃饃也有很多種類,常見的如高粱饃,玉米饃,小麥饃等等​。當時的饃饃多為粗糧磨製遠沒有現在的​精細。

進入新世紀後跟隨改革開放的浪潮饃饃也開始舊貌換新顏了,家族逐漸壯大,種類日漸增多,比如我們山西運城的特色花饃,加入不同蔬菜汁給饃饃穿上新衣的彩色饃饃,給饃饃注入靈魂的手工塑形饃饃以及在饃饃中加入豆沙,糖心,蛋黃的夾心饃饃等等​。不要覺得原本的白麵饃饃會黯然傷神,白麵饃饃也暗暗發憤圖強對自己進行了升級改造,使自己愈發的柔軟,白嫩和香甜​。

運城花饃老鼠迎親

有人也許會好奇,世界上的第一個饃饃是誰做的呢​?追溯古人,饃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傳說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以後,南方的少數民族孟獲不服蜀國的管理,因此發動了暴亂。諸葛亮清醒的看出來南方不平就不能安心北伐,於是親率大軍南征。在打敗孟獲準備渡瀘水的時候,突然水勢湍急,不能過河。孟獲說需要用人頭來祭奠江中的冤魂才能平安過江。諸葛亮自然不會拿人頭去祭奠,可是如果不這樣做又不能過河。於是聰明的他就決定用麵粉捏成人頭形狀來祭奠江水中的冤魂,最後終於平安過河。從此美食——饅首,就這樣誕生了。後來也被人們稱之為饅頭。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

糖餅饃饃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宋時饅頭成為當時文人墨客的經常食用的點心,宋代文學家岳珂曾作詩曰“

幾年太學飽諸儒,餘伎猶傳筍蕨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

芳馨政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

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饞奴。”

大致意思便是幾年的太學生活,四書五經已經餵飽了我們這些儒生,我至今記得筍蕨的美味,公子彭愛吃紅驢肉,鐵杖將軍愛吃白蓮花,但是大家老了之後,還能夠大口流著口水嚼的,用來解饞的,還是當屬這白花花的饅頭了。當屬對饅頭的最高贊​賞了。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了。

運城花饃金虎送福

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運城花饃麒麟送子

歷經歷史變遷歲月流轉時至今日饅頭已融入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血脈中,它淵源流傳,醇厚香甜,正如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勤勞奮進​,堅韌醇厚。它所蘊含的精神早已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心中,它養育了我們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成都zui傲嬌的蒼蠅館子!重慶網友:倒給錢都不去!瘋求了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