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疫情當前,閒來無事,味蕾召喚我,突然想吃一碗美味的滷肉飯。我只是一名懶人食客,並不是一名優秀廚師。在當下不能去飯館、不能點外賣的情況下,只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度娘上有很多種滷肉飯的做法,經過我對滷肉飯的品嚐經驗,找了一種做法簡單,但感覺應該很美味的製作方法,開啟我的烹飪之旅。

製作過程暫且不表,具體方法附後,最終成品如下,做一半的時候突然發現家裡沒有胡蘿蔔了,所以顏色搭配上感覺少了一些點綴,但好在並不影響整體口感。

第一次自己做的滷肉飯,味道很不錯~~

一邊品嚐自己的美食成果,一邊想起了一個難解的疑問,如此普遍的美食小吃,居然可以從小吃攤賣到五星酒店,甚至有的臺灣食客把滷肉飯稱之為臺灣的“國宴。它的魅力究竟在哪裡呢?

探索滷肉飯的前世今生

據傳在臺灣還沒有躋身進“亞州四小龍”之前,臺灣人民的生活比較艱苦,一般老百姓甚至吃不起豬肉,於是家庭主婦在平日裡經常購買一些便宜的碎肉和豬皮,回家後細切拌攪,加上蔥蒜香料等混炒後以醬油整鍋滷製。吃飯時淋上幾匙,為簡單的米飯增添風味的同時,也確保了充足的營養。在那個不景氣的年代中,算是經濟又實惠的平民美食。

時至今日,臺灣地區富裕起來,大家都能大口吃肉了,但滷肉飯不但沒有退出日常生活,反倒日益講究起來,逐漸地成為代表性的臺灣美食。

滷肉飯的歷史冤屈,臺北市長親自為其正名

在臺灣,滷肉飯經常被寫成“魯肉飯”,“魯”也就是“魯”,在這裡很明顯是錯別字,因為不管是臺語的“滷”或是普通話的“滷”,都指相同的烹飪方法。此外,臺語的“魯”大都用在“粗魯”一詞,好吃的飯怎會粗魯呢?但“魯”字已錯到約定俗成,甚至臺灣著名的滷肉飯連鎖店稱為“鬍鬚張魯肉飯”,基隆廟口著名第31號攤的天一香,招牌上把滷肉飯也寫成“魯肉飯”。

“魯”字寫錯也就罷了,想不到還被連線到中國山東省的簡稱。2011年,國際知名的美食及旅遊指南書籍《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在英文版的《臺灣旅遊綠色指南》(Michelin Green Guide Taiwan)中,把滷肉飯譯成Lu(Shandong-style)MeatRice,竟然說臺灣的滷肉飯源自山東。

這個看似並不大的新聞事件,其實只是涉及到滷肉飯的起源問題,但沒想到當時的臺北市長郝龍斌隨即釋出新聞,表明將與外國相關單位釐清誤解,把魯肉飯正名滷肉飯。通過官方平臺,為滷肉飯平冤昭雪。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碗最好吃的滷肉飯

一碗滷肉飯,基本都是由滷肉、滷汁、白飯,三大要素相輔相成,只要有一種不夠完美,就不能稱之為合格的滷肉飯。 滷肉通常會採用肥瘦參差的五花肉,一般選用帶皮的豬五花,目的是要讓豬皮的膠質融入醬汁中,製造出黏稠感。在部位的選擇上,通常會選用肥三瘦七的豬頸肉,或是瘦肉較多後腿肉,甚至是互相摻雜,太肥則太過油膩,太瘦則入口乾柴。

至於滷汁,生抽、老抽、料酒、蔥薑蒜、糖、鹽是基本,其他佐料如蔥、洋蔥、胡椒、咖哩粉、五香、香菇、桂皮、八角、豬皮丁等,都是配方內的常客,可以自主發揮。

最後的關鍵是米飯,米飯質地需緊實飽滿,可以新增少許糯米,以利米飯吸收滷汁。

滷肉飯對於臺灣人來說,不僅是一種簡單而美味的菜餚,更是這一種社會的飲食文化,它伴隨著每一個臺灣人成長的經歷,已深深的根植在每個人心中的情懷。在每個人臺灣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碗最好吃的滷肉飯。問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個不同的答案。

而你,找到心中那碗最好吃的滷肉飯了嗎?

附:我參考的臺灣滷肉飯做法

1. 洋蔥洗淨切成絲, 炒鍋放植物油燒熱,將洋蔥放進去煎炸至焦黃色盛出備用

2.香菇洗淨切成小丁,雞蛋煮熟

3.五花肉洗乾淨切成塊,冷水下鍋飛水

4.撈出衝乾淨浮沫,切成小丁,鍋放植物油,同時放進冰糖小火慢慢炒

5.至冰糖溶化呈微紅色時,放入肉丁翻炒上糖色, 放蒜片、薑片

6.大料、桂皮也放進去,加入香菇丁炒勻

7.將炸好的元蔥也放進去,加料酒、老抽、生抽炒勻上色

8.填入適量高湯,以沒過原料為宜, 將煮熟的雞蛋扒皮放進去同煮

9.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至湯汁收濃,但不要完全收幹,大概需要煮將近一個小時,關火即可

10.燒開水,加點鹽和芝麻油,將油菜和胡蘿蔔片燙熟,跟滷肉、雞蛋一起放在米飯上拌勻食用

參考:

《自由時報》——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維基百科》

《臺灣滷肉飯為何能擄獲這麼多食客的味蕾?》——郭昱辰

美食傑網站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火辣且誘人,自控能力差的勸你千萬別在半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