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牛年春節,只剩下兩天了。
農曆的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雖因疫情,年味淡了不少,但是,年還是要過的,過年的餃子當然更要吃的。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餃子。餃子並不是中國的專利。到底誰才是第一個吃餃子的人?正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餃子,源於餛飩。那麼,餛飩又起源於何時何地呢?
餛飩,源於中國。
關於餛飩的起源時間,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具有代表性。從時間上來看,一個距今兩千多年。另一個,距今上億年。
先說距今兩千來年的,說的是吳越爭霸時期,西施從越國到了吳國,給吳王做了這麼一個好吃的東東,吳王只覺得好吃,不知道什麼東西,就問西施。西施覺得吳王只知道吃喝,不理朝政,整天渾渾噩噩,就隨口說“混沌”。於是,餛飩,就開始了自己兩千多年走遍全球的開掛人生。
在我國,餛飩在南方比較吃香。比如,上海城隍廟的“三鮮餛飩”。比如,廣東的“雲吞世家”等,都是百年老字號。
再說距今上億年的。看官您也能看得出來,這只是一個玩笑而已。不過,玩笑也要有根據。
道家說,天地未開,天地形同雞卵,混沌不清。人們吃“餛飩”,就好比是打破混沌,開天闢地。您看,從時間上來算,這得有多久?!
在咱們國內,過年吃餃子的,大多是北方人。南方人呢?也有,不多。
從地域上來看,南北東西,餃子的口味也是千差萬別。有肉的,有素的,還有甜的,甚至還有酸的。
東北老鐵馬上會說,不就是酸菜餡兒的餃子唄!錯了,酸菜餡兒的餃子,其實酸味並不太明顯。真正酸味明顯的餃子,其實是老陝的酸湯餃子。
我的老家在山東,準確來說,應該是膠東。當年屬於齊國。我們老家的一種餃子,絕對算得上餃子界的一大另類。
這種餃子,餡兒是鮁魚的……有的看官立馬會報以嗤笑,鮁魚餡兒的餃子算什麼稀奇?先別急,您先看看這個餃子的個頭,是不是有些稀奇?
比手掌還大的鮁魚餡兒餃子!一個差不多有半斤重!因為太大,曾經被外地朋友調侃為“煮大包子”。
其實,這麼大個兒的水餃,要在水裡煮熟了,還不能破了皮兒露了餡兒,是需要相當技巧的。除了做餃子餡兒的技巧之外,山東特有的高筋小麥粉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種堪比手掌大的餃子,主要在蓬萊市(現煙臺市蓬萊區)多見。膠東其他地方的鮁魚餃子從外觀上來看則與正常的無異。
蓬萊,是八仙過海的地方,當年秦始皇東巡,聽信了煙臺龍口著名方士徐福的話,到蓬萊尋找仙山,探求長生不老藥,結果沒找到。徐福又告訴秦始皇,應該再向東,去大海之上尋找仙藥。
於是,秦始皇從蓬萊又向東跑到榮成的成山頭,直到大海邊。結果,還是沒有找到仙藥。
不知道當初徐福是否為了逃避找不到仙藥的責任,就帶了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名義上是繼續為秦始皇尋找仙藥,結果就再也沒有回來。
直到今天,在日本還有姓“秦”的日本人,他們把“秦”字寫在自家的大門口。
秦始皇等人跑到成山頭,仙藥是沒找到,卻找到了鮁魚餃子。
傳說秦始皇喜歡吃海鮮,而鮁魚卻有刺。如果皇帝被魚刺紮了嗓子,那可是很有刺王殺駕的嫌疑!一時之間,廚子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其中一個廚子想出一個方法,將鮁魚去刺,魚肉包成餃子。結果秦始皇吃了大加讚賞,於是這位廚子因此飛黃騰達,鮁魚餃子也就此誕生。
說實話,這個傳說其實有一個很大的漏洞。
現在,大家都認可漢代的張仲景發明了餃子,而且,直到大唐盛世時期,餃子和餛飩才正式分家,有了各自明確的稱號。很顯然,秦始皇活著的時候,餃子可能還沒出現。
所以,徐福將大秦美食帶到日本,他帶過去的,只有可能是餛飩,應該不是餃子。
今天,日本人也喜歡吃餃子,不過日本人吃的餃子,大多是煎餃,不是水餃。日本有一個城市,還把“餃子”當作其城市形象,大力推廣餃子文化,這可真夠“卡哇伊”的。
這個城市,名字叫做“宇都宮市”。
現在,盛產大鮁魚餃子的蓬萊市,現在已是煙臺的一個區了。
從蓬萊往東走,不過五十個公里就到了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沿途所經的海邊,基本上是“賽手掌”大鮁魚餃子的重要產地。
隨著時光變遷,鮁魚餃子也從一個地方飲食,發展成為魯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年,江蘇人鄭板橋出任濰坊縣令的時候,就對鮁魚餃子非常喜愛,還特意給一家鮁魚餃子館題寫過匾額——餡兒孫。
鄭板橋是清初人士。
清末,甲午戰爭爆發,如今的山東自貿區煙臺片區人士,古現村的王懿榮主動向慈禧太后請纓,從北京回鄉組建團練,並從煙臺趕赴威海參戰。後因清政府戰敗議和,無功而返。
六年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東便門,慈禧太后和皇上逃出京城。
擔任國子監祭酒之職的王懿榮,冒著連天炮火,親率士卒,浴血奮戰。可惜,因敵我力量懸殊,王懿榮最後敗退至私宅,帶領家人,投井而亡。年僅五十五歲。
王懿榮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進京處理後事,把王懿榮平生收藏的幾千片帶有文字的甲骨賣給了《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
這些甲骨上的文字,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甲骨文”。正是因為王懿榮對甲骨文的研究,中華文明的文字記載,一直往前推進到殷商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