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竹升面

傳統的竹升面為手工製成,之所以名為「竹升面」,是因為做這種面需要用到一根竹竿。

但因為竹竿的「竿」字在粵語中意頭不好,廣東人便將它喚作「竹升面」。

竹升面分兩種。

一種是「全蛋面」,用鴨蛋和麵,絕不加一滴水,麵條爽滑,韌性好,蛋味香濃;

一種是「 半蛋面」,用鴨蛋與一定比例的水調配和麵,麵條爽滑可口,口感細膩。

廣東人愛食細面,因此制面師傅最後會用刀將麵糰切成細麵條盤卷。

煮竹升面時火要猛,水要開,而且要開得均勻。水質清,即煮即食。

在廣東人的概念裡,一碗粉面除了主食本身, 配料和湯底更顯美味。

竹升面的最好搭配自然是雲吞,以三成肥肉和七成瘦肉為餡料,與大小適中的河蝦和在一起,包成雲吞,配成雲吞麵。

放面時也有講究。

先在碗里加適量的湯,然後放湯匙,在湯匙上面放菜或者雲吞等配料,最後再加煮好的面,這樣才能使面不會因為泡得太久而變得不再爽口彈牙。

湯底一般是由上好豬骨、大地魚、蝦頭三大主料熬製幾小時而成。有些麵館還會在面熟了之後,用豬油撈一撈再加湯。

吃之前,先飲一口茶清口,講究的人再呷一口浙醋,吃一塊「鹹酸」(一般為醃蘿蔔)開胃。

面香氤氳裡,香濃清湯,爽口竹升面與彈牙雲吞融為一體。

炒牛河

在眾多河粉的做法中,最出名的就是炒牛河,分為 不加茨汁的幹炒和加入茨汁的溼炒。

炒牛河聽起來很簡單,但除了好食材帶來的一個「鮮」字外,出品與師傅的手藝有極大關係。

幹炒牛河的精髓在於「 鑊氣」。

芽菜爽脆、河粉幹身、條條上色、上桌火熱,離不開師傅對鑊氣的準確把握,用猛烈的火力快速翻炒,使食物味道得到最佳狀態的釋放。

溼炒牛河也離不開師傅的手藝。

炒河粉要大火快炒,不可過多翻動,以免將米粉炒碎;接著炒牛肉,加氽燙熟的芥藍,再將澱粉汁倒在炒好的河粉上就算大功告成。

一定要趁熱食用,否則河粉會粘連在一起。

溼炒綿密,幹炒爽口,無論是哪一種炒法,都不簡單。

比起溼炒,幹炒在各大食肆更普及,但越是平民的菜式越見真章,也有人說, 幹炒牛河是檢驗粵菜館水準的利器。

無論是挑剔的美食家,還是普通人,對一盤幹炒牛河的至高讚美,都是 「鑊氣逼人」。

伊麵

伊麵原叫「伊府麵」,可以說是廣東版本的「泡麵」。

相傳 300 多年前,伊秉綬出任廣東惠州知府時,家中宴客,廚師在忙亂中,誤將煮熟的蛋面放入沸油中,撈起以後,只好用上湯泡過才端上席。

誰知這種蛋面竟贏得賓主齊聲叫好。

後來,由於家中有許多文人墨客前來拜訪,廚師常常忙不過來,伊秉綬便讓廚師用麵粉加雞蛋摻水和勻後,製成麵條,捲曲成團,晾乾後炸至金黃,儲存備用。

這種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

詩人、書法家宋湘嘗過後覺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還沒有名字,便說:「 如此美食,竟無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麵』如何?」

從此,伊府麵流傳開來,簡稱為「伊麵」。

伊麵的搭配千變萬化,即可以搭配炸醬作為拌麵,也能與湯和雲吞搭配,煮一碗雲吞伊麵。

陳村粉

陳村粉源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跟「老牌」沙河粉相比,陳村粉屬後起之秀。

大約是在 1927 年,順德陳村人黃但創制出一種以薄、爽、滑、軟為特色的米粉,聲名鵲起,當地人稱之為「黃但粉」、「粉旦(但)」。

傳到外地後,外地人則以「陳村粉」名之。

陳村粉有三個重要的特點。

一是米香味濃郁;

二是厚度很薄,只有 0.5-0.7 毫米;

三是韌性適中,比普通粉好,可以說柔韌性十足而又嫩滑。

由於製作精細,陳村粉產量不高,一天只能產粉幾百斤,顯得格外「金貴」。

經不斷革新,陳村粉的烹製方法已由傳統的幾種激增至近 40 種,而且風味各異。

蒸著吃糯、炒著吃爽、滾著吃韌,不過大部分本地人還是更習慣蒸制,覺得這樣做更能體現粉的柔韌嫩滑口感。

對於很多本地人來說,將榨菜肉絲撒在熱氣騰騰的陳村粉上,每層粉都薄如蟬翼,嚼起來又筋道十足,就是少年時每天早起上學的最大動力。

魚面

魚面是將魚糜(馬鮫魚為主)、小麥粉或者澱粉,與食鹽按配比混合,擠入沸水中燙成麵條狀,故稱魚面。

純手工製作的魚面味道鮮美,彈性十足, 保留了魚鮮,卻沒有魚腥味。

魚面原本來自外地,但廣東人對口味不斷改良後,已經成為大家心目中的新粵式特色美食。

食魚面,在老廣州人眼裡,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生活。

粵語裡的「 肚餓食返碗魚面」,是廣州人每天生活的真實寫照。

製作魚面,除了力道要控制得宜,更要掌握魚肉的新鮮度,因而每天產量有限。

魚面也有湯、炒等多種做法。

湯魚面味道鮮美,與鮮魚肉、魚丸、炸魚皮、豆腐等是完美搭檔。

用蝦乾、生菜絲煸炒的蝦仁炒魚面,則香口彈牙。除此之外,還有炸醬等做法。

瀨粉

瀨粉是一種用稻米打磨之後的粘米粉和熱水製成的長粉條。

開平、恩平等地還特別把瀨粉作為中秋節的傳統小吃,在香港和澳門,瀨粉也是很常見的食品。

過去瀨粉由冷飯晒乾後,磨粉而成;現在的瀨粉則以粘米為主要原料,加水拌和成稠度適中的粉漿,蒸成細長而有韌性的圓條狀透明粉條。

食用時,放滾水浸熱瀨粉,然後根據自己喜好,放上芝麻、蒜蓉、胡椒粉等搭配。

濃稠米漿,加入蝦米、冬菇、豬油渣、榨菜等配料,撒上蘿蔔碎、香菜、蔥花,再將瀨粉和湯料攪拌起來吃,香濃無比。

粿條

「粿條」主要是福建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的叫法,海南人和廣東、福建、臺灣等地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

而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的粿條,其實是由大量閩、粵移民帶過去的。

粿條是用粳米磨漿,加入極少量生粉大火蒸成,相比河粉更厚更細,呈不透明乳白色。

因為其口感比較飽滿, 潮汕人又稱之「飽嘴」。味道與河粉相比,米香更重,口感偏軟偏粉。

泡粿條在潮汕屬於吃法中的爆款,最主要的是湯底。

粿條佬(專門賣粿條的商販)都會先把牛雜或者豬雜在另外一個沸水鍋中迅速過一遍,再倒進骨湯鍋中,這樣湯汁才能又清又鮮。

一碗粿條,下豬心、豬肝和瘦肉基本是標配。

炒粿條同炒河粉一樣,也有幹炒、溼炒之分。

潮汕最出名的便是牛肉炒粿條,牛肉需要逆著切成片,用白糖醃製 20 分鐘,然後才能加油、生抽等調味,而不用鹽。搭配爽口的芥藍,與幹炒牛河可謂是環肥燕瘦,各具特色。

你最喜歡吃什麼面?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順峰山莊、豬肉婆、順德漁村…順德這些店將正式開設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