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健水產”,這是一家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寒酸的街邊小店,藏身在東京赤羽的某條老街深處。
這家小店只做一種最尋常的食物——關東煮,只有門面、沒有座位,顧客必須略微弓著腰、站在店旁吃,但是生意卻格外好。
當一家小店開了40年,它就不僅是一家店了。對於周邊很多人來說,“丸健水產”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身子骨如此硬朗,“或許就是託了這關東煮和酒的福。”以前工作的時候,他只有下班後才有時間來吃;現在退休了,他儘量挑人最少的下午來。
你沒有看錯,關東煮配酒!事實上,光顧“丸健水產”的大部分顧客都是為了喝一杯而來。
這家小店只提供兩種價格低廉的罐裝酒——一種是罐裝啤酒,一種是口味辛辣的“小山造酒”(東京本地唯一的酒廠)。
800日元的隨意套餐,約合人民幣48塊,5樣關東煮加一罐酒。
司馬忍不住腦補了一下,在國內的便利店裡邊吃關東煮邊喝酒,畫風似乎挺違和的....而來到“丸健水產”的大部分顧客,似乎都有非喝酒不可的理由。
國內賣關東煮的主要是7-11、羅森之類的便利店,相比其他街邊小店,至少衛生有保障。
這位44歲的老阿姨,父母都身患重病,乘坐新幹線回老家探望他們的途中,忽然決定下車,來這裡喝一杯。
她本身是一個護士,照顧過無數老人,卻無法長期待在父母身邊服侍他們。
每個見慣生老病死的老護士,最後都會成為哲學家:“一個人在家裡思考,與在人群中思考是不一樣的。”在這樣鬧哄哄的環境中,她可以暫時撇開煩惱。
這家小店之所以適合喝酒,妙就妙在你不用走進店裡,直接站在路邊,吃完就走,不要停留。趁著關東煮和酒精帶來的片刻溫暖和勇氣,頭也不回地上路,回到現實生活中去。
這位60歲的西裝大叔,上午10點多就來光顧。一個人站在角落,喝酒吃關東煮。
46歲時遭遇公司裁員,為了養家餬口,13年間他四處輾轉,現在做保安,剛從24小時的通宵值班中解脫出來。
現任上司比他年紀小,年齡和地位上的落差讓他一言難盡,必須喝一杯再回家。
但是,他不能去小酒館,這時候他可不敢坐著喝酒。
因為連續24小時工作,身體極度疲勞,酒勁很快就會上頭。如果坐著,可能最後會沒有辦法站起來,站著喝的話,還可以保留自己回到家的清醒,然後倒頭就能睡著。
最後一杯酒快見底的時候,大叔會把杯子遞給店員,要求在裡面加高湯。酒兌高湯,再撒上五香粉,對於大叔來說,這麼辛、辣、鹹、燙交織的一杯東西,既是回家的力量,也代表了人生的複雜滋味。
這些全部來自《紀實72小時 赤羽 關東煮小店的悲歌》,這部NHK出品的紀錄片只有短短24分鐘,卻顛覆了司馬對關東煮的認知。
不同於大部分個性鮮明的街頭小吃,關東煮是一種接近萬能靈藥的存在:老少咸宜、葷素可以隨意搭配(日本最受歡迎的關東煮食材是蘿蔔和雞蛋),高湯慢煮出來,比燒烤健康,夏天吃不會上火,冬天吃可以驅寒(正統的關東煮店是可以無限續湯的),口味也可以調整(不同的蘸料)。
而在“丸健水產”門前,也不全是一個人喝悶酒的顧客。
上午9點多,有把關東煮當作早餐的小情侶;開動前不忘碰杯,互道一聲“早上好”(瞧人家這儀式感),看上去元氣滿滿,超級恩愛。
原來他們快結婚了,所以向觀眾打招呼的時候都不忘虐狗!
而對於這幾個老大爺來說,“丸健水產”已經成了固定據點,每週都要來三次。
吃什麼倒是次要的,湊在一起抽菸喝酒吹牛才是重點,十幾年了也不膩歪。
誰說閨蜜聚會一定要選在時髦咖啡館或高檔酒店的下午茶?
下面這個閨蜜三人組,曾經是中學同學,現在已經30歲,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但是每年依舊會聚上幾次。
站在冬日的街角,吃著關東煮喝啤酒,雖然寒風瑟瑟,可只要三個人能聚在一起,心裡頭總是暖暖的,或許會讓她們想起沒錢卻快樂的學生時代。
晚上9點半打烊的時候,顧客會主動幫忙收拾。
製片組採訪了數十位顧客,下面這位老婆婆是最特別的。她一個人來,點了很多,原來是要打包回去跟兒子一起吃。
她跟40歲的兒子相依為命,但是兒子多年前事業受挫,害怕出門與人打交道,成了一個宅男啃老族....
於是,這位70歲的母親,重新扛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每天5點半起床,打兩份工;實在累壞了,就來買關東煮當晚餐。
最後,她說道:“拼上這把老骨頭也要堅持下去。”
因為生活中還有希望,她堅信總有一天,自己的兒子會重新振作起來,而她一定要堅持到那時候。
晚上吃著溫暖的關東煮的時候,她一定會嚮往常一樣,給兒子還要自己鼓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