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很多地方,大黃魚又被叫作黃花魚,畢竟大黃魚的最大特徵一定就是那金黃色的外表了,所以這個名字是又好懂又好記。大黃魚是非常傳統的一種海產,不冷門也不昂貴,又含有足夠的營養價值,使得它們可以走進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因為市場上曾有大量的大黃魚,所以被人們研究出了各種吃法,簡單的一條魚,其做法可以層出不窮,幾乎都不怎麼會踩雷,深受大家的喜愛。大黃魚屬於中國四大海產之一,而且是最出名的,另外三種分別是小黃魚、帶魚和烏賊,但這也只是曾經的名頭了。
大黃魚因越冬區、洄游路線和覓食產卵海域,形成有三大種族群。包括:
1、東海種群,越冬區域在三個海區:江外、浙閩近海和大沙。產卵範圍在北韓西南部、呂泗洋、岱衢洋、官井洋等區域。這個種群的個體特點是壽命最長,能活到29歲;
2、粵東種群,主要產卵範圍在臺灣海峽,牛山島、九龍江外群島、汕尾外海等區域。這個種群的壽命最短,可活到9歲;
3、粵西種群,主要產卵範圍在包括硇洲島和徐聞等海域。這個種群的個體能活到17歲。
從春秋時期開始,東南沿海的人們就在捕撈黃魚了,這個魚類算是跟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大黃魚除了顯眼的外表,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它們會在交配期間,不斷髮出“嘎嘎嘎”的叫聲,當年大黃魚群存在時期,很多出海漁民都有幸欣賞到它們的歌聲,但其實並不是它們真的在叫,而是肌肉拍打體內的魚鰾所發出的聲音。要是有一大群大黃魚在同一域交配的時候,就能夠聽見非常響亮的嘎嘎聲,尤其是每年的4-6月。公魚咕咕聲大,像青蛙叫;母魚滋滋聲細,像煤油燈燃燒的聲音。
大黃魚屬於石首魚科,主要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中。大黃魚有一種很奇怪的生理結構,它們的魚頭裡有兩塊耳石用來保持平衡,正是由於大黃魚這一太過突出的特點,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它們的噩夢。幾十年前,漁民們要是在海邊尋找到嘎嘎叫的魚群,就會在船上不停地敲打竹槓,製造出一種能和黃魚的耳石共振的噪音,以此把黃魚都集體震暈,然後趁機張開大網,這樣不管是生長多久的大黃魚都能被捕撈上岸。
初期的圍捕,人們還有著傳統的生態保護意識,發現這種方法雖好,但是涉及範圍內,大小魚都被震壞。即便網住後再放了小的,也活不成。於是,政府管理部門很快叫停。不過在那時,還是小木魚船,撒網作業,對魚群整體破壞性不大,但對區域性造成嚴重影響。
在這種捕撈方法下,大黃魚的產量翻了20倍,這樣的速度超過了人們吃的速度,市場上就產生很多過剩的大黃魚,它們的下場一般是被扔掉或做成肥料了。當然這種誇張的圍捕也使得黃魚的繁殖速度遠遠跟不上,再加上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80年代以後,中國近海基本已經沒有大黃魚的漁汛出現過了,現在我們吃到的大黃魚,都是在舟山漁場里人工養殖的大黃魚了,雖然少了野生物質的汙染,但也少了一種天然的鮮美,令人惋惜。
有專家提出,要重建野生大黃魚的生態資源,雖然漁業資源的生態修復算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但也不能什麼都不做,這不僅是在保護大黃魚,也是在為人類自身著想。最近的30年裡,東南沿海一方面不斷擴大養殖,一方面持續增量放養大黃魚。近幾年,不斷有2斤以上野生大黃魚出現,表明野生大黃魚資源有了復甦的跡象。不過,大黃魚只是眾多物種中的一個例子而已,保護環境和愛護物種一直是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還是應該要有警惕,畢竟我們都屬於同一個家園,務必要維持好生物鏈,才能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