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初二還要吃麵條,一般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最好是到哥哥姐姐家吃麵,為了交流感情。

過去北京人短則三五天,長不過十天半月,總可吃頓炸醬麵,打滷麵卻不能如此隨意。按過去老論兒,一般家裡辦壽才打一次滷。

這一方面表示吃打滷麵須有一個規格較高的由頭兒,另一層是打滷麵的成本遠高於炸醬麵,且費時費力。即便殷實富戶,也不把打滷麵當做家常便飯。這不光是價值貴賤問題,裡面隱隱約約含著些打滷麵品質身價的意思。太隨便,打滷麵也就沒意思了。

老北京打滷麵或可算是北京專屬。在中國絕大多數省份,晉、陝、魯、豫、冀、津等麵食大省,很少見老北京打滷麵。

即便在北京,以“滷”佐面,也不是籠而統之都叫“打滷麵”。比如茄子滷,番茄雞蛋滷,三鮮滷,醋滷等,用料不同,做法不同,叫法也不同。這些“滷”中,不勾芡的叫汆兒(也叫汆兒滷和清滷),勾芡的叫芡兒滷(也稱混滷)。但都不能叫“打滷麵”。只有以白湯、肉片兒、口蘑、黃花兒、木耳、雞蛋等勾芡而成者,才可稱“打滷麵”。

打滷麵是老北京壽宴上的“角兒”,而且是蹲底大軸兒。舊京人家兒,只要辦得起壽宴,菜品可以將就,最後這個“大軸子”必須得壓臺。

固然每家兒的手面寬窄各有不同,但這鍋滷,該花錢的地方兒萬不能省。不然乾脆換汆兒面或炸醬麵,也就別顧及那些體面。再不然連壽宴亦可不辦。硬撐著窮對付總欠高明,北京話管這路言行叫“shun”(二聲。有音無字,指寒酸)。

老北京打滷麵所需原料大致有五花兒肉、口蘑、松蘑、香菇、乾貝、海米、木耳、黃花兒、雞蛋等。其中口蘑是至要。口蘑產於內蒙古東西烏旗及大興安嶺等地,為白色野生傘狀菌類。產量低,味道極鮮美,屬菌中珍品。舊時,京北張家口為蒙古牛羊及山貨集散地,該菌由此得名“口蘑”。講究人家兒,無口蘑不打滷。一般不以南方產的各種菇類代替口蘑。

打滷是件麻煩事,上手操持,費心勞神帶受累。三指厚帶皮鮮五花兒洗淨下鍋,加蔥姜、大料、料酒,文火煮七成熟,撈出晾涼。此謂之“煮白肉”。撈淨煮肉湯中的細碎作料兒待用,此稱之為白湯。打掉白湯上凝固的浮油。白肉切片兒,以兩分兒厚為佳。不可切得飛薄,否則肉片兒一煮就化了。

六七十度熱水,分別發泡口蘑、松蘑、香菇、木耳、黃花兒、乾貝、海米。第一遍泡蘑菇水切不可倒掉,經長時間沉澱,沙塵落底,篦出淨水留用。口蘑個兒小,細沙深藏,洗時須格外仔細。吃時牙磣是大敗筆。

白湯上鍋,兌入蘑菇水、泡發乾貝海米水,放入各種蘑菇及乾貝海米木耳,文火至少40分鐘吊蘑菇湯。之後加入黃花兒及切好的白肉。再加醬油、料酒、鹽。鍋滾開後,勾芡。芡兒成,將打好的雞蛋均勻撒入。待雞蛋凝固成片兒後再用勺子兜底攪動,以免澱粉結塊兒扒鍋。最後炸一勺兒花椒油,均勻潑於芡兒滷之上。滷成。

打好的滷呈深黃色,明油亮芡兒。透過表層花椒油,滷中白肉片兒、蛋花兒、木耳、黃花兒、口蘑等赫然在目。肉香、蘑菇香、花椒油香,無一味不誘人,嘴急的主兒當時就許盛一碗解饞。緣於滷稠,裡面的肉片、雞蛋、蘑菇、乾貝、海米等用料均不沉底,盛滷時每勺兒都應有“乾貨”。滷講究吃到最後一口不懈。

有不少人提到了鹿角菜,總說沒有鹿角菜,差評!其實老北京,習慣的是做素滷時候才用鹿角菜。如果您這碗有五花肉打底了,就不需要。

內行人會提醒您高湯不能放大料花椒之類,這就把湯的鮮味破壞了!必須用張家口的蘑!必須要幹蝦仁。這麼多必須,嘿,那味兒才能正呢!外行人才會去吃,那些外面貼出打滷麵的招牌,等端上來一看,是番茄滷,甭問,這店主肯定不是老北京人。

這滷,好多北京人習慣好“白嘴”吃點滷,所以這滷絕對不能是齁鹹齁鹹的,味兒鮮的讓人饞的先吃點滷開胃了 。這一碗打滷麵同樣能勾起北京人的回憶。

老的味道,習慣、講究、作為北京胡同養大的我們,吃一碗地道的北京打滷麵,是多麼普通的一件事兒,到了今天,再看,再吃,一樣的回味無窮!

如果您覺得打滷麵太費事兒,您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澆頭:

1

雞蛋番茄滷

雞蛋番茄面是北京百姓飯桌上僅次於炸醬麵的麵食。所需原料皆是日常可見、且容易尋得的食材。做法簡單,味道鮮美,適合各類人群,方便並且營養。

2

花椒油

花椒油味兒躥,做法也簡單,切點蔥花放到碗裡,再放入三小勺白糖倒入少量醋備用,在鍋裡放少許油,放入適量花椒,等花椒粒變黑倒入醬油,然後迅速把醬油倒入之前準備好的碗裡,這樣花椒油就完成了。

3

臭豆腐

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兒在現在那是不多見了,但在過去,好這口兒的還真不少,其味難聞但吃起來也別有風味。小編喜歡這口兒。

4

雞絲

雞絲麵主要將一塊兒雞胸肉配上蔥、姜、蒜放在鍋裡煮10分鐘,關火後再燜10分鐘,之後將煮好的雞肉撈出放在案板上,用擀麵杖輕輕敲打,讓肉的組織鬆散,撕成雞絲。再將醬油、香油、醋、蒜泥按照自己的口味調成味汁,與黃瓜絲、雞絲攪拌均勻,這雞絲澆頭就算做成了。

5

芝麻醬

芝麻醬是把芝麻炒熟、磨碎而製成的醬,有香味,用作調料。也叫麻醬。芝麻醬是北京百姓非常喜愛的香味調味品之一。有白芝麻醬和黑芝麻醬兩種型別。食用以白芝麻醬為佳,滋補益氣的以黑芝麻醬為佳。

6

葷炸醬

炸醬中的肉用肥瘦肉,要分別切丁,鐵鍋裡放油,熱了後把肥肉丁放進去煸炒,把油耗出來一部分,再放入瘦肉丁和切碎的蔥、姜、蒜煸炒幾分鐘後放些料酒,最後把黃醬倒入。之後要用勺不斷攪以免糊鍋,這接下來的時間就是工夫了。所謂炸,也就是把黃醬裡的水氣炒得蒸發掉,再把含在黃醬裡的油炒出來。最後炸好的醬呈黑紅髮亮色,盛到碗裡,稀稠幾成膏狀,醬香撲鼻,醬邊汪油。

7

素炸醬

素炸醬:不但醬內不可放有葷腥肉物,即使調料內亦不應有蔥蒜等葷性物。

8

氽兒

大致可分為葷氽兒與素氽兒。葷氽兒有肉,素氽兒無肉無葷腥(如蔥等)在內。如豇豆段葷氽兒、素野菜氽兒。亦有在素菜氽里加素炸豆腐、素丸子的。“告訴你一個重大新聞,昨天我又發明一汆兒!”這是郭德綱的經典語錄之一,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汆兒作為一種澆頭在北京人心裡的地位。

9

鹹湯兒

家中醃鹹菜的湯汁,就是老鹹湯兒。它也是一種好調料,尤其用它來澆面吃之,味兒更妙,除鹹味外,還有一種說不清的美味。再配上應時的麵碼兒,其味妙不可言。

10

窮三樣

又稱窮人樂,指的是用芝麻醬、韮菜花、辣椒糊澆面。解放前,貧家遇有婚喪喜事常吃這種飲食,門前鬧是打鼓、打鈸和吹鎖吶,俗話叫前鬧或門吹兒,故名窮人樂。

11

燒羊肉湯

此物為北京特產之一,乃是燒羊肉的湯汁。京城各賣羊肉以京中月盛齋產的最為有名。此物雖不值什麼錢,但其味道甚美,若用它來澆入面中,更妙。其特點:湯肥、料正,味兒好,若再加上些香菜當碼兒,再加些辣椒油,那真是味道好極了。

12

鹹水兒

又稱清湯兒,主要用於麵食,什麼麵碼兒也不用,只有適量的鹽水,舊日京城多為貧困窮人或底層勞力所食用。

13

雜合菜

“雜合菜”,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折羅”。為什麼叫“折羅”,這“籮”來源於飯館的泔水桶,一般飯館都會在泔水桶上架個竹籮筐,剩飯菜則被攔在了上面,湯水漏到桶裡。城中大飯館雜合在一起的“折籮菜”平民百姓,特別是苦寒之家,用它作澆頭。還有便是將多種價格低廉的可食之菜或野菜混拌在一起用醬油炒燴,作為澆頭。

14

三合油

用香油把花椒炸出香味兒來再烹真醬油,才能成為真正的三合油。“真醬油”就是從伏醬缸裡晒出的汁液,撇出來,放到瓶裡,用它來做菜餚、醬菜,那才有真正的醬油味,現在難找了。也可少烹點醋,就成了“三合油”,其味香美,鹹中不膩,用來澆面最佳。三合油可用於拌白雞、白肉、海蜇、粉皮、蔬菜,吃起來鹹、香、酸、鮮。

15

肉湯

就是用燉肉剩下的湯直接做麵條的澆頭,再放些面碼,解膩添味兒!

16

茄丁

由茄丁、豬肉和醬汁炒制而成,再加點兒香菜段。茄丁軟糯,肉末香香,濃郁飽滿的湯汁在脣齒之間來回縈繞。

17

爛肉

用燉煮肉的碎塊作麵條的澆頭,其味甚佳。作澆頭之爛肉,其中常有煮熟之小方塊燉肉,可為寒者解饞去飢,而且價錢甚是便宜。舊京城內多“二葷鋪”兼賣此物。爛肉面還曾被老舍先生寫進了話劇《茶館》當中。

18

豆角燜面

扁豆燜面。雖然看起來色兒(shǎier)有點兒重,但味兒好。將切條的扁豆和瘦肉絲一起爆炒,放醬油。炒至入味以後,把最細的麵條輕輕的,均勻的鋪上。利用水蒸汽,將面燜熟。燜麵筋道,哏而耐嚼,吃的時候可以點點兒醋,擱點兒辣椒。美味的麵條配上軟爛的扁豆、肉香和大蒜末,真地道!

最新評論
  • 1 #

    打滷麵,炸醬麵,芝麻醬涼麵,北京人的最愛

  • 2 #

    扁豆燜面我家常做,都喜歡吃。

  • 3 #

    你說的太講究了,估計北京城裡有百分九十的人沒吃過這碗打滷麵

  • 4 #

    現在還哪兒有口蘑,我在市場裡買的說是口蘑80一斤泡出來一點口蘑味道都沒有,以前口蘑泡出來的水都不扔、沉澱一下打滷時放入當湯用,在也找不到從前的味道了!

  • 5 #

    你少說一種食材,鹿角菜,必不可少。

  • 6 #

    北京人已經將吃炸醬麵,麻醬麵,打滷麵吃出花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開胃菜:熘肥腸,酸豆角排骨,酥香芋泥卷,鯽魚豆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