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昌徐東大街拐進沙湖路,一路高樓林立,走到底,華榮週記鱔魚麵館就到了。
“一碗鱔魚麵,面少點,澆頭多點”、“來個鱔魚麵和財魚面的雙拼”、“吃腰花面,不把味精”......
走出寫字樓的白領、順路經過的的士司機、從三鎮慕名而來的吃貨,緊緊盯著週記麵館裡的開放式廚房,等待著屬於自己的那份面。
油鍋燒熱冒青煙,魷魚絲下鍋,“轟”一聲,鍋裡猛地起小半米的火苗,加入切成塊的番茄、青椒絲,大火顛勺翻炒,高高升騰的火舌把整個爐灶間映得通紅。
鹽、味精、胡椒、花椒等數十種佐料依次下鍋,最後淋一小勺辣椒油,大火快炒,三五分鐘後,鱔魚絲收緊,微微翹起,像一輪金色的彎月,爆炒的香味一下子衝出來,直擊味蕾,勾的一旁等候的客人口水直流。
老闆周華榮手握鍋柄,將一鍋熱氣騰騰的澆頭倒在麵條上,濃郁的湯汁迅速融入麵條,填滿縫隙,不一會兒,滿滿一大碗端到眼前。
澆頭華麗,鱔魚絲如絲綢般嫩滑,番茄和青椒,紅的可愛,綠的誘人,白嫩嫩荷包蛋半浸沒在湯汁裡,各種熱鬧紛繁。
用筷子夾一塊鱔魚絲到嘴裡,肉質鮮嫩,口感彈牙,蘸滿了這番茄的酸甜、青椒的香脆,吃到嘴裡味道層次分明,吃一口澆頭,吃一口面,被湯汁浸泡的麵條根根入味,綿軟又不失嚼勁,分分鐘,一碗麵條就被吃光,連碗底的湯汁都不想放過,“哧溜哧溜”喝乾,快活似神仙。
腰花面裡的腰花是當日新鮮採購,切成小塊,爆炒幾分鐘出鍋,外焦裡嫩,水分當當的,入口清爽脆嫩,熱乎乎百分百,吃到肚裡,感覺像在家裡吃到媽媽做的味道。
財魚面在他家的點單率也很高,新鮮財魚洗淨,剔骨,魚肉細膩爽滑,吃到嘴裡餘味鮮香。不少愛吃魚的客人一點就是雙拼,鱔魚加財魚,味道更厚重,卻也吸引了不少人。
這家藏在沙湖路盡頭的麵館,開了近9年。老闆周華榮,江西人,16歲來漢,經親戚介紹,在青山做起了賣肉的生意。日復一日,厭倦了生活的一成不變,想到了自己平日擅長的,正是七八歲就喜歡待在廚房,捯飭好吃的,不如做餐館試試。
打聽到湖北的鱔魚麵發源於潛江,周華榮就往潛江跑了多次,一家家嘗,回來一次次練習,終於摸索出門道,改良口味,調製出祕製配料,2011年,在沙湖路開了這家週記華榮鱔魚麵館。
2011年的徐東,還是一片塵土飛揚的大工地,麵館門前是一條沙子路,一到下雨天泥濘滿地,遠沒有現在的繁華鬧市。開張第一個月,來吃麵的人比周華榮預計的多,漸漸也有了不少回頭客,多了好多熟悉的老面孔,這都是信譽的證明。
日益燈紅酒綠的沙湖路,四周建起了高樓大廈,路邊一到晚上停滿了密密麻麻的汽車,也終於變成了人們嘴裡的“沙湖路美食一條街”,風風雨雨,沙湖路上的餐飲店換了一批又一批,名字更迭了一個又一個,而週記鱔魚麵館,卻一直駐守在這條街的盡頭,安安靜靜的做著面。
這碗鱔魚麵之所以好吃,取決於新鮮的食材,講究的火候,還有獨創的祕製調料。清晨4點,周華榮要趕去起義門海鮮城,搶下當天最新鮮的野生鱔魚等食材。
鱔魚只選野生,家養鱔魚一下鍋就熟透了,味道遠不及野生鱔魚的鮮嫩。煮麵的湯也是取鱔魚的骨頭,用煤炭小火熬製,用高壓鍋始終熬不出來那個純真的味兒。
早年做賣肉生意,練的一手好刀工,將鱔魚洗淨、剔骨、切塊都是周華榮的活,麻利又順手,鱔魚絲吃不到小刺骨,口感不會打折。
麵條只有一種,純手工面,一斤面加一斤雞蛋,就為了吃起來有嚼勁。
一天下來,周華榮和老婆兩個人十幾個小時手腳不歇,能賣出去600碗麵,高峰在清早和中午,到了晚上七八點所有材料都賣光了,不得不關門,想吃只有第二天來了。
周華榮也不知道麵館從什麼時候起一炮而紅,只知道漸漸的就有電視電臺報紙來採訪,很多知名美食節目也來拜訪了,夫妻倆高興了好一陣子。
從武漢三鎮慕名而來的客人,幾乎都是結伴而來,要三五碗麵,再點自家滷的幾份豬蹄、雞爪、鴨脖,上點小酒,就是一場盛大的宴席。
徐東大街上寫字樓的年輕白領,中午下班再繞路,也要來這裡補充下能量,喝口營養的老湯。
外地人來武漢找親戚,被領著來店裡,說是要來嘗下正宗武漢味,終歸滿意而歸,下回還要來。
曾經高峰時期,來吃麵的隊伍排隊排到馬路的樹下,長達十幾米。
現在,周華榮從江西老家帶來了親戚,小麵館裝上了自動點餐機,營業時間也開到了晚上9點,老饕想找個宵夜,再也不用趕時間了。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多開幾家分店,周華榮說 :“我這個人蠻喜歡要面子,就怕別人說我味道做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