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同樣一道菜

做的人不同,口味也不同

有的好吃,有的難吃

除了食材與技術的差別

放鹽的時機也影響了菜的口感

早放鹽&晚放鹽

無鹽不成味,無米不成炊。鹽作為一種調味品,不論是煎炸炒煮各種烹調方式,都少不了它的存在。

但是同樣是放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慣,但是總的來說,先放還是後放是有講究的,根據不同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放鹽有先後,味道大不同。

/ 加熱前放鹽:醃製肉類、煎魚 /

一般情況下,為了讓肉類更加入味,會在烹飪前對部分肉類加鹽或者醬油等調味品進行醃製,比如魚香肉絲、糖醋里脊中的肉要先醃製一下,肉質才更加鮮香入味。

煎魚或者煎肉時,需要在冷鍋冷油時,先在鍋底放入適量的鹽,等鍋熱後,再放入魚或者肉,可以讓魚煎的完整不碎,油不亂濺,魚肉也更加入味。

/ 加熱中早放鹽:硬蔬菜、雞鴨魚類 /

炒硬蔬菜需要早放鹽,胡蘿蔔、花菜、豆角等蔬菜比較硬,不易熟也不易炒出水。炒制過程中,需要早點加入適量的鹽翻炒,可以讓食材提前入味,更加美味。

雞鴨魚類肉菜是一般都是燒、燜、煮的做法,不同的做法加鹽時機也有所不同,燉煮過程為了讓肉質更爛需要較長時間。同時,為了更加入味,也應該早放鹽。

/ 加熱中途放鹽:燒肉類 /

燒肉做法需要在過程中加鹽,放早了肉會變柴,放晚了食材不能充分入味,所以需要中途燒至一半的時候加鹽。

對於魚、蝦、肉等動物蛋白而言,在烹調過程中放鹽,鹽能與蛋白質組分形成氨基酸鈉鹽,也就是味精的成分,能讓食物味道更加鮮美。

需要注意的是,增鮮的用鹽量較少,如果放鹽過多,做出的海鮮口感則不夠細嫩,味道會大打折扣。

/ 加熱晚放鹽:青菜葉子、豬羊肉 /

炒青菜葉子類的菜品時,需要晚放鹽。因為葉子菜易熟、易發軟還易出水,幾分鐘就炒好了。

如果早放鹽,水分出多了,營養易流失,而且炒出來色澤不好看。所以在大火炒熟後,大部分水炒出來再加鹽調味,炒均勻即可。

一般我們炒豬肉會搭配青椒或者其他蔬菜一起炒,所以需要晚放鹽,在出鍋前2分鐘左右加鹽最好,這樣不僅不易出水,而且入味營養不流失。

鹽放早了肉會變柴,為了保持羊肉的口感,也只需在出鍋前10分鐘左右加鹽最好。

/ 加熱後放鹽:蒸魚 /

蒸魚的時候,不要加鹽提前醃製,加鹽醃製過的魚口感不嫩,也沒有魚鮮味。

只需要在魚蒸好後,給魚淋醬汁時,加入適量的鹽在醬汁中,不僅魚吃起來鮮嫩可口,還非常有營養。

/ 食用前放鹽:涼拌菜 /

做涼拌菜時,放鹽時間過早,會使植物細胞壁破裂,就會大量出水,失去食材原本脆爽的口感。

所以,涼拌菜只需要在食用前放鹽調味,醃漬片刻後瀝掉水分,攪拌一下,吃起來才會有脆勁。

如何控制放鹽量

除了用鹽時機,放鹽量不同做出來的口感也有差別。大多數人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放鹽,在自我把控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用鹽量超過了健康標準。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人每天食用鹽的量要控制在6克左右,也就是一個啤酒瓶蓋的的量。但是,大家的飲食習慣已經遠遠超過推薦的用鹽量。那麼,如何在保證食物的口感的同時,控制放鹽量呢?

/ 調味食材增味 /

在做菜時,可以新增一些檸檬汁、番茄汁、醋等酸味食材,替代少部分鹽和醬油等鹹為調料,不僅可以使食物更加鮮美,酸性味道可以彌補少鹽的淡味,能減少用鹽量。

/ 選擇性放鹽 /

在做菜的時候,有人喜歡在中間放鹽,最後嚐嚐鹹淡,如果感覺味道偏淡,就再加一點鹽。其實這樣做,往往加大了用鹽量,中間加的鹽有的融入菜湯中,分散了菜的味道。

所以,選擇只在最後放鹽,翻炒兩下後,鹽在菜的表面,可以減少用鹽量。

/ 蘸醬法 /

大部分人都會在炒菜時把所有的調料加入菜裡,翻炒均勻,讓每一個食材上沾滿味道,但是這樣的炒菜方式,往往很難控制鹽的用量,並且多炒幾個菜鹽的總體用量就大幅增加。

其實偶爾可以用蘸醬的方式,根據自己的口味控制鹽與醬油的攝入來調蘸料,將菜蘸著蘸料吃,以控制對鹽的攝入。

/ 味道互補 /

如果做得菜較多,可以選擇一道菜,或者湯裡不放鹽。在吃其他帶鹽的食物時,鹽的味道停留在舌頭表面,再吃不放鹽的食物時,不會覺得食物過淡。

有油無鹽,吃的不甜

把握放鹽時機,適度放鹽用量

美味可口又健康~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九毛九想跟著海底撈上市?別讓太二酸菜魚溜粉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