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髒補髒”的說法在中國民間,可謂是根深蒂固。所謂的“髒”,指的就是動物的內臟。魚的內臟一般稱“雜”。上海人把青魚腸子叫“禿卷”,把魚肝叫“禿肺”。奇怪,明明是肝,卻偏要說成是肺。就拿鼎鼎大名的石家䰾肺湯來說吧,其實是“䰾肝湯”。雞、鴨、鵝等禽類的內臟,都稱“時件”,古時叫“事件”、“什件”。在鄉下的小館子,一盤青椒炒時件是再平常不過的小菜。而豬、羊、牛等家畜的內臟,則統稱“下水”。羊下水、牛下水也可稱雜或時件,像羊雜湯兒,便是一道南北風行的菜。雖說“下水”之名不雅,讓這一類菜都難登大雅之堂,但卻並不妨礙它在民間的風行。在吾鄉常熟,便有“春肝夏肺秋腸臟”的俗諺,說的都是髒雜的妙處。由於蘇南地區少見牛羊,故本文所說的肝、肺、腸,都是特指豬的。
豬肝
▽▽▽
豬肝是賤物,舊時的中上人家往往不屑於吃它。幼時我常跟著堂哥外出去釣甲魚,所用的誘餌就是豬肝。清早去菜市場買一副豬肝回來,切成小塊掛在大頭針做的釣鉤上。鉤子用細尼龍線繫著,線的另一端綁著一根小棍,插在岸邊泥地上,再把釣餌拋在河水裡,隔一天去收。由於切碎的豬肝腥氣較濃,所以在水裡“揮發”得快,而甲魚是經不起此誘惑的,故常有收穫。
過去,鄉下的窮苦人家吃豬肝,被看作是一種廉價的進補方法。看過餘華小說的人,一定忘不了那個賣完血就去勝利飯店吃飯的許三觀,他拍著桌子在喊:“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肝者,最緊要的就是新鮮──要柔若水囊,色澤醬紫。因為肝嫩才質地細膩。把豬肝切薄片,放冷水盆裡洗去血水,再碼味上漿下油鍋,最後加蔥段和幾種調料爆炒成菜。蔥是自家屋後種的四季蔥,或者以洋蔥代之,食之感覺很過癮。
醃豬肝適合用來下酒。所謂的醃豬肝,說得確切點應該是“白切豬肝”。先將整豬肝在沸水鍋裡焯水,然後再浸在滷汁鍋裡滷透,吃時切成極薄的片,配蔥油蘸食,這是鄉下上不得檯面的土冷盤。
早年在常熟,鄉下人家結婚辦筵席,都要自家殺豬。結婚當日叫“正日”。正日前一日,本家請的鄉廚就要進場“落作”。“落作”,是指廚師辦席的前期加工,當天會先用點下腳料做席,餘下的好料則用作次日正席的原料。由於豬肝之類的下水不能上正日的席面,故通常都用來做落作夜飯的菜餚。這一席,是招待前來幫忙的鄉親,多以原料分檔後餘下的雞雜雞爪、魚頭魚尾和下水為多,尤以豬肝為主打,故又稱“肝油夜飯”。“肝”是豬肝;“油”則非指豬板油,而是指網油(附著在肝臟上的那一層呈網狀的油脂)、雞冠頭油(網油的外邊部分,形似雞冠)。以肝油炒青菜,口感豐腴鮮香,是舊時做“落作”筵席時必不可少的傳統菜。
現在城裡的餐館都在挖掘傳統菜,某次我應邀赴宴,席上有一道肝油青菜很有意思,那是先將雞冠頭油入鍋煸透,等到熬出油並炒成金黃色的油渣狀時,加入矮腳雪裡青一起炒,成菜的吃口無油膩且有嚼勁,肝片更是軟糯如膏。
菜例:DIY豬肝
製法:
1.把豬肝切成約0.8釐米厚的片,用水沖洗淨,瀝乾後納盆,加入姜米、蒜米、小米椒碎、辣椒麵、香辣醬、豆豉碎、花椒麵、鹽和料酒,抓勻後醃漬一會兒待用。
2.鍋裡放菜油燒熱,放入小米椒碎、野山椒碎、洋蔥碎、姜米和蒜米炒香,摻鮮湯煮一會兒,放入鹽、醬油、料酒、味精、白糖調好味。
3.把調好的湯汁裝進小鍋,撒上蔥花和芹菜花,另把醃好的豬肝放在墊有水發木耳和韭菜節的盤裡,一起上桌後將湯汁鍋點火燒開,下豬肝煮熟後食用。
豬肺
▽▽▽
豬肺是下水當中的至賤之物,和豬肝算是貧賤不能移的難兄難弟。入夏後,江南小鎮的鄉土美食家們便開始想念起豬肺來。這裡說的“鄉土美食家”,指的不是那些只懂吃喝的有閒階級的朱自治們(朱自治是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裡的主人公——編者注),而是指既懂一些吃的歪理,又對料理有兩把刷子的鄉土老饕們。他們願意花很長的時間去耐心地清洗一葉豬肺,或者是去翻騰一隻豬肚。
“肚肺湯”是夏初的一道時令菜。要把如此腌臢的食材做成美味,那得花費一番心思。洗肺時,是將豬肺的肺管與水龍頭相連,然後以水灌之,拍之、敲之、捏之、掛之、擠之、倒之,如此地反覆,直至豬肺雪白為止。待撕去豬肺的膜衣後,切方塊在冷水裡先過水(以漂清血水),然後再放沸水鍋裡焯透。豬肚,其實就是豬的胃,它的身價一般都是肺的數倍。雖說肚子不難打理,但卻不好破開來洗,需要將內裡翻轉過來洗淨,亦要先入鍋焯水,然後換鍋並加入蔥姜和料酒上火煮爛。待撈出來晾涼批成片,再與豬肺同入鍋。燒湯時勿用鐵鍋,最好是用瓦罐或砂鍋加冷水煮。水沸便轉文火,續煨個把小時。起鍋前加配料,如萵筍、蘿蔔、冬瓜、黃瓜之類略煮,調味時只需放些鹽和味精,那湯兒自是清可鑑人、味美絕倫。此大俗之食材,亦能做得清新曼妙,這都全在膳夫的手底功夫了。
湯貴在清,濃湯則要看食材而定。不知是為何,現在去館子吃肚肺湯,往往做的是濃湯,因此免不了要關照廚房。這經驗始於某次去一家鄉下的“蒼蠅”飯店。肚肺湯端上來一看,湯甚是濃稠渾濁,恨不得從窗戶裡潑出去,把下水燒成這個樣子,讓人如何有食慾?豬肺在烹飪中應用不廣,有其自身的侷限性。《調鼎集》一書中倒是記有幾款肺菜。其中有一款“糯米肺”,別具心裁:“上白糯米灌入管紮緊煨。”往肺管內填糯米——有如是在做香腸。煮熟以後晾涼,切成片配醬碟一起蘸食──管兒脆,米兒糯,可以作餐前的小食,也可以作為冷盤上桌。
菜例:田園洗肺湯
原料:熟豬肺丁100克熟鴨肉丁100克鴨血丁100克豌豆80克香菜碎、蔥花、薑片、鹽、鮮湯、化豬油各適量
豬腸
▽▽▽
提到腸子,恐怕喜食之人更少。不過,腸子卻居功至偉,因為有了它才有了“香腸”這一儲存肉食的傳統技術。在中國,香腸的製法遍及南北各地。不過在蘇常當地,卻沒有做香腸的傳統,偶見有人家制作香腸,那多半是從北方傳來的做法。
洗腸子也是件麻煩事,得用一根筷子戳著翻轉過來,然後用鹽、醋、麵粉之類的去搓洗,直至其已無異味為止。
腸子以大腸為佳,吃口肥腴;大腸又以“朣段”為精華(朣,尻骨)──既肥且有嚼勁。而小腸瘦而薄,易發苦,是“雞肋”。腸臟宜在秋冬季節吃,易“貼膘”。天冷吃“醃大腸”是件美事。把一副腸臟放清水鍋裡,煮得軟爛時,趁熱撈起來白切成片,蘸醬油而食。大腸適用於燒、滷、蒸、炒等。紅燒大腸,應該是多數小飯館的招牌菜之一,或以百合蔥炒,或以洋蔥炒製成菜;此外,用滷大腸做面澆頭最妙;蒸大腸是鄉間喜筵上常見的大菜;炒大腸在下鍋炒前,要先煮爛,然後再切成小段,所謂的炒“圈子”也。常見的家常做法是:配大蒜段下鍋同炒成菜,兩者“臭味”相投,倒也臭得雋永。
菜例:紅燒肥腸
製法:1.把肥腸放開水鍋裡稍煮一下,馬上撈出來衝冷,切成小塊後,再放進燒熱的鍋裡煸炒(不放油),肥腸當中的水分被煸出來後,表面會膨脹,這是關鍵的步驟,經過煸炒,肥腸燒製成菜才有一種脆韌的特殊口感。2.鍋裡放熟菜油燒熱,放入幹辣椒節、花椒、薑片、蒜片、蔥節、郫縣豆瓣醬和香料炒香後,摻適量鮮湯,放入肥腸,小火燒45分鐘,再放入青筍塊同燒10分鐘,加鹽、味精、白糖和胡椒粉調味,起鍋裝盤後撒蔥花便好。
以上,請收藏享用。
川烹致力於傳播美食文化,小編每天教您一道菜,我們不見不散。
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