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烹飪越是熱愛的人,就會越喜歡醬油。
越是對調料深入研究的人,就會越“討厭”生抽。
釀造醬油可以取多遍,每取一次叫做“抽”。
頭抽的油頭是醬油中的精品,加鹽繼續釀造,然後再“抽”。再釀,再“抽”。
越是往後,“抽”出來的品質越差。
我們一直說“五味調和”,“五”大概是個約數,越多的味道,調和出來越是美味。
食材的味道單一而純粹,為得美味便有了食材搭配的菜品,想要味道更上一層樓,就有了調味料。
……
我們都被醬油黑乎乎的憨態外表欺騙了,它體內含有的“味道”是大部分食材不能同時兼備的。
醬香、醇香、鹹、甜、鮮,單單醬油一種調味料就有這五種味道。
古代五味“酸、苦、辛、鹹、甘”,不過這五味中“辛苦”和“辛酸”似乎喜愛的人不多。
若是把這五味變為“醬、醇、鹹、甜、鮮”呢?大機率是被更多人接受並且喜歡的。
試想在蔬菜種類都匱乏古代,有一味這樣的調料問世,萬人空巷有點誇張,趨之若鶩奉為至寶應該是實至名歸吧。
在我國這片大陸上,一直存在南北的口味差異。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物產資源。
南方氣候溫和,蔬菜和香料更適合生長,種類頗多。例如現在我們用的最多的香料八角,主要出產於我國的廣西。
北方氣候寒冷,物資匱乏,加之古代交通不便。所以古代北方人所能吃到的味道是乏陳可數的。
其實,大部分的發明創造都是“被逼”出來的。醬油的由來,大概也是這樣的。
隨著醬油釀造工藝的發展,醬油味道趨於豐富,我國南北口味大概形成了“南香,北醬”的格局。
南方香料多,味道層次多由自然香料構建。
北方善用醬,攜帶豐富味道的醬油給菜品添油加彩。
又後來,由於醬油本身實力過硬,慢慢滲透到了南方,實力範圍遍佈全國。
商人的遊歷,戰爭的征討,醬油和香料在南北方互通有無,帶來了全國範圍的融合。
例如“生抽”這個名字,就是起源於廣東地區的叫法。
傳統的醬油發酵方法叫做“高鹽稀態發酵法”,原材料選用大豆,小麥,要經過3到6個月的發酵過程。
這種傳統發酵方法得到的醬油,才具有醬油的五種味道。
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人口的增長,醬油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為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上世紀70年代,上海調味品研究所研製出了一款快速發酵的醬油。
相比於傳統方法,這種新方法在原材料上選用脫脂大豆和麥麩,降低了成本。發酵時間由3到6個月縮短到了半個月。
這種方法目前還是我國獨有,叫做低鹽固態發酵法,當初它的發明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
只不過,味道上會大打折扣,因為採用脫脂大豆(榨完油的豆粕)和麥麩(小麥的表皮)導致醇香和甜味不足。
隨著味精的“人設崩塌”,人們對味精口誅筆伐的同時,對鮮味的追求卻越來越強烈。
若是有增鮮排行榜一說的話,在味精被提純之前,醬油已經霸榜幾千年了。
既然新人被棄,舊人就被唯利是逐的商人再次推上了舞臺。
搖身一變,從以前只能寄宿在水缸或者塑膠桶散裝的落魄,變成了精美玻璃瓶小包裝獨居。
名字也從不溫不火中規中矩的醬油,改成略顯神秘的生抽。
不得不說,這一變,是成功的!
國標18186的制定執行,釀造醬油透過液態氨基酸態氮的含量,給醬油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這四個等級,並對各個等級的醬油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特徵描述。
隨著某品牌味極鮮的上市銷售,廣告的大量投入,換來名氣的日漸火爆。
關鍵是產品爭氣,不用味精,加一點生抽,菜品味道立刻上升一個檔次,深受大眾喜愛。
然後市面上就出現了大批前面帶有諸如“金標”、“一品”、“極鮮”等等形容詞的生抽。
我們買回家以後,發現味道上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
反而和以前用到的醬油,味道越來越不一樣。
帶著疑惑,越來越多的人研究起了配料表。
配料表中,除了大豆,小麥,鹽和水之外,還發現了用了學名的味精(穀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酵母提取物,焦糖色,苯甲酸鈉等等等等的“贈品”。
這一下就解開了大家的謎團,醬油的味道會根據選材,釀造工藝,發酵時間等等的不同,出現不同風味。
但是增鮮劑,別管用什麼工藝,出來的味道是一樣的。
但是呢,並不能說它不好,掌握好用量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鮮效果,不過作為醬油來說的話,那點用量,醬香味會被淹沒的。
純粹的醬油,也是可以增鮮的,而且效果很好。
說增鮮原理之前,先聊聊怎麼挑選醬油吧。
新增增鮮劑的醬油,當作味精來用。
想要最純粹的醬油
第一,看配料,選料是大豆而不是脫脂大豆,小麥而不是麥麩或者澱粉。第二,配料表很短,沒有多餘的增鮮劑。第三,發酵方法為高鹽稀態發酵法的釀造醬油。這是我收到的最鑽心窩的一句話,寫了這麼多篇醬油的文章,看懂的朋友相信廚藝提升已經飛速了吧。
醬油在發酵的過程中,大豆蛋白在黴菌作用下,分解為氨基酸,這其中的氨基酸種類很多,有我們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也有一類叫做呈味氨基酸。
呈味氨基酸有6種,它們的鈉鹽可以呈現出鮮味,這其中谷氨酸鈉是佼佼者,鮮味最足。
也就是說,醬油在發酵過程中就會產生“味精”。
這些有鮮味的呈味氨基酸鈉鹽,是醬油能夠給菜品增鮮的基礎。
肯定有朋友會問了,既然醬油本身就能增鮮,為什麼還要新增鮮味劑?
原因大概如下:
穀氨酸鈉和呈味核苷酸二鈉的結合可以給鮮味提升百分之三十,增鮮會有更好的效果。增鮮效果最好的醬油是頭抽,但是頭抽產量畢竟有限。新增鮮味劑,可以與其他品牌拉開差距。繼續說一說添加過多增鮮劑對醬油的影響,醬油具有複合味道,並不僅僅用其提鮮。
增加醬香,新增醇香,調鹹口,調色都是它的作用。
如果新增過多鮮味劑,當使用增鮮效果最佳的用量時,其他效果不夠。
當滿足其他調味效果的用量時,鮮味又過濃,影響菜品整體口味。
也就是說,增鮮劑新增後,打破了醬油中味道佔比的平衡關係。
下面說增鮮的特殊用法,以醬油中的穀氨酸鈉為例,穀氨酸鈉在超過120度以後,會變成焦穀氨酸鈉,雖然對人體無害,但是失去鮮味。
而醬油的醬香和醇香想要更好的激發,需要略高的溫度。
蔥姜熗鍋後熗醬油,或者開炒後沿溫度更高的鍋邊下,香味激發效果最好。
但是高溫會讓部分鮮味源泉消失,所以想要提鮮還需要再下一次醬油。
開炒後,把醬油下入到鍋中的菜品上,或者湯汁裡。
總結下,醬油的使用,下兩次,一次熗,一次放。
熗的時候要高溫,放的時候普通溫度。
我們廚子用醬油,還有一個升級版。
生抽,加點老抽,再加點水。
搭配一些鮮味足的蔬菜,洋蔥,胡蘿蔔,姜,香菜等等
下鍋煮,大火燒開,小火煮十幾分鍾就行。
這種醬油用來做醬油炒飯,味道很棒。
也可以做蔥油拌麵,炒麵,炒餅,如果為了快可以在裡面調好糖口和鹽口,為了鮮味更足可以加蝦皮或者乾貝。
很多老廚師,退休以後在家做飯最喜歡用鹽和醬油,看完這篇文章,大家應該知道是為什麼了吧。
我喜歡用文字分享烹飪感悟,旨在與大家一起提高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