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阿姨本名叫做熊桂鳳,她是我的採訪物件。前年去武漢寫“過早”,被推薦去嘗她家的面窩。面窩是熱乾麵和豆皮之外,武漢最流行的一種早點。是把黃豆和大米磨成漿後,放在一個圓形扁平、中間凸起的勺子裡炸制而成,炸出來是個中間帶孔的圓餅。
熊阿姨的攤位在瀋陽路上。沒有招牌,是在一家早餐店裡租出來的不到半平方米的空間,但看到長隊就不會走過了。她的面窩炸得有點功夫。她可以按照顧客的需求來炸——老年人牙口不好,她就只炸“框框”,也就是像麵包圈一樣鬆軟的邊;年輕人喜歡吃脆的,她就把米漿攤放得薄薄的。來買面窩的都是附近的街坊,不用問熊阿姨就知道他們各自的口味。熊阿姨是位很善良體貼的人。那天我看到有個人要買10個面窩,其他人都唉聲嘆氣起來。熊阿姨就和他商量,後面的奶奶就要兩個面窩,已經站了半天了,讓她先買好不好啊?
採訪我去了兩次。第一次看到人太多,說了幾句便沒有再打擾。第二次專門在她生意的尾聲又去拜訪。武漢的夏天,要長時間站在油鍋邊,滋味當然不好受。熊阿姨的眼睛被油煙薰得紅紅的,要用毛巾不斷擦拭汗水。每天早上四點鐘丈夫幫她磨漿備料。她五點鐘獨自出攤,要到中午一點才結束。她的丈夫從事保安的工作。就是夫妻倆這點微薄的薪水,讓他們能夠從湖北黃陂到武漢安下家來,供養了三個孩子讀書。她當時對我說“不求孩子成才,只求成人,他們能健康快樂地生活。只要我還提得動勺子、搬得動鍋,這個生意就會繼續做下去。”
油鍋邊太熱了,熊阿姨炸得面窩太好吃了,以至於我對整個場景記憶頗深。疫情出來後,身邊有人在心心念各種武漢小吃,我心裡也在暗想,等到櫻花盛開時,一切都好起來,如果我要能再去武漢,也要再去找熊阿姨買面窩。
兩天前第一次聽武漢的朋友片片講起她去世的傳聞,我還不能夠相信,看上去身體壯實的熊阿姨怎麼就這麼去了。也是剛剛聽她女兒接受採訪,才知道熊阿姨身體並不好,多年來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但仍然堅持出攤。也是身體底子差的原因,不到10天的功夫,從衛生所轉到醫院,就去世了。現在她的三個孩子都平安,丈夫感染後已經痊癒,目前正在隔離。
那次採訪,讓我認識了武漢這座城市裡許多默默無聞的人。他們天未亮開始的忙碌,讓千萬人早起就能吃上一口熱騰騰的早餐。因為認識他們,也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有了情感的連線,在疫情發生後,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確認他們都健康平安。相信那些熊阿姨周邊的街坊,和她有著一面之緣的人,也都在心裡默默懷念著她,感謝她付出的辛勞曾經給他們帶來溫暖和方便。他們也許並不知道熊桂鳳的真實名字,但會記得伴著面窩的香氣,在街角的小店裡曾經有這樣一位笑容親切的阿姨。
【片片】窗外春雷滾滾,風雨如晦。想來明天小區的院子裡,免不了會有落葉,人踩在木葉上,會發出咔嚓聲。據說那是樹葉年輕時吹拂過的風留下的遺響,但只有一聲,再踩就無聲無息了。葉猶如此,人何以堪!
更多武漢美食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