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麵條
北京人離不開面條,吃的面也遠不止這一種,除了北京人最愛的炸醬麵,夏天吃的芝麻醬麵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汆兒面、滷麵以及所謂“人生三面”的打滷麵等等。
而且不管逢年過節,還是婚喪嫁娶都要吃麵。幾天不吃麵,那就得來兩碗麵解解饞。
過去北京人做麵條以小把抻面和切面為主,但菜碼和澆頭卻非常講究。這澆頭不勾芡的叫汆兒(也叫汆兒滷和清滷),勾芡的叫芡兒滷(也稱混滷)。但都不能叫“打滷麵”。只有以白湯、肉片兒、口蘑、黃花兒、木耳、雞蛋等勾芡而成者,才可稱“打滷麵”。炸醬麵的講究小碗幹炸,炸醬的用料和火候都很重要,炸醬真得看手藝。
不管哪種面那都是北京人自己家裡做的最地道,您在大飯館子絕對吃不出家裡的味道。
疙瘩湯
疙瘩湯是北京人常吃的一種家常湯品,別看簡單可是一個好東西,吃完大魚大肉喝點疙瘩湯解膩,喝完酒喝點疙瘩湯養胃,生病了喝點發汗。
小時候,來一碗媽媽做的疙瘩湯,唏了呼嚕一下肚,渾身熱乎乎的。家裡有誰染了風寒,頭疼腦熱,流鼻涕 ,趁熱喝上一碗疙瘩湯出點汗,輕微的風寒就不用吃藥了,好多北京孩子都有這樣的記憶吧。
撥魚兒撥魚兒是老北京的地道麵食,非常好吃。過去撥魚兒的做法是:將麵粉調成糊狀,左手端碗,傾向鍋邊,右手用筷子將流向碗邊的面往開水鍋裡撥,形成兩端細長,中間稍寬厚的小魚形,撥魚兒撥魚兒也因此得名。
小時候覺得撥魚兒好看又好吃。把面和的軟一點,用筷子做成像小魚兒一樣的長條,吃起來更加筋道有嚼勁。
火燒夾油餅兒在北京吃早點,有人會說來一套,這來一套是什麼?老北京都知道是火燒夾油餅,在配上點鹹菜絲,那味道簡直美極了,這也是老北京的一種獨特吃法兒。好多北京人打小就這麼吃,在北京人眼中這是標配。
剛出爐的大火燒夾著油餅,火燒又吸走油餅多餘的油滑,口感上火燒本來的外焦裡嫩變成了外焦裡嫩裡裡酥,再加上淡淡的面香配合油餅的油脂味,不時能夠吃到的鹹菜絲更是點睛之筆!既能讓你嚐出各自獨立的味道,又能組合出新的花樣。
當然,吃的時候,再來碗炸豆腐和豆麵丸子的雙拼湯,那叫一個美!
糊餅有的時候也叫做“打糊餅”,偌大的一個糊餅,烙的焦黃,老遠就能聞到它的香味。底兒嚼起來就像鍋巴一樣。糊餅可是老北京家家津津樂道,個個拿手的,翠綠的韭菜、金黃的炒雞蛋、白色的蝦皮拌在一起,蓋在和好的玉米麵薄餅上。是清理腸胃的一道吃食。
香椿攤雞蛋過去,對於北京人來說香椿十分珍貴,並不是因為價格有多貴,而是過了吃香椿的季節,您再想吃,花多少錢也沒地兒買了。香椿攤雞蛋是必不可少的吃法,綠色的香椿金黃的雞蛋,不僅聞起來香,吃起來那就更香了,要是再來張餅,那就絕了!
炸香椿魚兒還是香椿,一年之中,穀雨節氣前的香椿最佳,舊時北京,各家小院裡都習慣種上香椿樹,每年開了春,採摘下香椿嫩芽,送給街坊鄰居。香椿裹上面糊,入油鍋炸,炸出來的形狀似炸小魚,所以叫香椿魚兒。這香椿的香味和最嫩的口感也都就給嚐盡了。
炒水疙瘩絲將水疙瘩,豬肉切絲,配上發好的黃豆上鍋煸炒,這就是北京人愛吃的炒水疙瘩絲。如果用水疙瘩絲、胡蘿蔔絲、青筍絲,豆泡絲、白乾兒絲煸炒那就是炒鹹什。一個鹹菜被北京人拾掇的五彩斑斕,吃著味香利口,是一道下飯的好菜。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這道菜也吃的少了,有時候大魚大肉吃膩了,會親自下廚做這道菜吃,吃了這麼多年了,還會想起來當年濃濃的味道。
饅頭片芝麻醬蘸白糖真不是瞎說,大磊子寫這個的時候,看到上面的圖片,都快流哈喇子了,雖然聽起來不靠譜,但味道絕對顛覆你的想象,高階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只要最普通的大白饅頭,不加熱也不作任何處理,只是切片,然後塗上厚厚的一層芝麻醬,再撒上點白糖,芝麻醬的香氣在口腔裡瀰漫開來,白糖更是點睛一筆,原來涼饅頭也這麼讓人回味無窮!!!
糊塌子如果你沒有聽過糊塌子,那你肯定不是老北京人……簡單來說就是加了西葫蘆絲的雞蛋麵餅,據說正宗的糊塌子是不加鹽,攤出來的餅要蘸著蒜末、醬油調成的汁兒一起吃,才能吃出西葫蘆的清香味兒!!
芝麻醬糖餅大磊子剛擦下去的哈喇子又流出來了。咱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絕對就是芝麻醬!您瞧早上喝麵茶要放芝麻醬,涮個羊肉芝麻醬不能少,白饅頭片抹個芝麻醬,烙個餅也不忘了放芝麻醬,簡直萬物皆可芝麻醬!往餅裡再擱點兒紅糖,烙出的餅甜而不膩,焦而不皮,而且紅糖與濃濃的芝麻醬香味配合得恰到好處。
剛出爐熱著吃非常美味,咬上一口,感覺芝麻醬和糖都快從嘴角邊流出來了,還有比這個哼好吃的嗎!要有也就是下面的這個吧。
臭豆腐配炸窩頭片兒
北京人口中的臭豆腐只是特指這種,也叫青方,可不是長沙火宮殿的那個臭豆腐。老北京臭豆腐最經典的吃法除了臭豆腐拌麵,就是抹窩頭片。炸窩頭片抹臭豆腐,聽著似乎不那麼“高階”,但北京人就是好這口。窩頭一定要用油炸得兩面焦脆,盛一塊臭豆腐在小碟兒裡,撒上點京蔥白末,一定要是京蔥的蔥白!帶著玉米香味的脆窩頭片,抹上王致和的老牌臭豆腐,絕配!
用筷子把伴著京蔥末的臭豆腐抹在焦焦的窩頭片上,然後用嘴嗦嗦筷子。那叫一個香!得,大磊子又流哈喇子了
燉帶魚北京人喜歡吃正宗的中國產舟山帶魚,這種帶魚雖然不寬,但肉嫩,瓷實、有咬勁。進口的寬頻魚看著漂亮,又寬又厚, 但是口感不好,肉囊,不勁道。
帶魚的吃法很多,燉帶魚、炸帶魚、糖醋帶魚等等。家裡最常吃的還是燉帶魚。把帶魚買回家拾掇好了,放好作料,用蜂窩煤爐子慢火燉。老北京人做魚愛用醋,去腥提鮮,多放醋香味才出來呢。誰家燉帶魚了可瞞不過街坊,因為滿衚衕都是燉帶魚的香味兒。帶魚在爐子上燉了幾個小時,骨酥肉爛,連刺都能吃了,酥香鮮嫩,夾著烙餅吃,美極了!
炒疙瘩炒疙瘩是北京特有的一種麵食品。製作過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顏色焦黃,配上綠葉鮮菜,黃綠相間。吃起來又綿軟又有勁,越嚼越香。“炒疙瘩”屬於素食,做炒疙瘩的配料一般用,水發青豆、胡蘿蔔粒、蒜苗粒、黃瓜粒,這是最正宗的配料。出鍋時再撒上少許的蒜末,那吃起來味道才地道!絕對是老北京人回憶裡最常吃的一個美味!!
餡兒盒子要是說起餡兒盒子,除了北京人,其他地區的國人就不一定都知道了,多數地方把它稱為餡餅兒吧。餡兒盒子因為是兩個劑子合起來做成的,又有了和和美美的意思。
老北京人常吃的是茴香餡兒(北京人口中的渾香)、韭菜餡兒,用茴香和韭菜分別與肉、雞蛋、蝦皮兒等組合,搭配出不同的餡兒。北京人在家吃餡兒盒子講究一個熱乎勁兒,一般現烙現吃,而且大小適中不切開,嘴急的人都有被燙上牙堂的經歷。所以吃餡兒盒子的一般先咬下一個小邊或者用筷子開個小口,放出餡兒盒子裡面的熱氣,然後再大口大口吃。
懶龍在幼兒園吃肉龍是許多北京孩子的共同記憶。肉龍的肉和麵是融合的,這樣既讓肉吃著沒那麼的油膩,又讓面吸足了餡兒的汁液和香味兒,這樣一來,肉龍就有了三層不同的口感:外皮兒的宣軟,肉餡兒的醇香,而夾在肉中間那層面味兒濃多汁兒。小時候每次吃它都小心翼翼的,一手拿著中間,一手在底下接著,生怕咬的時候有肉餡掉出來,那可是大大的浪費啊。
春餅老北京人吃春餅講究:豆芽兒、韭菜、攤雞蛋,肘花兒、粉絲卷中間兒,高高興興聚一塊兒,歡歡喜喜聊大天兒。
早年間,老北京春餅是用熱水燙麵、中間抹上香油烙成的雙層薄餅,揭開後用單片卷盒子菜。
吃春餅,在卷的時候先把甜麵醬抹在餅皮上,放上羊角蔥打底,放上豆芽兒、黃菜等,再放上醬肉、驢肉、薰肚。捲餅講究,餅皮左搭右,餅卷好後,封口朝向自己,左手在下托住餅底,右手拿著上邊,這種吃法像是在吹嗩吶。
吃春餅講究的是用餅把菜包起來,不漏不破,要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沒別的也是討個吉利。
大餡兒菜糰子有不人不喜歡吃粗糧,總覺得剌嗓子,不過卻特別愛吃皮薄餡兒大的菜糰子……家裡老人做的大菜糰子,每次都蒸一大鍋。金黃的玉米麵包裹住足實的餡兒料,每家都有獨門的調餡兒祕方,童年回憶裡姥姥做的味道!!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
1 #
-
2 #
粉魚兒跟撥魚兒是兩碼事兒。饅頭片兒抹一層芝麻醬在撒一層白糖,小時候的美味兒。
-
3 #
這些東西我們豫東大平原都有,除了豆汁,就連炒肝我都覺得跟胡拉湯百分之八十像親兄弟!
-
4 #
這打滷麵我好久沒吃到了
-
5 #
北京土著家常飯……
-
6 #
我是河北人,這也是我從小吃到大的東西。emmm,為什麼我在一個老北京吃食的文章裡找到了故鄉的味道。
”盆兒裡碰”知道啥吃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