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美食在民間。有經驗的老饕都知道,一些久負盛名又風味獨特的美食小吃,在大酒店是吃不到了,想吃此類的美味,還得去民間尋覓。河北南宮縣南七裡口的“鬼子肉”即屬於此類。
“鬼子肉”其實就是驢肉。因驢相貌醜陋、顏值不高,模樣頗似傳說中的牛頭馬面,因而老年間人們稱驢為鬼,故民間稱滷製好的五香熟驢肉為“鬼子肉”。加工好的“鬼子肉”呈醬紫色、有光澤,味道清香鮮美、肉爛而不散、軟而不鬆、香而不膩,頗受食客青睞。
南七裡口村位於南宮縣城東南六十華里處。這個村子地處偏僻,入少地薄。可是,風味獨特、久負盛名的“鬼子肉”就產於此地。
相傳,清光緒十年(1884年)間,南七裡口村有個叫白老零的人經營著一爿肉鋪,他做的鬼子肉,風味獨特,色澤鮮豔。開業不長時間,就名聲大振了。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白老零應邀在棗強縣花莊經營“鬼子肉”。在花莊的肉鋪,隨著鬼子肉的暢銷各地而逐日擴大。經營方式也由自營變為聯營或給人加工。
清宣統年間,白老零年事已高,便把鬼子肉的做法傳授於後人,幾世滄桑,沿傳至今已失傳不少。大體做法是:選用膘肥體壯的驢,宰殺前飲以食鹽水,然後讓驢繞圈急跑,通身出汗方停止。這樣,讓鹽水浸入肌膚,使熟肉更有滋味。洗淨的生驢肉放進盛有老湯的缸中,醃製一兩個月後,放上佐料,如陳皮、肉桂、砂仁、豆蔻、大小茴香、花椒、蔥、姜等。連同老湯一併放入鍋內用文火浸煮。開鍋後,放入飛硝(硝液經過炮煉後的固體硝,能除汙去垢,催熟促爛),浸煮十幾個小時後,從鍋中隨意撈出一塊帶骨的肉,輕輕一抖,骨、肉分開,即為煮熟,就可以出鍋。出鍋後,將肉臥缸(即將出鍋的驢肉連湯帶肉涼後裝入缸中),7日內要不斷翻動,使各種香料氣味浸進肉中,同時保持鮮豔色澤。
熟鬼子肉呈紫紅色,光澤鮮豔,香味濃郁。實不愧肉食中之佳品。在清光緒、宣統年間,地方官吏常用“鬼子肉”向上司送禮,乃至向皇帝進貢,成為宮中名菜,飲譽朝野。
民國七、八年間,正是南七裡口村經營“鬼子肉”鬼子肉的鼎盛時期,幾乎遍及全村。經營方式有二、三個人合乾的,也有個人單幹的。每年春天,他們便將做好的“鬼子肉”密封於甕中或一種特製的白鐵皮桶內,用騾車運往保定、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出售。現在,山東省高唐、邢臺南宮、新河等地還傳承著“鬼子肉”的做法。流行的吃法是“吹喇叭”,用面烙成層薄如紙、大如鍋蓋、色澤金黃,裡外抹小磨香油的烙餅,裹上鬼子肉捲成喇叭狀,吃起來外焦裡嫩,十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