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聊豆腐!對,沒聽錯,就是您筷子上夾著那塊!
要說豆腐的前身啊,大家都熟悉,就是豆漿。但是豆漿怎麼變成豆腐的呢?說到這事兒,就得感謝漢高祖劉邦的嫡孫——淮南王劉安了。
01煉丹爐前手一抖,白玉豆腐破空來那時候有權有閒的人物啊,都好追尋長生不老的祕訣,有事無事煉個丹藥當零食吃。劉安就是這樣一位好奇心特別強的官二代,他除了發明豆腐外,還把雞蛋裡的蛋清和蛋黃抽出來,再點燃艾草薰煙,玩蛋殼升空呢!說起來這和現在的熱氣球可是一個原理啊。
不過,劉安發明豆腐並非有意為之,而是無心插柳。傳說那日,劉安端了碗豆漿正在煉丹爐前盯著丹藥的火候,手一抖,一碗豆漿全潑灑在了爐臺上的一塊石膏上。不久,石膏消失了,豆漿也變成了一坨白白嫩嫩的東西。大家面面相覷:這是啥?劉安身邊一個膽大的門客捻起一塊嚐了嚐,誒?香甜可口,入口即化,真是美味啊。豆腐就此誕生,淮南王劉安也多了一個名號:豆腐之父。
豆腐走下淮南王的煉丹爐,首先上了王府餐桌,很快便進入尋常百姓家。千百年來,不論是宮廷御廚,文人吃貨,還是民間巧婦,無不對這看似無味的豆腐青眼相加,發明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吃法。
02.煎炒烹炸混不怕,豆腐入菜便如花豆腐的吃法太多,不可勝數。我先撿幾樣雅緻清淡,有文人氣的說說。
①雪霞羹
宋人林洪在其著作《山家清供》裡記載過這樣一道菜:
"採芙蓉花,去心、蒂,湯瀹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名'雪霞羹'。"
芙蓉花摘去花蕊和蒂,在開水裡一汆撈起,同豆腐一起煮,盛起來淡紅嫩白的一碗。豆腐勝雪,芙蓉淡紅似霞,確實好看。這清Fluence月的調性,倒和書很搭了。
②文思豆腐
文思豆腐是一道江蘇傳統名菜,傳說是清乾隆年間,揚州天寧寺的文思和尚製作的湯品。做法頗為講究:首先要將一塊柔軟易碎的內酯豆腐,切成毛髮粗細的豆腐絲。這考驗的不僅是手、眼、刀的配合,更是心手合一的境界。
豆腐先切片,後切絲,幾分鐘的光景,一塊易碎的豆腐就成了幾千根豆腐絲。先放入清水中暈開,再放入鮮湯中調味。待上桌時,只見上千條雪白的豆腐絲,根根清晰、粗細均勻、細如髮絲、不黏不連,不碎不斷,漂浮游戈在清湯之中,輕盈、潔白、精緻。吃起來,既爽滑柔潤,又清鮮利口,讓人回味不窮。
除了文思豆腐,平橋豆腐、大煮乾絲也是淮陽名菜,皆以刀工精到、清淡鮮美著稱。
菊花豆腐據說是國宴湯品,好似一朵白菊,搖曳生姿地盪漾在一泓秋水之中,真是色香味形俱全。細能穿針的"菊花豆腐"在清水碗中綻放,如夢如幻,是美食與藝術共融的完美詮釋。
④蓮蓬豆腐
"蓮蓬豆腐"是西北豆腐菜中的佼佼者,也是我心目中最別緻的豆腐。製作方法並不繁複:以鮮蝦蓉和內酯豆腐,加以調味料攪打成糊,然後放入小碗裡,表面嵌上青豆代替蓮芯,入鍋蒸熟後取出,形似蓮蓬,外形可愛討巧,口感柔嫩鮮美。
這道湯品,擺盤時的錯落有致,生機勃勃是關鍵,讓人彷彿真的置身於荷塘邊,微風徐來,荷葉和蓮蓬輕輕搖曳,清香撲鼻。
豆腐因其本身清淡少味,可讓有心人盡情發揮。下面就介紹幾樣重口的吃法。
①長沙的臭豆腐。
臭豆腐和榴蓮相仿,聞著臭,吃著香。同樣也是有人深惡痛絕,有人嗜之如命。
臭豆腐當數長沙火宮殿的最為有名,原因是毛澤東年輕時常去吃。後來回長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說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這就成了"最高指示",寫在照壁上。火宮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國第一。我2008年去長沙,那一行字依然在呢。
臭豆腐乾通常的吃法是油炸,放入小碟子,拌入辣椒醬和青蒜,很有滋味。
②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很有名了,喜好川菜的朋友大抵都吃過。
《錦城竹枝詞》雲:
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
說的就是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的萬福橋邊,飯鋪女老闆陳麻婆,用獨特的方法烹製出了麻婆豆腐,令食客們趨之若鶩的情景。
最早的麻婆豆腐用菜籽油和黃牛肉,後來為了照顧更多人的口味,將牛肉換成了豬肉,油也換成了花生油。口味強調麻、辣、燙、鹹。實乃下飯的好菜。
汪曾祺曾和作家朋友去樂山,吃過一次豆花,盛讚豆花是個很妙的東西。
四川豆花,以自貢富順地區的最為有名。因自貢產井鹽,鹽滷作為鹽的副產品,點出的豆花別有風味。
豆花和蘸水,是絕配。蘸水主料是豆瓣醬,輔以花椒麵、蒜蓉、薑末等,淋上滾燙的菜籽油,撒上蔥花即成。一碗鬆鬆軟軟、嫩而多孔的豆花,飄在清澈的豆腐湯中,用筷子夾起一塊,顫顫巍巍,蘸一點蘸水入口,麻、辣、鹹、鮮,再配上一碗白米飯,巴適得很!
至於全國各地家常豆腐的做法,那就更多了:毛豆腐、凍豆腐、豆腐腦、砂鍋豆腐、紅燒豆腐、小蔥拌豆腐、垮燉豆腐、蟹黃豆腐……真是數不勝數。外出請客吃飯,如果有客人裡有老人孩子,必然會說:點一盤豆腐吧。
豆腐,因其自身的清淡的口味,百變的形狀,給了百姓和廚師們發揮的無窮餘地。各地紛紛推出"豆腐宴",滿桌的豆腐,味道各有千秋,樣子互不雷同。
豆腐除了出現在各色餐桌上,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百姓熟語中,更是比比皆是。
03.詩文說盡豆腐事,熟語更解豆腐言①古代詩人筆下的豆腐
豆腐作為人們餐桌上的家常之物,也得到了詩人們的喜愛。
▲著名吃貨詩人蘇軾,吃豆腐也頗為講究、別緻:需搭配肉脯、鵝鴨、蜜酒。
《蜜酒歌》.蘇軾
脯青苔,炙綠莆。爛蒸鵝鴨乃匏壺。
煮豆為汁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
詩中的"汁"就是豆漿,"脂"便是豆腐。高燒的油燭下,詩人細嚼慢品,再配上一杯蜜酒,一派陶然。
▲愛國詩人陸游也寫過和豆腐有關的詩句:
《鄰曲》.陸游
濁酒聚比鄰,偶來非宿期。
拭盤堆連展,洗釜煮藜祁。
烏懺將新犢,綠桑生新枝。
年豐多樂事,相勸且展眉。
詩中的"藜祁"便是豆腐了,音同"離奇",據說因劉安偶然發明豆腐之後大呼"離奇"而得名。從這首《鄰曲》詩中可以看出,農家遇豐年之時,除了飲濁酒便是吃豆腐了。
▲元代女詩人鄭允端則專門寫了一首豆腐詩,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製作豆腐的全過程,看來女詩人也是一位喜愛美食的妙人吶:
《豆腐》.鄭允端
黃家齊出百萬兵,連營扎進清水坑。
烽火連燒灶王廟,磨山吞沒豆家兵。
漿水蒸騰出雲霧,瀑布傾盆出簾籠。
模具齊放千重網,泰山壓頂剝黃綾。
②現代作家也對豆腐滿懷喜愛。
▲朱自清曾在散文《冬天》中,寫了一家人圍坐火爐前,吃白水豆腐的溫馨場景: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裡面,嫩而滑,彷彿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 (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薰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
在這樣冬日的晚上,老屋裡雖點著"洋燈"卻依然陰暗,朱自清兄弟三人和父親圍坐桌前。"洋爐子"太高了,連父親都要站起來才能夾起豆腐,一一放在孩子們的醬油碟裡。那氤氳的熱氣,兄弟們眼巴巴盼望熱氣中的豆腐的心情,被作者寫得異常細膩、感人。
那時他們兄弟還小,還未出現後來寫《背影》時與父親的矛盾糾葛。濃濃的溫情洋溢在父子之間,冬日裡的其樂融融的熱氣,讓人懷念。
▲汪曾祺更為豆腐專門寫了一篇《豆腐》,收入他的散文集《人間草木》裡。這篇散文可謂寫盡了豆腐的方方面面,清淡的話語裡卻妙趣橫生,看得想笑又流口水,忍不住摘錄幾段。
豆腐點得比較老的,為北豆腐。聽說張家口地區有一個堡裡的豆腐能用秤鉤鉤起來,扛著秤桿走幾十里路。這是豆腐麼?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裡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鹹鴨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須用敝鄉所產"高郵鹹蛋"。高郵鹹蛋蛋黃色如硃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紅白相間,只是顏色即可使人胃口大開。
很多生活熟語裡也有豆腐的影子。如勸誡急性子會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譏諷身材矮胖的人,就說他:"沒有三塊豆腐高";
讚揚一個人清廉,就說:"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比喻某人心地善良嘴不饒人,就說:"刀子嘴,豆腐心";
回答某件無法啟齒又無可奈何的事,就慨嘆說:"馬尾穿豆腐——提不起來";
還有一句"夜裡尋思千條路,早起還是賣豆腐",更是道出勞動人民生活的苦澀和無奈。
我們還常將賣豆腐的年輕女子稱作"豆腐西施",以豆腐的白嫩隱射女子的膚白貌美,也算是對豆腐的偏愛了吧。
魯迅在《故鄉》中,塑造了一位美人遲暮的"豆腐西施"楊二嫂,只是歲月的洗禮讓年輕時美豔動人的女子,變成了尖酸刻薄的細腳圓規。
不管是文人們筆下的豆腐,還是百姓熟語中的豆腐,都承載了對生活百般滋味的理解。這塊軟軟的豆腐裡,滿是濃濃的人間煙火氣。這些和豆腐有關的詩和民間俗語,源遠流傳,給豆腐增加文化氣息和趣味性。
而樸素豆腐的高光時刻,恐怕是遠渡重洋,在清朝末年異國他鄉間接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走勢,迎來人生巔峰的故事了。
04.我向世界展清味,世界助我籌銀錢①孫中山革命黨靠豆腐公司資助
之前咱們說的豆腐都是中國的。要說讓豆腐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人,卻是晚清重臣李鴻藻的公子:一生傳奇的李石曾先生。李鴻藻是保守的清流領袖,對洋務運動極為反感。但李石曾卻很新潮。少年李石曾被圓明園的一把火燒醒,立志要靠西學振興中華,便在李鴻章的支援下跑到法國留學,在巴黎開了家豆腐公司。
李石曾在海外多年,靠開豆腐公司發家致富。為了讓國粹更純粹,豆腐公司的師傅和小工,一律從國內找來。他還在巴黎蒙帕納斯大街破天荒地開了歐洲第一家中國餐館,名為"中華飯店",使當地人領略了"無味道的豆腐"的真味,洋人飽了口福,李石曾也發了洋財。
發了財的李石曾慷慨資助孫中山的革命黨。據說,只要孫中山沒錢花了,給李石曾拍一份寫著ABC的電報,錢就從巴黎匯過來了。"A"代表一萬,"B"代表兩萬,"C"代表三萬。
②鄧小平、周恩來留法時開"中華豆腐店"
李石曾不僅資助孫中山革命,更在1915年在法國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資助眾多有志青年留學法國。中國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就是從這些人中產生的,周恩來、鄧小平等也在其列。
一戰後的法國經濟凋敝,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十分困難。為了解決費用,1922年6月,在周恩來的倡議下,由鄧小平主持,在巴黎開辦了一間"中華豆腐店"。大家輪流推磨做豆腐,幹得非常愉快。
這間獨具東方風味的豆腐店,很快吸引了法國人,聞名巴黎,大有供不應求之勢。就這樣,鄧小平賣豆腐,不僅解決了留法勤工儉學的飲食和學費,也為當時中共旅歐支部提供了活動經費。
說起來,不管是推翻清政府,還是中共的發展,豆腐都功不可沒啊!
05.寫在後面這些繽紛多彩的吃法、詩文俗語中的人生真味、以及各種趣聞軼事中表現出來的,莫不是人們對豆腐真摯的喜愛。這喜愛不分階層,沒有國界。
豆腐,始於一顆顆黃豆。細思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卻在這簡單、樸實的豆腐中展露無遺。
或許可以說,中國人用豆腐表達自己柔軟、變通的適應性,讓一粒黃豆得到了昇華。
——《舌尖上的中國》
——全文完——
-
1 #
-
2 #
太有文化啦,羨慕你的才華
原來豆腐這麼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