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一年四季,能吃到青團的時間也就那麼一點,清明過後,可以吃到青團的日子更是短暫。

從小就聽父母說,人只有跟著時令吃,才能更好地體會來自當下的美味。就像只有在夏天才需要西瓜消暑,在冬天才需要蘿蔔溫潤。

雖然現在夏天也有蘿蔔,冬天也能吃到西瓜,但失去了季節的限制之後,食物給人帶來的興奮感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好在,春天還給我們留下了一點念想。當寒冬過去,下過幾場淅瀝的春雨後,蟄伏了一個冬天的味蕾開始和大地一同甦醒,也就到吃青團的時候了。

網紅小糰子的由來

作為一種清明時節的傳統食品,青團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叫法。

上海寧波叫青團,蘇杭叫青糰子,南京叫春團或清明團,溫州喚做清明餅兒,紹興則叫清明粿。而在向來以吃聞名的廣東人口中,青團則有一個更為文雅的名字——艾餈。

除了在一些地方的叫法和清明相關外,相傳,清明吃糰子的背後還有一個故事。

當初晉文公想邀功臣介子推入宮為官,但介子卻拒絕了並躲進深山。為逼他出山,晉文公決定放火燒山,誰知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很懊悔,便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並下令這天(清明前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再後來,各地出現了很多寒食節食物,青團也從祭祀食物漸漸化身為春季的使者,成了季節性的限定美食。

一坨有靈魂的小綠胖子

清代資深“吃貨”兼美食家袁枚曾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關於青團的做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

短短十三個字,只品風味、不問過程,給看的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雖說青團無論從外觀還是口感來看都算得上一種美味的食物,但它的做法卻也不算太複雜。

做青團的青草種類繁多,以漿麥草口感最好,但艾草最為常見。經過一冬的枯寂,在一番春雨的澆灌之後,艾草開始縱情分裂,散發出自己最鮮亮動人的顏色。

春分與清明之間的艾草最是鮮嫩,再過幾日竄得高大無比,口感也就不再美味了。雖然時間短暫,但青團卻將其化身為其他形態,並延續了下來。

鮮嫩的艾草洗淨焯水後,再撈出用冷水沖涼。焯水的時放點食用鹼,不僅可以去除艾草的澀感,還能讓青團的色澤更為碧綠。

之後將艾草放入容器,加入適量清水和白糖,攪成汁,一點點倒入糯米粉中,邊加邊攪拌。

待麵糰揉出勁道,將其摶成小塊,捏扁,放入適量餡料,包成團,放入蒸籠,就可以等待開吃了。

待蒸熟後,在表面刷一層薄薄的熟菜油或芝麻油,青團頓時從草綠色橡皮泥變成圓潤飽滿的翠綠碧玉,色澤鮮亮,香氣四溢。

這時候咬上一口,表皮糯韌綿軟,餡料馥郁濃厚,兩者在齒頰之間交融互補,口感彈滑有勁,是春天的味道準沒錯。

爭搶C位的餡料

現在在網路的推動下,青團已經從一種地方性的食物轉而成了全國性的美食,紅遍祖國的大江南北。

每到青團上市的季節,無論是糕點老字號的專賣店,還是菜市場的小攤點,都會排起長龍,等上三五個小時,只為一品這春天的味道。

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現在的青團皮還是以前的皮,但餡早已出現了千般變化,從豆沙到花生芝麻,再到鮮奶、榴蓮……

形形色色的餡料有傳承也有創新,有些餡料即便當年搶佔了足夠的熱度,過後也再不會看到了。

但不管餡料怎麼變化,清明吃青團的習俗卻始終延續著,這不僅是對美食的嚮往,更是人們在時節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種潛意識。

畢竟,一年四季只有春季能吃到青團,透著淡淡青草香的外皮包裹著新鮮細膩、或鹹或甜的餡料,是能讓人惦念一整年的味道,也是一年中最後的大好春光。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教大家制作簡單的日本壽司 日本壽司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