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公司樓下的「蛇王二」結業了。

這家以蛇羹和燒味飯馳名的蛇王二,80年代初期就已經屹立在銅鑼灣波斯富街。以往每次路過,店裡面都坐滿了遊客或本地人。最輝煌的時期,這家店一日賣出超過1800碗蛇羹。從2015年開始,連續6年獲米芝蓮美食推薦。

時代的轉變也是猝然的,在結業的新聞採訪裡,鏡頭下50多歲的香港老闆,即使戴著口罩都難掩失落:「是很不捨得……店裡很多夥計都是一起學廚的師兄弟,大家都很齊心,甚至願意減薪,但還是沒辦法……」

危機四伏

3月29日,香港累計確診641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個案,4人死亡。近兩個禮拜,香港每日的確診人數都超過50,傳染係數大於1,被認為「處於最危險的爆發邊緣」。

經歷過非典,香港人一向有嚴謹的衛生意識。早在1月初,中國內地零星爆發疫情時,香港媒體就持續關注內地肺炎情況。香港街頭不少人戴上口罩。2月初內地大規模爆發疫情,香港政府決定關閉多個口岸,只留下機場、港珠澳大橋和深圳灣口岸。雖然多少受到香港本土反對派政治因素的影響,但也遏制了疫情在香港進一步蔓延。

後來香港又如何走到最危險的邊緣?

隨著3月海外爆發疫情,香港政府決定自3月19日零時起,所有外地回港人士都必須接受14日強制檢疫或醫學監察,政府建議香港人不要再外遊。一時間,許多不想隔離的人都趕在19日前抵達香港。

一方面,是各種奇怪物資被搶購一空。

黑色幽默的背後,是香港對內地在生活用品進口上的依賴。

受疫情和口罩短缺的影響,「內地暫停工廠生產廁紙」的訊息在香港市民間廣泛流傳。謠言的格式是相似的,一則訊息語焉不詳聲稱「兩星期後,內地沒有廁紙進口香港……酒店同業已經搶貨,只是外界還不知道。買不買自己決定」。

另一個版本則自稱是「惠康的內部訊息」:「由於內地生產線停工」,包括紙巾、食品等貨物「供應有限,很快就沒了」。

流言通過社交軟體傳播,不少香港市民信以為真,奔赴各大超市蒐羅廁紙。市民將惠康、百佳超市的貨架被掃空,不少超市排滿人龍,市民搶購的廁紙堆滿了手推車。

前幾天,越南一度傳出暫停出口大米,香港市民開始了一輪新的搶米潮,天水圍和北角超市米架被緊張的市民清空。同時惠康和百佳超市都對大米和雞蛋限購。有些市民希望多買食米,被超市員工勸阻。

為避免市民再出現「搶廁紙」,工業貿易署再次重申,香港的食米供應穩定,呼籲市民按實際需要採購。

誰也不要笑誰,此情此景,和2月初內地市民到藥店搶購雙黃連口服液,並沒有什麼不同。

和日常魔幻搶購相對的,是貌似不受影響的日常。

危難發生時,人們總習慣先視而不見,保持盲目的樂觀,直到問題無法迴避時,才會承認它的存在。

3月,香港的確診數字仍在攀升。中國內地已經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小區封閉管理,公司遠端辦公,學校延遲開學。而香港,食肆依舊人滿為患。

大名鼎鼎的蘭桂坊,是香港中西區中環的一條呈L型的上坡小徑,名字有「蘭桂騰芳」的含義,是香港出名的酒吧街。疫情陰霾下,這裡依舊到處是下班happy hour的白領和老外。

Insomnia是蘭桂坊裡中一家頗有名氣的酒吧,每晚有樂隊駐場,是不少人Happy Hour的首選。3月中旬, Insomnia的演出樂隊成員確診新冠疫情。表演的樂隊還到另外三間酒吧演出,包括位於灣仔的DuskTill Dawn及Centre Stage,以及尖沙咀的All Night Long,截止到3月26日,蘭桂坊酒吧群組累計24人確診。

這些大意或僥倖背後,是香港不斷髮生的社群傳播。一邊是不斷攀升的確診人數,一邊是視若無睹的日常。

生活的「政治化」

政府的抗疫也小心翼翼。這多得去年開始,香港人日常生活的高度政治化。

現在走在銅鑼灣、尖沙咀的街頭小店,偶爾你能看到「香港加油!」的手寫標語。去年每週末的街頭運動,沿途一些街鋪貼出「香港加油」「礦泉水免費自取」的紙牌。而街頭運動最突出的行為,就是阻撓交通。那時每天午飯時間,戴黑色口罩的示威者開始出現,把交通雪糕筒放在路上,狹窄的中環交通就被隔斷。

去年11月底,經歷了政治風波後的香港舉行了第一次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在選舉中遭遇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慘敗。民主派獲得了87%的區議會席位,而此前民主派的席位還不到三分之一。

從街頭運動開始,這座城市的立場更加兩極化,政治站隊比實質政綱重要。即使後來街頭恢復了平靜的日常,但在貌似波瀾不驚下,是香港人一點就被激起的敏感。

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更是將疫情作為政治談判的籌碼。2月初,香港「醫管局員工陣線」因為對香港政府拒絕封關內地以及前線醫護人員防護措施不足夠而發動罷工,他們的邏輯是「用罷工來拯救病人和拯救香港」,聲稱罷工可以防止新冠病毒傳播。

「現在的罷工是為了拯救病人。」

於是在鏡頭前,你能看到一些年輕醫護人員戴著口罩,舉著「強烈譴責」「罷工無罪」的紙牌,義正言辭地召開記者招待會。而政治先行的背後,卻是香港每日確診人數的不斷增加。

媒體也是樂於煽風點火,時至今日,香港的一些媒體依然熱衷用「武漢肺炎」來指代疫情,打著「新聞自由」的旗號,連本應中立的「即時新聞」都充滿著非此即彼的政治立場。

回過頭來看,當時的罷工就更顯得可笑了。當海外成為疫情的中心,香港加大航班密度接送海外港人回港,罷工的醫護人員沒再有發聲。社會公共衛生危機面前,專業成了一種政治籌碼,令人悲哀。

更悲哀的是,許多年輕一代似乎接受了這種「日常生活的政治化」。

個人的也是政治的,香港生活的「政治化」從去年下半年,更深入地影響著這個社會。

3月底,香港採取了更嚴厲的防疫措施。食物及衛生局表示,所有餐廳只可坐滿一半,餐桌之間須有一點五米距離,每張枱不能多於四人。規例列明,違反禁令可被罰款五萬元及監禁六個月。一時間,預訂了結婚擺酒且堅持不改期的新人,被突然的措施殺個措手不及。

香港的一對新人Pinky與未婚夫阿迪,由於香港最新出臺的檢疫措施,只好將原本定下的200人婚宴臨時變為一場19人的觀禮儀式。堅持到最後一刻,婚禮被迫延期到7月,新人的失望是令人理解的。但最讓人迷惑的,是新人對婚禮儀式受疫情影響的解讀:

如果說在疫情下堅持擺酒,不取消婚禮,是他們對真摯愛情的堅持,我們還能勉強接受。那麼在疫情面前,將所有的疫情惡化全部怪罪於政府「不封關」,將所有個人的變故都歸咎為政府的不作為,既讓人感到困惑,也體現了香港日常生活的「政治化」——一切都是政府的錯。

集權的和放權的

我們發現,擁有強大的政府的國家,像中國和新加坡,在疫情面前更能做出果斷、有效的措施。中國就不用說了,小區封閉管理、高速路口體溫檢測、學校企業延遲開學開工,甚至是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企業做出的「健康二維碼」。迅速行動的背後,隱藏著的是一部急速運轉的國家機器,在致命挑戰下發揮出來的巨大力量。

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感受到「集中力量辦大事」。

就像南韓,從2月下旬大邱一帶暴發大規模聚集性感染致疫情急速惡化、24小時新增病例一度逾千,到後來力挽狂瀾,單日新增病例數徘徊在100例上下,在「不封城、不停工」取得了有效的防疫。

通過利用調查問詢、GPS定位資訊、信用卡消費記錄等多種手段追蹤確診者活動軌跡,層層向外延伸確認接觸者。南韓政府「強烈建議」宗教場所、室內體育和娛樂設施暫停運營15天。政府將下達禁止聚集的行政令,對不遵守行政令者將採取強制關閉和索賠等法律措施。

與此對比,在歐洲鬆散的同盟和強大的個體自由面前,歐洲政府只能出臺鬆散的呼籲。英國甚至確定採取「群體免疫」的措施,首相提醒英國市民「做好失去所愛的準備」。群體免疫終究沒有實行,但首相首先便被確診了。

如果說歐洲的群體免疫還有國情、醫療水平的影響,那麼社群人口密度高、與內地緊密聯絡的香港,是絕對不適用這種防疫方式的。

但香港政府制定政策,終究受到太多利益集團的制約。連蘭桂坊發生聚集性疫情後想實行「禁酒令」,也因多方的排斥而不了了之,最後實行的是餐廳每張桌子間隔不能少於1.5米,每個位置不能超過4個人的防疫措施。

很難去理解,喝酒居然是這座城市的剛需嗎?還是禁酒令的背後,牽扯到蘭桂坊集團等一系列房地產巨頭的利益?

在一個需要動員全民的關鍵節點,卻只有一個制定政策時隔靴搔癢的政府。

得到的和失去的

但承受這份傷痛的,卻是所有人。香港本地餐飲龍頭兼上市公司稻香集團目前已宣佈5間分店暫停營業, 17間分店不再做晚飯時段。另一家本地酒樓,富臨集團旗下約20間餐館暫停營業, 2,000名前線員工2月放3日無薪假。

而這些本地酒樓的員工,許多是籍貫在內地的香港底層居民。

一葉知秋。

2月份,由於疫情影響,香港的多項經濟活受到嚴重干擾,勞工市場急劇惡化,失業率3.7%,是9年來的高位。總就業人數的按年跌幅擴大至2.5%,為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的最大跌幅。其中最受打擊的是消費和旅遊相關行業,失業率急升至6.1%,是10年來的高點。

香港24小時開放的麥當勞裡,有一批麥當勞難民,他們或者因為居住環境惡劣,或者因為純粹的無家可歸,被香港人稱為「麥難民」。

平時依賴24小時全天候營業的麥當勞餐廳作為夜宿之地,他們認為在麥當勞過夜安全感大。畢竟這裡有職員、攝像頭,還有洗手間,環境也算乾淨。這些過夜的人有時買些能承受得起的飲品,最遲在早上7時就離開,力求不會騷擾到其他客人。

無論如何,前進還是後退,喧囂還是平靜,這座世界港口城市,被撕扯著、推嚷著,今天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香港地產大亨,恆隆地產的主席陳啟宗在不久前2019年的恆隆地產年報上,表示了他對香港前途的隱憂:

「許多內地人長久以來對香港的好感從此消失。將來,只有那些有必要來港的人才會來。一旦處理好他們的業務或其他事情後便會離開……本人不知道該如何逆轉已造成的傷害,也不知道會持續多久。」

年初,我回內地參加公司年會時,來自內地的老闆悄悄對我說,「一個內地人在香港,要照顧好自己」。最後,他點了一首《東方之珠》,邀請所有來自香港的同事一起唱:

「夜色深深燈火閃亮東方之珠整夜未眠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

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市井又璀璨,失落又繁華,這座漂泊的港口城市,就像她的第一代人一樣,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歸屬。正如《東方之珠》歌詞裡隱含著的愁緒,香港似乎隱喻著某種歷史的悲情。在西方和東方、殖民與自治之間搖擺,只有海浪滾滾的維多利亞港,無聲見證著這座城市滄海桑田的變幻。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印度的一日三餐,知道為啥都叫他們開掛民族,吃1天我都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