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人視為天下美味佳餚之一的大閘蟹(中華絨鰲蟹,又稱毛蟹)現在已被英國人視為一種嚴重的生物入侵,因為這種毛蟹在英國大量繁殖,喜歡在河岸鑽挖洞居住,並以一些在英國受保護的動物為食物,對河岸環境和自然生態構成威脅。英國人認為,除非採取“極端的”環境保護方法,否則不能根除。
文化與生物學原因由於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和英國人看待大閘蟹是大相徑庭的。在一些中國人看來,這個問題很搞笑,大閘蟹這種人間美食珍品在英國竟然成為環境的破壞者,英國人還要動用極端手段來根除,有沒有搞錯?而且即使在中國,不少“老外”也把大閘蟹視為美食珍品來食用和享受,用得著對大閘蟹如此大動干戈嗎?
然而,回到生活哲學的層面,英國人把大閘蟹視為入侵者則正反映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你碗中的美味可能是他人的毒藥,而他人的毒品則可能是你的良藥。環境不同、個人和民族的基因、體質、文化等大有差異,因而對一種事物或美味的態度就大不一樣。所以,中國人心目中的美味珍品大閘蟹在外國人眼中卻未必是,甚至是垃圾。
再從生物學層面看,大多數所謂的生物入侵者其實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而產生的,南橘北枳已經是一個經典的總結,但生物入侵的生物學原因可能更為複雜一些。比如,外來物種成為生物入侵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脫離了原來環境中的天敵的控制和制約,在原來的環境中原本並不是強悍的侵吞其他物種或佔據其他生物地盤的物種在新的環境中卻大肆繁殖和擴散,成為期霸一方的禍害。也許大閘蟹就是這樣。
同樣,顯得溫柔可愛人見人愛的含羞草是上個世紀從熱帶美洲作為觀賞植物引入中國華南地區的。但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含羞草不再靦腆和嬌弱,不再矮小匍匐生長,而是根粗枝壯高達一米,枝莖上還長出了鋒利的刺。它們成為環境中的一霸,密密匝匝地長成了柵欄,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全球化的風險也許大閘蟹成為英國的外來入侵物種也經歷了這樣的蛻變,所以在英國人看來它們不僅不是美味,而且是面目可憎的環境破壞者。在今天,特別是全球化的浪潮下,生物入侵是每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嚴重問題,而且幾乎難以避免。比如,中國已有400多種外來入侵生物,其中海南省就有160多種。因為在國內這個惟一的熱帶省份中,氣候條件能夠滿足動植物的週年生長和繁殖,因而海南成為中國最容易遭受外來物種侵入、定居、擴散和蔓延的敏感區域。近年來,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更呈現頻率加快、危害加大的趨勢。
這就必然牽涉到如何對待外來物種的問題。慎重地引進外來物種是未雨綢繆的一種最好方法。雖然目前中國涉及外來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規及條例有18部,但大多是各行其是,相互扯皮,漏洞不少,因而必須建立統一的科學的環境評價和風險評價方法。
在國際上對付生物入侵已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和方法。以大閘蟹為例,物盡其用可能就是方法之一,英國人大可動員充分的力量捕捉大閘蟹,出口到相應的國家,如中國,既換取了外匯,又治理了生物入侵,還維護了生態平衡。何樂而不為?
探索新的方法物盡其用的方法如果不能湊效,更可以採取以毒攻毒的方法,用生物自身的天敵來治理生物入侵,保護環境。比如,俗名水花生的一種水生植物原產於南美洲,於上世紀30年代由日本引種至中國上海郊區、浙江杭嘉湖平原。後來又把這種水草作為“優良豬飼料”進行人為引種放養種植。但其作為入侵者的本質慢慢暴露,不僅含有皁甙等有毒物質,還能傳播家畜姜蟲病,豬羊也不喜歡食用。到上世紀80年代,水花生在中國22個省市蔓延成災,侵佔溝塘、河湖水域,蔓生於農田、果園、苗圃和住宅旁,造成種植業、養殖業、旅遊交通航運業的巨大破壞。
中國於1986年5月從美國佛羅里達引進了一種水花生的天敵,稱為“水花生葉甲”New Beetle。1986年至1994年期間,在四川、湖南、福建等地釋放300萬頭,有效控制了水花生的危害,控制有效率達到85%以上。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基因工程對付外來入侵物種,包括成為環境災害的當地物種,對它們進行避孕,以減少其數量,保護環境。比如,澳洲從上個世紀以來一直在試用“免疫避孕法”對“兔滿為患”和“鼠滿為患”的兔、鼠進行避孕,也獲得了顯著成效。
對大閘蟹成為別人的生物入侵者一是沒有必要驚詫,二是也要警惕外來物種入侵中國。儘管生物入侵不可避免,但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治,並把生物入侵的災難減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