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引言

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如清代便形成的魯、川、粵、蘇四大菜系,閩、浙、湘、徽逐漸出名,形成了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熟知的那位“清朝網路達人”袁枚,不僅在詩作上頗有建樹,其本身還是位資深的美食家,著作的《隨園食單》更是述盡了乾隆時期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和烹飪技巧。

《隨園食單》共記載了326種南北菜餚飯點,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是一部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飪方法的指導性史籍。自從《隨園食單》問世以來,這部著作被長期公認為廚者的經典。說白了《隨園食單》是一本菜譜,人人都能跟著學會,除了做法,袁枚還將廚者標明。然而更有趣的是,袁枚本人並不會廚藝。

《隨園食單·小選單》中記載:“醃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中華飲食文化不僅單指飲食,其中還囊括了文學藝術,人生境界,甚至還包含了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和儒家倫理道德等。故本文從中華飲食文化特點,中華飲食文化發展以及中華飲食觀念,淺談中華從古至今的飲食文化。以向讀者展現一個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追尋中華美味的“前世今生”,更能去理解美食帶來的意義——美食不止是五官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慰籍。

一、 中華飲食文化特點——一一俱上心,事事求細作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飲食文化,每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偏好,這種精妙的技藝發展成了一種習俗,延伸成了一種文化,這使得無數“美食家”流連於世界的每個角落。作為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美味也在這裡落地生根,引得無數人為之嚮往。中華文明不僅造就了繁多的藝術理念,在飲食上同樣頗有建樹。中華飲食文化在中華文明的影響下,種類多樣且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同詩詞歌賦,美食也能作為“中國”的代表佳作。

孔子曾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滲透進了中華飲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華飲食的文化特點。精緻的製作過程,精美的菜餚,精準的食用時節等等,這些都反映出了先民對飲食乃至生活的精品意識。

中華飲食文化特點其一,風味多樣。以“八大菜系”為主,中華飲食在風味上展現了“百家爭鳴”的特點。所謂“南米北面”, “南甜北鹹東酸西辣”,導致中華飲食文化風味多樣的原因就是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中國地大物博,氣象萬千,物產富饒,風俗民情繁多,長期以往,便在飲食文化上形成了不同的風味。例如巴蜀,早在三國時期出現的“銅鼎”,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火鍋”的前身,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可見飲食風味出現之早。

《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中華飲食文化特點其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照季節來吃,這是中華飲食文化又一大特徵。《禮記》中記載,“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中國人講究不先時而食,不過時而食,適時而食。廚者根據時令而具體對待某一種食材,一是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二是為了身體健康的平衡,久而久之,依時令而食已經成了中國人的習慣使然。

中華飲食文化特點其三,講究美感。長期以來,飲食在理論上都僅僅被看作物質文化,侷限於人的生理需求,和“美感”無關。中華飲食文化中,廚者十分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呈現美感的方式更不止侷限於擺盤,這點可以延伸到廚者們“刀工”技藝。為了展現更生動的美食,光是刀工,便有切、片、削、剁、剞、劈、剔、拍、剜、旋、刮、食雕十二種,而其中以刀工為著的便是淮陽菜。淮揚菜有著“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讚譽,例如瓜雕、文思豆腐等菜餚,無一不體現著中華飲食的美感。

《禮記·中庸》中記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華飲食文化特點其三,食醫結合。《禮記·中庸》裡“中和”的理念不僅用於治國安民,也被運用進了飲食文化當中。中華飲食摒棄“鹹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講究味道平衡。自古以來便有“醫食同源”的說法,除了味道鮮美外,中華飲食以食醫結合為特點,享譽古今中外。

二、 中華飲食文化發展——上可安邦定國,下可拉攏人心

《管子》中記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百姓們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可見飲食的地位之高。中國的飲食文化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燧人氏鑽木取火後有了熟食,出現了炮、煲、焙炒等加工食物的方式;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神農氏開創了農作物生產,黃帝"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區別食物的做法,宿沙氏發明蒸鹽技術。

《山家清供》中記載:“韭葉嫩者,用薑絲、醬油、滴醋拌食”。春秋時期,出現了“廚者”,辛、甘、酸、苦,甜五味也在此時出現。

商周時期,我們熟知的醬油、酒、醋等多種調味料就在那時被髮明。以醬油為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二字是在宋朝,到了秦漢時期,飲食文化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這要歸功於與西域的交流。此時的飲食種類繁多起來,還出現了植物油、豆腐等膾炙人口的食材。唐宋時期的繁榮造就了飲食文化的高峰,開始重視食品衛生和養身,隨之也出現了很多專著和美食家。明清時期,中華飲食文化在發展方面逐漸成熟,飲食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例如主食方面,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巔峰。

京劇《沙家浜》中記載,“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 相逢開口笑,過後莫思量。”由此可以見得,飲食已經慢慢變成一種聯絡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紐帶,而不僅僅侷限於生理需求。

除了飲食材料上有了不同,餐制也隨之改變。進入農耕社會後,食物來源逐漸穩定,餐制也漸漸規律起來。我們常說“一日三餐”,但其實最原本的說法是“一日兩餐”。最早的餐製出現在商朝,那時的人們將一天分為八個時段,且這八個時段並非等均分制,一個時段代表著一個作息活動。一天中,最長的時段叫做“夕”,也就是我們睡覺的時間,而人們一天用餐的規制則稱為“大餐”,“小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

到了西周,一天的時間被分為十二個時段,被稱作“十二時辰計時法”。西周的餐制同樣是一日兩餐,分別在上午的“食時”和下午的“晡時”。直到唐朝,除開一日兩餐外,在上下午中間加了一個“點心時間”,這就是午餐的雛形。到了宋朝,“點心時間”逐漸納入餐制,變成了一日三餐,甚至還有一日四餐。一日進食多少餐,成為了一個家庭貧富的象徵。等到了明朝,大部分人的餐制都變成了一日三餐。唐宋餐制的改變一方面展現了其繁華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代表著人們漸漸開始注重生活習慣。“吃”於生活而言,地位逐漸升高。

三、 中華飲食文化觀念——熱愛美食,更熱愛生活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遵循一日三餐的規律,它往往還蘊藏著中國人對認識、認知的哲理。例如誰家新宴幼童臨世,我們要吃“喜蛋”,蛋意味著新生;新婚燕爾,新人要吃紅棗、花生、桂圓、蓮子,象徵著對愛情最美好的祝福;老人到了六十大壽要吃長壽麵,寓意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飲食藉著“吃”,表達了一種超脫於物理現象的情,如同一種器皿,承載了人與人,人與情,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

除了喻意,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生理需求,生產和消費衍生出的文化現象。因此,各個時間段的飲食文化形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生產、物質消費而決定。且歷史上眾多的文人墨客,對美食的熱愛不亞於對學術的追求,例如蘇東坡,汪曾祺,上文提到的袁枚,還有四大名著《紅樓夢》中有關於飲食方面的描寫等,這在人類發展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現象。直至今日,我們管工作為飯碗,開除為炒魷魚,嫉妒叫吃醋,“吃”滲透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當我們今天提到美食和文人墨客,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東坡肉”。蘇軾作為大文豪,一生創作了無數佳作,當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創作出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與之同一時期產生的還有這道“東坡肉”。

《豬肉頌》中記載:“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當時的蘇大詩人正處於事業低谷期,前途渺茫不說,甚至哪天又被抓起來興師問罪,以為他會悲嘆世事無常,誰曾想他卻在研究美食。除了“東坡肉”,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引得無數人垂涎不已。

不僅僅是蘇軾,樑秋實曾在《雅舍談吃》中寫下,“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袁枚曾說過“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講究。”,孔子也曾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可以見得,從古至今上到文人墨客,下到普通百姓,“吃”都是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中國人喜歡吃,其實是一種對生活熱愛的表現,"一旦得遂所願,恣情享受,渾身通泰",有了美食,生活才有了人煙火氣。與其說我們熱愛美食,不如說我們熱愛生活,所以才會對那萬家燈火念念不忘。

評價

從特質上來看,中華飲食文化以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養身,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而中華飲食文化又不僅是吃吃喝喝,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與嚮往。飲食之所以能超脫物理形式,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因此出現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承載。中華飲食文化中展現出了不同的文化品位,體現出多種使用價值,享譽世界。

從影響上來看,中華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了日本、南韓、泰國、蒙古等國家,是東方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星,其中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遠。稻穀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伊始,也是與日本聯絡的開端,而筷子,開啟了日本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全面學習。與此同時,中華飲食文化還間接影響了歐美國家,例如茶葉、麵食、調料品等。

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都有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陽春白雪是它,下里巴人還是它。在中國人看來,食物是生命之源,傳統文化則是一個民族的脊樑,兩者結合,往大了說,它彰顯禮儀大國風範,往小了說,它盡顯人與人的情誼。時至今日,中國的美食文化依舊在世界飲食文化中璀璨發輝。

參考文獻:

《隨園食單》

《問劉十九》

《禮記》

《雅舍談吃》

《豬肉頌》

《管子》

《山家清供》

《沙家浜》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乳酪卡仕達麵包,營養全面,符合張文巨集教授的早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