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類文明千年,變化比較少的,恐怕要數飲食了。無論東方西方,古代現代,古人要吃主食、吃肉、吃菜,現代人也離不開這些,變化的只是種類、品質和烹飪手法。例如,兩漢時期,人們沒有今天我們吃的精米,多食小米。《漢書》載:當時人們主要吃小米,中等經濟條件以下的人,每天能吃一頓小米。小米或蒸或煮,蒸米糯而不膩,煮米稀而清,配上一些蔬菜,這是五口之家慣常的吃法。
相比今日,當時雖然吃得簡單,但禮儀頗為複雜,一天中不同時間,每年中不同日子或節日,都有各自的講究。《漢書-禮樂志》載:鄉飲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其中的鄉飲之禮、喪祭之禮,其中都包含許多飲食方面的禮儀和規矩。不過,古今中外千年文明,也誕生過不少“禁菜”。所謂禁菜,是指由於衛生條件、禮儀、宗教或文化等原因,自發地或者被強制地不能吃的東西。
這裡的“菜”,是廣義的,泛指食物,不僅僅指蔬菜。而中國歷史上就有一道這樣的“禁菜”:活螃蟹。吃螃蟹這件事,中國古已有之。《史記》載,古代勇士,因為要同時肩挑戰鬥的責任和榜樣的責任,需要依靠一些特殊行為,得到人們的崇拜。孟賁,是上古時期的一位勇士(賁,上古之勇),他在叢林作戰,就生吃鹿肉;在水邊作戰,就生吃蟹(螃蟹在先秦時期叫蟹)。同時,由於古時候物質極不發達,生產力非常低下,因此許多被馴養的家禽家畜,一般都不會被當作食物,而是被當作勞動力對待。
比如,兩漢時期,人們就很少會吃牛肉,因為牛是重要生產工具。呂思勉在《秦漢史》中考證說,東漢時期人,主要吃狗肉,集市上主要也售賣狗肉,其次是豬肉。牛肉則不是主要食物。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起兵之初就是騎著牛上戰場的(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後漢書-本紀-光武帝紀上》))。不過,海鮮就另當別論了。由於海鮮數量豐富,且不是什麼勞動工具,所以人們吃海鮮時,從不吝嗇。
上古時期的勇士會吃活蟹,到兩漢時期,風氣日盛,只是當時的百姓不會再生吃螃蟹了。《後漢書》中記載,當時江淮和江東,蟹蟹(兩漢時期螃蟹叫蟹蟹)是人們經常食用的美食,東漢桓帝曾經有一次南巡,看沿海人民大量吃螃蟹,就下令只有在一些特殊日子,比如祭祀海洋時,才能放開了吃,平時必須管控。後來,當時的江東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海鮮過敏,引起了州治的關注,因此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螃蟹成了禁食品。魏晉之後,唐宋之前,螃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被禁止的。到了唐朝,國力強盛,民族自信,這些山珍海味才再次擺脫人們詭異的神祕主義桎梏,成為桌上菜。
例如,唐朝詩人李白曾經寫出搖扇對酒樓,持袂把蟹螯的詩句,其中的蟹螯,就是螃蟹。不過,到了宋朝以後,由於程朱理學在思想層面的徹底淨化,螃蟹再一次被列為一道禁菜。從此後直到清朝末年,由於程朱理學的思想一直是主導思想,因此食用螃蟹,特別是活螃蟹,一直是被嚴格禁止的。然而,螃蟹卻在鄰國開花、發揚光大了。明朝初年,活螃蟹吃法被引入泰國,隨後在泰國各地風靡起來。清朝滅亡後,螃蟹可以吃了,但活螃蟹依然吃不得,可是在泰國,這卻成了一道本土特色菜。即便現在去泰國,依然可見許多這種吃法。比如在普吉地區,吃活螃蟹司空見慣。只是這種吃法有兩個大弊病:太不衛生,也很無情。因此,一些網友表示:面對活蹦亂跳的螃蟹,你們怎麼下得去手,食客們又怎麼能吃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