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蘇軾蘇東坡先生,是生活在北宋時代詩文書畫無所不能聰敏異常的奇才。他也算得是一位美食家,祖居眉州眉山,即是當今四川天府之地,是美食之地走出來的美食家。不過這位美食家並不怎麼追求奇珍異味,更多追求的是食中的情趣。他豪放灑脫,不求富貴,不合流俗,他的飲食生活故事就像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詩章,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東坡為官之道非常坎坷,但是為食之道卻非常用心,這在一定程度上舒緩了他的人生旅程。他到過許多地方,一方水土,一方風物,各地的飲食風尚都能引起他濃厚的興趣。東坡最初的為官之地是陝西鳳翔,那時遇到大旱,他在旱情解除後,命人宰羊做羊湯與民同慶,他寫下“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詩句,似乎他也是喜歡羊湯的,而且應當是羊雜湯,興許是入鄉隨俗吧。後來他調任杭州通判,又與茶結緣。有一次生病了,孤山寺的惠勤禪師教他一日飲濃茶數碗,痊癒後東坡在禪寺粉壁上題七絕雲:“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後來他又寫出“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名句讚美茶品,品茶的境界,似乎再沒有超過他的了。

宋人在茶中尋趣,還有鬥茶之趣。士大夫們以品茶為樂,比試茶品的高下,稱為鬥茶。唐庚有一篇《鬥茶記》,記幾個相知一道品茶,以為樂事。各人帶來自家擁有的好茶,在一起比試高低。東坡大約也是體驗過這遊戲的,當然誰要真的得了絕好的茶品,卻又不會輕易取出鬥試,舍它不得,所以東坡的《月兔茶》這樣寫道:

環非環,玦非玦,

中有迷離月兔兒,

一似佳人裙上月。

月圓還缺缺還圓,

此月一缺圓何年?

君不見,

鬥茶公子不忍鬥小團,

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

不論是茶是酒是食,到了東坡那裡,那滋味都有些特別。曾經有人饋送東坡六壺酒,結果送酒人在半路跌了一跤,六壺酒全都灑光。東坡雖然一滴酒沒嚐到,卻風趣地以詩相謝,詩云:“不謂青州六從事,翻成烏有一先生”,青州從事是美酒的代名。東坡早年起就不喜飲酒,自稱是個看見酒盞就會醉倒的人。後來雖也喜飲,而飲亦不多。他寫過一篇《書東皋子傳後》的文字,十分生動地描述了自己對飲酒所取的態度。他說他自己雖有時整日飲酒,但加起來也不過五合而已。在天下不能飲酒的人當中,他們都要比我強。不過我倒是極願欣賞別人飲酒,一看到人們高高舉起酒杯,緩緩將美酒傾入口腔,自己心中便有如波濤泛起,浩浩蕩蕩。我所體味到的舒適,自以為遠遠超過了那飲酒的人。如此看來,天下喜愛飲酒的人,恐怕又沒有超過我的了。我一直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身無病而心無憂,我就是一個既無病且無憂的人。我常儲備一些優良藥品,而且也善於釀酒。有人說,你這人既無病又不善飲,備藥釀酒又是為何?我笑著對他說:病者得藥,我也隨之輕體;飲者醉倒,我也一樣酣適。

東坡雖不是太愛飲酒,但卻極愛食肉。有人燒好豬肉邀他去吃.等他到場時,肉已被人偷吃,他戲作小詩記其事:“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瞧瞧,那一回是酒沒飲到,這一回是肉沒吃著,對東坡而言,調侃一番也不失為一種享受。

東坡一生多次遭貶謫,在第一次謫居地黃州,他在城外的東坡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自此也就得了“東坡”的別號。黃州給了他安身之所,也給了他美食,他在《初到黃州》一詩中寫出“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句子,一開始就歌頌了那裡的美食。還有“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的詩句,表明他對筍燜豬肉的偏好。東坡自己也會烹肉,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說,“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肉色香味俱佳,慢火,少水,多酒,據說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後人將他創制的這道菜名為”東坡肉”,現在不少南北飯館也能見到它。

這東坡肉,又有人說是東坡早先在徐州發明的,後來在黃州和杭州也烹過。他的《食豬肉》詩確實作於黃州,前面還有“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這樣幾句,是他在黃州烹肉的證據。不過我對“東坡肉”有些懷疑,懷疑正生自此詩,讀者也未必都相信這是東坡先生的大作。我們知道,在《東坡續集》(卷十)裡,還有另一個版本的《豬肉頌》:“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如果東坡先生真就寫過這樣的吃詩,那這兩個版本可能都有改竄的嫌疑,它們都已經失卻了原本的滋味了。

黃州的飲食,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東坡那顆狂放的心。他喜歡吃油酥食品,當地人將“千層油酥餅”稱為“東坡餅”。他也愛豆腐,當地傳有“東坡豆腐”。東坡豆腐的烹法,宋人林洪記在《山家清供》中,製作要點是將豆腐放入調好的麵粉、雞蛋和鹽糊中掛糊,入五成熱的油鍋裡炸過瀝油,再與筍片和香菇合烹。東坡曾寫下“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詩句,正是為著讚美有滋有味的豆腐。

豬肉烹之得法,可以味美誘人,江鮮更是如此。宋時在江南流行“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東坡先生雖不是江南人,也不怕冒此風險。宋人孫奕的《示兒編》記有這樣一事:東坡謫居常州時,極好吃河豚,有一士人家烹河豚極妙,準備讓東坡來嚐嚐他們的手藝。東坡入席後,這士人的家眷都藏在屏風後面,想聽聽他究竟如何品題。只見這客人只顧埋頭大嚼,並無一句話出口,大家都十分失望。失望之中,忽聽東坡大聲讚道:“也值得一死呀!”吃了這美味,死了也值得,可見實在太美了。河豚因為有毒,所以一些人不大敢吃它;又因滋味絕美,又使許多人饞涎欲滴。“拼死吃河豚”,正是河豚誘惑力極大的證據。東坡“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七言絕句,寫出了他對河豚美味的期待。

河豚的烹調,是專門的技藝,東坡未必親自掌過廚。但他在烹魚一技,本來是一把好手,在杭州東坡烹西湖鯉魚,採用單邊煎法,澆鹹蘿蔔汁與黃酒燒成,好事者稱為“東坡魚”。

東坡先生愛豬肉、愛河豚,但他並不是一個一心追求美味的人。他曾捶蘿蔔為玉糝羹,不用多的佐料,只以白米粉為糝,以為味道超過醍醐,吃了一半,放下筷子讚歎道:“若非天竺酥酡,人間決無此味”,當下寫詩記其事,雲“香似龍誕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林洪《山家清供》)。

在飲食裡做做遊戲,說說戲語,也是東坡先生的強項。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五十一“奇謔類”,收錄了以下兩個例子,可算是絕妙的飲食幽默,這裡就有東坡留下的食飲佳話:

昔人請客,柬以具饌二十七味。客至,則惟煮韭、炒韭、姜醋韭耳。客曰:“適雲二十七味,可一菜乎?”主曰;”三韭非二十七耶?”

錢穆父嘗請東坡食皛飯,子瞻以為必精潔之物,至則飯一盂、蘿蔔一碟、白湯一盞。坡笑曰:“此三白為皛耶?”相對閧然。

“三韭”故事出在南齊人庾杲之身上,庾為尚書駕部郎時,”清貧自業,食唯有韭菹、瀹韭、生韭雜菜。或戲之曰;誰謂庾郎貧,每食鮭常有二十七種。言‘三九’也。”(《南齊書·庾杲之傳》)

“三白”之事,蘇東坡一人就曾兩度經歷過,一次是與錢勰(穆父)共享,一次是與劉攽(貢父)合餐。明代張鼎思《琅琊代醉編》有較詳細的敘說,事情是這樣的:

蘇東坡有一次對劉貢父說:從前我曾有幸與人(當是指錢穆父)共享“三白”,覺得十分香美,當時簡直不再相信世間有什麼“八珍”之饌。貢父問這三白究竟是什麼美味,東坡答道:“是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原來是用生蘿蔔就鹽佐飯,逗得貢父大笑不止。

此後過了許久,劉貢父下了一帖請柬,進蘇東坡吃“皛飯”。東坡沒加思索,以為劉貢父讀書多,學問大,皛飯一定出自什麼典故,於是欣然前往。到了劉家一瞧,看到食案上只擺有蘿蔔、白鹽、米飯,這才明白貢父是以“三白”的舊事開玩笑,於是掄起碗筷,幾乎是一掃而光。東坡起駕回府時,對貢父也發出了一個邀請,“明日請到我家來,當準備毳飯招待。”

貢父明知這是戲言,只是不解毳飯究竟為何物,次日還是興沖沖地到了蘇府。二人見面,談笑很久,過了中午,還不見設食。貢父餓得不行了,張口要飯吃,東坡不動聲色,讓他再等一會兒。如此再三,東坡回答如故。貢父急了,說是餓得實在受不了,這時只聽東坡站起來慢慢地說:“鹽也毛,蘿蔔也毛,飯也毛,這不是毳飯是什麼?”毛之意,“無”也,意為:鹽無,蘿蔔無,飯也無,三無謂之”三毛”,也就成了毳飯了。貢父聽了,捧腹大笑道:“我想先生一定會找機會回報我那毳飯的,只是沒想到有這麼一回事。”不過,玩笑之後,東坡還是擺了實實在在的筵席,劉貢父飲到很晚才離去。

“三白”早在唐代便是貧苦人家清淡飲食的代稱,楊曄《膳夫經手錄》說:“蘿蔔,貧寒之家與鹽、飯偕行,號為‘三白’。”宋代文人以“三白”相戲,為的是讓飲食生活增加一點色彩,多得一種興味,並不真的想追求那種清苦的生活。

東坡先生晚年力倡蔬食養生的學說,他的《送喬仝寄賀君》詩,有兩句是這樣寫的:“狂吟醉舞知無益,粟飯藜羹問養神”,拿著自己的經驗勸說別人。他到惠州,豐富的瓜果菜蔬主導了素食口味,他看著自己耕種收穫的蔬菜,高興地賦詩一首:“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食素與那食必方丈的晉代何曾得到一樣的飽感,又何必去宰殺生靈。他還有詩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嶺南風物,讓東坡如此動情。

東坡先生還寫過一篇《菜羹賦》,非常真實地表達了他倡導蔬食的主張:

東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芥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蓋易具而可常享,乃為之賦曰:

嗟餘生之褊迫,如脫兔其何因?

殷詩腸之轉雷,聊御餓而食陳。

無芻豢以適口,荷鄰蔬之見分;

汲幽泉以揉濯,搏露葉與瓊根。

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

適湯濛如松風,投糝豆而諧勻;

覆陶甑之穹崇,罷攬觸之煩勤。

屏醯醬之厚味,卻椒桂之芳辛;

水耗初而釜治,火增壯而力均。

滃嘈雜而廉清,信淨美而甘分。

登盤盂而薦之,具匕筴而晨飡,

助生肥於玉池,與五鼎其齊珍。

鄙易牙之效技,超傅說而策勳,

沮彭屍之爽惑,調灶鬼之嫌嗔;

嗟丘嫂其自溢,陋樂羊而匪人。

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

忘口腹之為累,似不殺而成仁,

竊比予於誰歟歟,葛天氏之遺民!

東坡先生的飲食觀,還體現在《東坡志林·養生說》中。他說:“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生,使如木偶。”要在腹空時安靜地呆在室內,數它四萬八千下,這樣就能“諸病自除,諸障漸滅。”東坡先生提倡止欲養生法,在另一篇小記中,題目即為《養生難在去欲》。在《贈張鶚》一箋中,東坡開列了養生“四味藥”:“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而既飽之餘,雖魚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強調清心寡慾,作適量運動以養生。

東坡先生還有一篇《記三養》文說:

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先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

看來到了晚年,東坡先生越發感到養生的重要,下決心在平日一頓不過一杯酒一盤肉,來了客人盛饌不過三盎,可少不可多。有人邀請,先將自己的用餐標準告訴主人,主人不聽而筵宴過於豐盛,寧可罷宴。東坡先生養福、養氣、養財的三養論,是他64歲時才悟出的道理。他的這個節食制欲的決心不知是否下晚了一點,他在次年於常州去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牛排、烤雞,這家專注做德餐的料理店,每一款讓你食指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