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肥牛”一詞,經常出現在火鍋店的選單上水餃的餡料表上,還有燒烤店也有“肥牛卷金針菇”的菜碼。

在初次接觸它之前,很多吃貨腦中浮現的,往往是“肥美的牛肉”、“肥肉居多的牛肉”,甚至是“純粹的牛肥肉”。

即便是吃過之後,也很難理解它們,為啥不老老實實的當“牛肉片”,而是要叫做“肥牛”。

其實“肥牛”這個叫法,最早起源於美國,後來傳入日本、中國香港地區,它的英文是beef in hot pot,直譯過來就是“放在熱鍋裡食用的牛肉”

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才以“肥牛火鍋”的形式進入內地,至此,肥牛一詞也在大陸流行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內地很少有人將牛肉涮著吃,因為其質地偏瘦,燙煮出來的口感,並不如羊肉溫潤滑嫩。

而“肥牛”所代表的,正是牛身上最優質的部位,例如腰背部、腹部等運動量少的肌肉,經過排酸、切割、切片而成,肥瘦相間、肉質鮮嫩。

優質程度可參考下圖“雪花牛肉”

屬於普通大眾的“肥牛”

但因為牛肉脂肪含量低,真正能達到“肥瘦相間”這種標準的,可以說少之又少,所以這種真正意義上的“肥牛”,並不多見。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吃到的“肥牛”,大都是由牛的肥肉、瘦肉一層層地疊碼起來,再經過壓擠定型、冷凍切片而成。

如果您細心留意,會發現火鍋店中的肥牛,每一片的肥瘦位置、比例極其相似,一整盤子中,就像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這就是經過拼接的效果。

並且市面上極大多數“肥牛”,都是以凍貨的形式出現——因為新鮮肉永遠不會粘到一起

說直白些,大多數火鍋店中的“肥牛”,是一種介於“普通牛肉”“雪花牛肉”之間的二次加工品

其實吃貨們也不用擔心,畢竟再怎麼拼接、擠壓,它的原材料始終還是“純牛肉”,只不過賣相更佳,且容易賣出好價錢而已。

綜上所述,無論是稀有的“原切肥牛”,還是大眾化的“拼接肥牛”,口味上的差距都不是很大。

不考慮新鮮度的前提下,甚至後者的價效比還更高一些。

極其便宜的“肥牛”

其實除這兩者外,市面上還有一種極其便宜的“肥牛”,它的價格往往只有純牛肉的三分之一。

這種肥牛大都是用碎牛肉、脂肪、牛油、牛肉香膏,以及卡拉膠等十幾種新增劑製成。

甚至有個別商家,還在裡面加入了雞鴨肉,因為製作工藝是碎肉擠壓,所以切出來的紋理與“雪花牛肉”更接近,但相較之下,味道也明顯更差

這種“廉價肥牛”的特點就是便宜,且在配料表中,也會標註出所含香料、食品新增劑,(注:常規“拼接肥牛”的配料表中,只有牛肉)。

——輕肥說——

看到這裡,這種聽上去高階且神秘地“肥牛”,是不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貴氣?

其實無論進口還是國產,還是建議大家在正規的店鋪、網店中購買,為了食品安全,切莫貪圖小便宜。

試想一下,15元一斤的“肥牛磚(片)”,它能好到哪裡去呀!

·END·

15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創意早餐食譜:龍眼肉拼出水仙花,搭配青菜腐皮湯和蛋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