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綿延6387公里,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據統計:長江擁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180多種為長江特有,但魚類的種類雖多,有些魚類曾經廣泛分佈,如今已經陷入絕境。
而“長江三鮮”就面臨這種尷尬的局面,長江三鮮指的是:長江下游出產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河豚、鰣魚和刀魚。這些魚類由於濫捕濫撈,種群以及數量大大減少,甚至在有些地方已經絕跡。
河豚又叫河魨魚泛指硬骨魚綱、魨形目、魨科的各屬魚類。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名貴的高檔水產品,被譽為“菜餚之冠”。河豚的種類很多,長江河豚一般指的是暗紋東方魨。
主要分佈在我國近海,東海、黃海、渤海以及中下游,為洄游性魚類。春季雌性河豚從海洋生殖洄游產卵,幼苗在長江下游以及附屬河道、湖泊內生長,第2年入海生長。
鰣魚又叫時魚、三來魚、三黎魚、裡夫斯氏薄河鯡等,是鯡科、鰣屬的一種魚類。鰣魚主要在海水中生長,到了春末夏初的繁殖期生殖洄游,幼魚在江湖內生長,一般長到15釐米左右入海,海洋中發育成長,繁殖期再次進入淡水週而復始。(現為一級保護動物)
主要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近海域,淡水中以錢塘江和長江產量最多,為洄游性魚類。鰣魚在每年4月到達長江口,分成2個分支,一支在贛江處產卵,一支在洞庭湖水系湘江的長沙至株洲和宜昌以下的長江干流處產卵。進入錢塘江的鰣魚,一般在5月中旬,然後上溯至富春江產卵。
刀魚又叫苦初魚、鳳尾魚、毛魚等,是硬骨魚綱、鯡形目、鯷科、鯡亞目、鱭屬、刀鱭種的魚類,也是洄游性魚類。刀魚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並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游。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
主要分佈於我國黃海、渤海和東海一帶,凡通海的江河如遼河、海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等均有刀魚的生存。據資料記載,我國刀魚主要分為江海洄游型和湖泊定居型2個生態類群,前者按水系又分為長江、錢塘江等幾個生態型。
這3種魚類曾經在長江下游,以及附屬河道湖泊、近海大量分佈,從分佈面積來看分佈很廣,為什麼現在幾乎難以見到?這要從它們的美味說起,“長江三鮮”這個成語並非是當代給它的,而是在古代就已經出名。比如:
自古就有“拼死吃河魨”、“不吃河魨不知魚味,吃河魨百味皆無”的說法。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叫《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至今還在小學課本中,從側面描寫了河豚魚的美味。
清朝康熙皇帝十分喜歡吃鰣魚,但鰣魚距離北京過於遙遠,古代又沒有冷凍儲存設施,每到4月份,漁民外出捕魚,鰣魚還沒捕撈上來,官兵們已經開始準備運輸,捕撈上來的鰣魚八百里加急運往北京,為的就是讓皇帝能夠品嚐到鮮美的鰣魚,可見鰣魚的美味。
刀魚從什麼時候開始被人們稱讚已經無從得知,北宋的蘇東坡有詩:“清明時節江魚鮮,恣看收網出銀刀”;南宋的劉宰《刀魚詩》,“肩聳乍驚雷,鰓紅新出水;佐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刀魚又叫“鮆”魚,陸游“鮆魚蓴菜隨宜具,也是花前一醉來”,這個鮆就是刀魚。
從古代開始,長江三鮮就是名貴魚類,受到統治者以及達官貴人的喜愛,但是古代受到生產力低下的影響,捕撈的難度大,不影響這3種魚類的種群繁衍。到了近代,這3種魚類由於味道鮮美,真正是快要被捕撈光了!
上世紀90年代,長江河豚瀕臨滅絕,其原因主要是水質汙染過度捕撈,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暗紋東方豚還能夠到長江沿岸的鄱陽湖、洪湖及洞庭湖繁殖,90年代後數量十分稀少。為保護長江河豚,在2005年國家相關部門對河豚進行了人工繁殖技術攻關,並進行人工增殖放流。
對於長江河豚來說,有一個好訊息是養殖河豚的技術已經有所突破,已經規模化養殖,並且我國每年對外出口河豚早已達到每年50000噸以上,並且繁殖的幼苗每年放生長江達到數千萬尾。
如今,江蘇、安徽江段已多年未發現鰣魚的個體,1988年,鰣魚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Ⅰ級野生保護。鰣趨於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長江水體汙染日趨嚴重,加上捕撈強度過大、尤其是對幼鰣魚的過度捕撈,造成了鰣魚趨於滅絕。雖然保護措施很多,但是依然沒有改變鰣魚的現狀,並且鰣魚的養殖技術也沒有完全攻克!
刀魚相對於河豚和鰣魚來說,種群稍多,1973年,安徽刀魚產量達385.84噸,其中蕪湖產量最高,達到105.43噸。這裡只是安徽的產量,並不包括江蘇等地,如果把長江下游沿岸刀魚的捕撈量加在一起,堪稱天文數字!
直至2019年2月刀魚的捕撈證才停止發放,但是刀魚早已經是天價魚,2017年清明節前後,規格3兩刀魚價格每斤3500~4000元,規格2兩價格每斤2500元左右,規格1.5兩價格每斤200元左右。
不得不說長江三鮮,之所以被大量捕撈,主要是味道太過於鮮美,特別是近代,由於捕撈技術的發展,滅絕性捕撈工具層出不窮,造成種群大幅減少。河豚已經能人工養殖,養殖刀魚的據說再有3-4年能突破,不知道是否成真,而鰣魚已經基本消失不見。
對於長江內的魚類來說,有一個好訊息是,“禁漁十年”,十年內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撈。其實這10年禁漁,不過是還歷史上的債罷了!曾經長江有過禁漁,然而過了短暫的禁漁期後,不管是幼魚還是成魚,還是瘋狂捕撈,治標不治本!
這次禁漁十年,是給魚類生長留出足夠的空間,讓小魚慢慢長大,讓大魚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產卵、繁衍的空間。讓長江內的生物鏈能夠環環相扣,讓長江重回以前魚蝦成群的時代。
有人覺得十年禁漁時間很長,其實你不知道長江漁業資源已經枯竭到什麼程度!目前長江年捕撈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很難想象這麼大的長江,漁業資源已經枯竭到這種程度,不僅是長江三鮮,其他常見的魚類也沒有了生長的空間。
“長江三鮮”的瓜,到底被誰吃了?其實不管是從古代,還是近代來看,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消費得起的。特別是最近幾年,鰣魚消失不見,刀魚堪稱天價,只有暗紋東方魨經過養殖後,價格稍顯下降,因為有劇毒一般人也不會去消費,誰吃了也就不言而喻!
長江三鮮只是長江內魚類的一個縮影,不僅是長江三鮮,長江內獨有的魚類,有些已經滅絕,或者功能性滅絕,但願十年後長江內的魚類越來越多;但願十年禁漁期間有關部門能夠行動起來,聯合打擊非法捕撈,給長江魚類一線生機;但願我們的子孫提起“十年禁漁”都能豎起大拇指,因為透過這禁漁長江魚類有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