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一鴿勝九雞”之說。生活中,我們對鴿子並不陌生,用鴿子做成的菜餚也很常見。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許昌鄢陵的一道美食——滷鴿,其備受周邊縣市甚至省外食客的喜愛。鄢陵滷鴿烹製技藝是鄢陵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2013年9月,鄢陵滷鴿獲得“河南省十佳特色餐飲名吃”榮譽稱號。
01
熱氣騰騰的滷鴿,不到20分鐘就售罄
2月27日,陽光穿過厚厚的雲層灑向大地。當日,鄢陵唐韻首屆玉蘭花海旅遊節開幕,“鄢陵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進景區”活動也在唐韻同步舉行。記者趕到景區時,看到活動現場分外熱鬧。露天舞臺上,演藝人員載歌載舞,臺下觀眾裡一層外一層,看得不亦樂乎。不時有觀眾拿出手機或拍照或錄影。舞臺的周邊設定了1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展臺,其中就有記者要尋覓的鄢陵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鄢陵滷鴿烹製技藝的相關展臺。
“35元一隻,和我們店裡出售的價格一樣。”鄢陵滷鴿烹製技藝第四代傳人張海陽熱情地招待著顧客。
“今天早上時間緊,只滷製了15只鴿子。滷鴿放涼了影響口感,趁熱吃味道最好。”張海陽說。
02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俱佳,是技藝傳承的優勢
鄢陵屬黃河沖積平原,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宜多種動植物的生長。境內動物區係為乾旱平原型別,適合各種禽類的生存和飼養。鄢陵滷鴿烹製技藝傳承、傳播於鄢陵縣安陵鎮朱元莊村,其緊傍縣城,地理位置優越,市場需求較大。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優美的自然環境,為鄢陵滷鴿烹製技藝的傳承、發展和營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鄢陵滷鴿烹製技藝起源於20世紀初。該專案主要是家族傳承。從第一代創始人張富德算起,到現在的第四代傳人張海陽,該專案已經有百年曆史。
張氏幾代人與時俱進,堅持“選材精準、操作精細、為民所需、誠信為本”的烹製和經營理念,不斷研究、探索,改進配方、配比,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掌握了精湛的烹製技藝。他們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嚴格把控滷鴿烹製的火候、時間、味道、色澤等流程的關鍵環節。
03
鴿子滷煮耗時40分鐘,滷汁熬製耗時7個小時以上
張海陽經營著一家名為“土老帽柴雞店”的店鋪,滷鴿就在此出售。“我們店鋪選用的鴿子都是生長週期為28天的乳鴿。青年鴿肉質太老了,口感不好。”張海陽說,除了對鴿子的“年齡”有要求外,他們對鴿子的飼料也有嚴格的規定。鄢陵滷鴿選用的必須是糧食喂大的鴿子,這些鴿子除了糧食外,不被餵養其他飼料。用糧食餵養的鴿子宰殺後與用普通飼料餵養的鴿子顏色不一樣:糧食餵養的鴿子肉質發黃,飼料餵養的鴿子肉質發白。
調滷水的底湯、香料水及蔬菜油都是提前單獨熬製的,最後融合到一起。
調製滷水時不用香料包,而是用香料水,這樣的話,熬好的滷水既清爽無渣,味道也毫不遜色。需要注意的是,香料水熬製的時間一定要在7個小時以上,這樣香味兒才能充分融入水中。
鴿子處理乾淨後,用蔥、姜、料酒等調料醃製10分鐘。提前備好的滷汁燒開後,放入醃好的鴿子。用中火滷製40分鐘後,將鴿子撈出即可。
“每滷一批鴿子,都要在滷水中重新添入蔬菜油等配料,這樣才能保證鴿子入味充足、香而不膩。”張海陽介紹。
04
口碑相傳,產品銷往全國多地
“鄢陵滷鴿烹製技藝繁複,耗時較長,在當今高效率的資訊時代,傳統廚師的付出往往與收穫難成正比。年輕的廚師大都向時尚化的食品製作方向發展,以謀取更高的收入,這直接影響著該專案的發展前景。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對餐飲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專案操作難度大、傳承人培養慢,有待進一步加強保護。”鄢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趙小亮介紹,自2019年12月該專案列入縣級代表性名錄以來,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傳承群體在相關部門的支援下,開展了一系列保護、傳承工作。鄢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該專案進行資料蒐集、記錄、整理,採用文字、圖片、影片等形式,對該專案進行了全方位的記錄,為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檔案。此外,透過大眾傳媒和網際網路的宣傳,以及參與各類展示活動,加深公眾對該專案的認識和了解,使之迅速拓展市場。
“在該專案未來的規劃中,傳承人將對店面進行裝修,吸引更多顧客;在原有風味的基礎上,再研發出多種口味的產品;與許昌市一些大型超市洽談、協商,使產品在這些大型超市上架,讓許昌市區的居民也可以隨時享用鄢陵美食。此外,成立行業協會,加強飲食文化交流,改良、提高該項技藝。”趙小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