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龍蝦大家都不陌生,麻辣小龍蝦是在美食愛好者中間有很高知名度的特色美食。小龍蝦是由日本傳入我國的一種外來物種,在很多國家被視為有害物種,但是在我國因為被製作成美食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並因此而名揚南北各地。網上曾經有人調侃:外國人絞盡腦汁想消滅的生物,在我國的吃貨們嘴巴底下,淪落到要靠人工養殖才能生存下去的地步。不過,調侃歸調侃,小龍蝦事實上是我國危害最嚴重的50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吃貨們要花高價買來的美味,卻是很多農民眼裡不勝其煩的破壞大王。
被農民嫌棄的主要原因,要歸咎於小龍蝦四大強悍的能力:
胃口超級好,啥都能吃小龍蝦和其它淡水蝦一樣,屬典型雜食性動物。不但吃各種小魚、小蝦、浮游生物,在小的時候還會吃富含有機質的爛泥,缺吃少喝的時候甚至會向同類下口,實在找不著吃的,它就打洞辟穀,不吃不喝也能撐兩月。求生欲強、門道多,而且無所不用其極,這也反映出小龍蝦生存能力異常頑強,不加以人為有效干預,想把它活活餓死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它長著大大的蝦鉗,力道十足,可以輕易把人手指面板夾破,更麻煩的是鉗子癢癢時會拿周圍的莊稼剪著玩兒。
繁殖力強,長得快跟自然狀態下生長的大多數小體型的動物一樣,小龍蝦為了自己的種族順利延續,採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大繁殖量,從而增加存活的機率,為種的延續提供更多的火種。只要生存環境適宜,小龍蝦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繁殖,一次產卵量平均在300粒以上,小蝦苗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60天就可以達到個大膘肥體壯的成年期。
破壞能力強除了小龍蝦在飢餓的狀態下會取食田裡的稻苗等以外,更嚴重的破壞力體現在小龍蝦超強的挖洞能力。小龍蝦挖洞的速度快,而且深度大。往往在水田裡面頭天剛灌好水,到第二天就會因為小龍蝦挖洞而全部流失。現在中國很多湖泊或河流的堤壩,還是用土修築的,而小龍蝦挖的洞,淺則50釐米,深則能達到500釐米,因此,小龍蝦一旦對堤壩產生了興趣,在發生洪水的時候就可能造成嚴重安全隱患。
沒有天敵作為一種披著著厚厚夾殼的外來物種,自然狀態下很少有其它動物將其作為食物。可以說天然環境裡目前小龍蝦還沒有天敵,但美食愛好者除外,不過,在野生狀態下,要來做成美食並不容易做到,因為小龍蝦不但挖洞能力特別強,而且還是躲貓貓的高手,挖洞的時候往往會用泥把洞口來封住,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並不容易被發現。
因此,小龍蝦雖然是令美食愛好者欲罷不能的口中美味,但卻是生態環境實實在在的破壞者,是農民眼中不堪其擾的有害物種。一旦被帶入到缺少人為干預的野生環境。與小龍蝦不同凡響的生存能力,很可能會對原來食物鏈結構生物造成破壞,對生態結構造成巨大沖擊。因此採取措施加強對小龍蝦的生態防控,強化對小龍蝦養殖的安全非常有必要。
#建議加強生態防控防止小龍蝦氾濫##2021兩會看三農##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