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年長的人說:喝酒要喝高度酒,低度酒都是兌了水的。年輕人說:喝酒要喝低度酒,高度酒不健康。酒廠:這簡單,高度低度我都生產,你們自己選。消費者卻蒙圈了,到底該喝高度酒還是低度酒?我就特麼喝個酒,怎麼搞得這麼複雜?

其實高度酒、低度酒這個問題,消費者不需要刨根問底瞭解的過於細緻。喝個酒還要研究一下,那買個菜是不是還得研究一下菜是怎麼種的?

既然消費者想了解一下,那今天咱們就梳理一下高度酒和低度酒的區別,做個對比。至於怎麼選,那隻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嘍!你說高度酒好吧,那乾脆喝酒精算求了,如果說低度酒健康,喝米湯不是更健康?所以話不是這麼說的,你說對不對?

白酒從制曲、發酵、蒸餾到陳年、老熟再到勾調,歷經幾千年的演變。就是追求酒裡面使人愉悅的風味物質的複雜性,和去除酒中令人感覺到不美好的雜醇和雜質。

白酒屬於蒸餾酒,蒸餾的目的就是把酒醅(發酵好含有酒精的糧食)中的酒精提純出來。剛蒸出來的酒,酒精濃度最高可以達到80度以上,而隨著酒醅中酒精含量的減少,繼續蒸下去酒精濃度就會越來越低。因為頭酒中甲醇、雜醇濃度比較高,而尾酒中風味物質含量比較少,所以白酒在蒸餾的時候都是掐頭去尾取中段酒。中段酒的酒精度基本在50度到70度之間,而對於50度或者以上的酒,統稱為高度酒。50度以下的酒則統稱為中、低度白酒

高度酒的特點,可以保證不需要新增除了酒以外的其他物質。比如53度飛天茅臺,七個輪次取酒,最低是52度,最高是57度,最後七個輪次的酒按比例兌到一起,再加入幾十味的調味酒,成品剛好就是53度。

那麼低度酒又是怎麼來的呢?低度酒的出現,首先在民生角度是為了節約糧食,其次是中國酒文化的迴歸。因為蒸餾酒是元朝出現,清朝晚期、民國時期才開始盛行的。在那之前中國人喝的還都是低度的發酵酒,像米酒、黃酒才是主流。燒酒也就是白酒,是窮人喝不起黃酒才喝燒酒。當然今天白酒成為主流是多因素的,同等條件、同等酒精攝入量的前提下,發酵酒的成本還是高於蒸餾酒的。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低於50度的白酒,100%是加了水的。釀酒行業叫加漿降度,其實就是兌水。

白酒兌水會有幾個現象:

首先是口感變淡,因為兌了水酒精濃度就會降低,而酒裡面其他風味物質相對應濃度也會下降。

其次是容易渾濁。因為白酒裡含有一部分高階脂肪酸乙酯,酯類成分溶於酒精不溶於水。所以當酒裡面酒精濃度過低的時候,高階脂肪酸乙酯就會析出,酒就會變渾。高階脂肪酸乙酯對酒的口感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感官上會影響美觀。我老家是東北的,小時候一到冬天,白酒裡面就會有絮狀物,拿到房間裡溫度高一些就沒了,也是因為這個東西。

白酒降度技術,各個酒廠還是搞了很多年才趨於成熟的。首先是要過濾掉酒裡的高階脂肪酸乙酯,過濾的同時其他風味物質或多或少也會被過濾掉。這樣一來酒體就會變淡,失去了傳統白酒應有的風味和口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勾兌技術應運而生,也就是在降了度的酒里加入多種不同風味的調味酒,以豐富因為降度稀釋而損失掉的風味物質。

一個系列的流程下來,低度酒降度就是先過濾、去除高階脂肪酸乙酯,再加水,再加調味酒。透過加入各種調味酒,還是能滿足白酒應有的風味和口感。

說到這裡,高度酒和低度酒的特點就可以做個總結了。

高度酒酒精純度高、喝著過癮,而且更為醇厚。但是長期喝酒對消化系統的損傷是不能忽略的。

低度酒喝著口感要柔和得多,並且在同等飲用量的前提,攝入的酒精量也要少一些。所謂的低度酒更健康的說法,我認為是站得住腳的。

再說說價格。同樣一款產品,受市場因素的影響,高度跟低度價格相差不是一點半點。你比如53度飛天3000塊搶不到,而43度飛天1000以內隨便買。而對於生產成本來講,其實高度酒和低度酒的成本並沒有售價相差得那麼大,因為降度、勾調工藝要增加低度酒的成本。因此價效比上面,我認為低度酒要高一些。

當然,對於高度酒和低度酒,我只提供客觀素材,並不提供主觀建議。如何選擇,還是要根據自己各方面的綜合需求。

有朋友留言,希望瞭解一下葡萄酒是不是酒精度越高越好?於是我把文章修改了一下,添加了下面一段內容。

白酒屬於蒸餾酒,酒精度是根據蒸餾條件所決定的。而葡萄酒屬於發酵酒,酒精度數是葡萄中含糖量所決定的。因為發酵酒中的酒精是由原料中的糖轉化而來的,酒精度越高,說明葡萄含糖量越高。含糖量的高低,是可以在種植過程中透過對水分、光照和成熟度來控制的。

比如葡萄成熟期減少灌溉,水分少了糖度自然就高了,釀出來的酒酒精度也高,但葡萄的品質卻沒發生改變,所含的其他風味物質不變。

而對於葡萄酒品質的判斷標準,跟白酒是一個道理,是由除了水分和酒精以外的成分所決定的。

你像大名鼎鼎的拉菲古堡,酒精度也就12度上下,而隨便一款澳洲的葡萄酒酒精度都可以達到14度。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因此葡萄酒酒精度的高低,跟葡萄酒的品質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如果有的話最多一分錢。

9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它被譽為“植物肉”,春季補充營養少不了,這個做法孩子一定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