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世界的著名事件裡,1976年的“巴黎審判”絕對算是一個。由英國人Steven Spurrier發起的加州酒PK法國名莊的盲品中,加州葡萄酒大獲全勝,一炮而紅,而作為PK中輸掉的一方,波爾多酒慘遭世人奚落,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那次著名盲品中,也有勃艮第葡萄酒的身影,而且羅曼尼康帝的莊主Aubert de Villaine還是那次盲品的評委。
說起來這是一個充滿巧合的故事。1970年代,世界還不像今天這樣扁平,但當時的法國葡萄酒已經享譽世界了,尤其是波爾多的紅葡萄酒和勃艮第的白葡萄酒:當年的勃艮第紅還沒有那麼受追捧,大部分愛好者提起勃艮第,還是會把它和白葡萄酒聯絡在一起。羅曼尼康帝酒莊除外,作為勃艮第的旗幟,這家酒莊享有很高的聲望,儘管在1971年,酒莊剛剛實現收支平衡。也是在同一年,剛剛進入而立之年的Aubert從家父手中接過了羅曼尼康帝酒莊的掌門鑰匙,年輕時他曾被父親送往美國加州“鍛鍊”,在San Jose附近一家法國人建立的酒莊工作。也是在那個時期,Aubert結識了現在的太太、加州人Pamela。回到法國後,Aubert一邊給自家的羅曼尼康帝酒莊工作,一邊閒暇的時候寫寫文章,發表在法國的《葡萄酒評論》雜誌上,他還曾寫過一篇介紹加州酒的文章:當時法國人根本不知道加州還產葡萄酒,作為在當地酒莊工作過的人,Auber自然很有發言權。也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1976年舉辦“巴黎品鑑”時,Steven Spurrier想到了邀請Aubert。Steven比Aubert小兩歲,來自英國,家境優渥,熱愛葡萄酒的他在巴黎開了一間葡萄酒學校,名叫:L‘Academie du vin,專教在巴黎生活的外國人品鑑葡萄酒。在一次加州的旅行中,Steven被當地出產的葡萄酒品質驚豔到了。回到巴黎之後,他產生了組織一場“加州酒品鑑會”的念頭。
Steven Spurrier
混跡巴黎多年,Steven在巴黎葡萄酒圈還是有一些影響力的,以”法美建交兩百年“的名義,很快他就邀請到幾位專業人士:包括幾家巴黎米其林餐廳的侍酒師,幾位葡萄酒專欄作者(包括Aubert),以及一兩位法國酒莊的莊主。當然也有很多人回絕了他的邀請,還有一位當時在他葡萄酒學校上過課的美國《時代週刊》駐法記者答覆他:到時看,有時間我就來。Steven有點鬱悶:白請喝酒都不來,難道是這些加州酒的吸引力不夠?這也怪自己,發邀請的時候只寫了加州酒品鑑會,有幾個人知道加州還產酒啊?為了增加品鑑會的吸引力,不讓參加的客人失望,Steven私下決定從他酒窖裡選幾瓶法國名莊酒,他選了四白四紅,分別如下:
白葡萄酒(勃艮第)
Leflaive Puligny-Montrachet Pucelles, 1972
Ramonet-Prudhon Bâtard-Montrachet , 1973
Domaine Roulot Meursault Charmes , 1973
Joseph Drophin Beaune Clos des Mouches , 1973
紅葡萄酒(波爾多)
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 1970
Château Haut-Brion, 1970
Château Montrose, 1970
Château Léoville-Las-Cases, 1971
眼看客人都入座了,Steven突發奇想:既然來的人大部分都懂酒,不如來玩個盲品的遊戲吧,把瓶子蒙起來讓客人給這些酒打分,想到這他立刻吩咐助理去準備盲品袋。就這樣,加州的葡萄酒和法國的葡萄酒都被打亂了順序蒙著瓶上了桌。這時候Steven也來不及和客人解釋說這裡面混了法國酒了。在當天參加的客人眼裡,他們品嚐到的是一個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一個產區,那是一個如墨西哥般炎熱的地方。很快葡萄酒的評分結果就出來了,Steven讓助理根據每個人的打分進行了排名:
白葡萄酒
Chateau Montelena, 1973, NapaDomaine Roulot Meursault Charmes, 1973, BurgundyChalone Vineyard, 1974, Monterey CountySpring Mountain, 1973, NapaBeaune Clos des Mouches Joseph Drophin, 1973, BurgundyFreemark Abbey Winery, 1972, NapaBâtard-Montrachet Ramonet-Prudhon, 1973, BurgundyDomaine Leflaive Puligny-Montrachet Pucelles, 1972, BurgundyVeedercrest Vineyards, 1972, NapaDavid Bruce Winery, 1973, Santa Cruz Mountains紅葡萄酒
Stag’s Leap Wine Cellars, 1973, Napa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 1970, BordeauxChâteau Haut-Brion, 1970, BordeauxChâteau Montrose, 1970, BordeauxRidge Vineyards Monte Bello, 1971, Santa Cruz MountainsChâteau Léoville-Las-Cases, 1971, BordeauxMayacamas Vineyards, 1971, NapaClos Du Val Winery, 1972, NapaHeitz Cellars Martha’s Vineyard, 1970, NapaFreemark Abbey Winery, 1969, Napa看到最後的結果上有法國酒的名字,法國人感覺受到了Steven的愚弄:說好的純加州酒品鑑呢!而且每人只發一個杯子,喝完一款才能倒下一款...更不能忍的是:大家共同評選出來的紅白葡萄酒第一名都是來自加州的酒莊,簡直荒唐。紅葡萄酒中的波爾多的名莊自不必多言,對勃艮第的白葡萄酒來說:Roulot酒莊當時已經小有名氣;Joseph Drouhin以出品穩定著稱,Clos des Mouches又是那麼優秀的一塊一級園,而Ramonet和雙雞Leflaive更是各自村裡最一流的酒莊,在那個勃艮第白葡萄酒更加有名的年代,Ramonet就是當時愛好者心目中勃艮第的“酒神”。
這時候旁邊《時代週刊》的美國記者樂開了花:多好的題材,“初出茅廬”的加州酒幹翻了頂級法國名莊!並想到了以著名的希臘神話《帕里斯的審判》(同為Judgement of Paris)這個一語雙關的片語作為標題。經過《時代週刊》的宣傳,這個包含了許多偶然因素的品鑑以美國酒必然的大獲全勝被世人熟知。當時的年代顯然波爾多酒更加流行,因此被“黑”的最慘的也是波爾多,很多人也幾乎忘了勃艮第白參與過“巴黎審判”這件事。
回到勃艮第,Aubert和酒莊的另外一位股東以及聯合管理者Lalou Bize Leroy吵了一架,吵架的內容可想而知。從這件事之後,天性低調的Aubert很少提及他當年參加過的“巴黎審判”。幾十年之後,他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巴黎審判”對法國酒的形象影響很負面,但結果卻是正面的,這引發了包括勃艮第在內的很多法國產區的思考:釀造好酒應該回到本初(針對當時一些酒莊濫用農藥化肥追求產量),更多關注葡萄園和風土。”
也是從那個時期開始,勃艮第逐漸出現一批好學的年輕人,包括Dominique Lafon和Christophe Roumier等等,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這些年輕人幾乎都從父輩手上接過了酒莊,一個屬於勃艮第的黃金時代正式開始了。今天再次回看當年參加過巴黎審判的勃艮第酒莊,他們已作為勃艮第各個產酒村最優秀的代表受到全世界愛好者的尊重。
“巴黎審判”沒有輸家,作為愛好者和消費者,今天我們可以品嚐到品質同樣優秀的法國酒和美國酒。在這裡要感謝Steven Spurrier,2021年3月9日,Steven病逝於英國家中,願他在天堂有美酒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