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曾經爆火的重慶小面,在2016年左右逐漸遇冷。許多地方小吃,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有品類無品牌,因此難以在全國範圍保持熱度。

內參君觀察到,在2020年餐飲業全面陷入冰點時,小面品牌遇見小面門店數量逆勢翻倍增長,將直營門店開到了北上廣深廈等一二線城市。在2020年底,品牌門店數量突破百家,並在近期完成了新一輪融資,品牌估值近10億人民幣。

本文內參君將對話遇見小面創始人宋奇,探討單品類地域小吃,到全國化直營的品牌邏輯。

總第 2647

2013年左右,由於“孟非的小面”、《嘿!小面》、《舌尖上的中國—重慶小面》,一波波IP的推動,重慶小面的勢頭拔地而起。一夜之間出現了許多小麵館和新品牌。

從百度指數可以看到,2016之後,重慶小面的熱度逐漸下降。就像沙縣小吃、黃燜雞米飯等品類一樣,重慶小面熱度過去後,逐漸成為藏匿在街角的一家家夫妻店,難以延續當紅時期對消費者的影響力。

地方小吃要出圈,品牌化運作只是一方面。“更難的是搭建成一個全體系的餐飲企業,這就需要從研發到供應鏈,再到門店管理、品牌營銷、數字化等一系列的模式搭建”,宋奇說。

“多元化+全渠道+全時段”模式下,

店店盈利是怎麼做到的?

從戰略意義上,遇見小面第一階段是打造品牌勢能,搭建基礎模型;第二階段則是門店擴張。更靈活的門店模型,則是給品牌擴張打下基礎。在體系化程序中,遇見小面摸索出了“多元化+全渠道+全時段”的餐廳運營模式。

宋奇表示,現在遇見小面的經營情況尚可,這也是此前對於門店模型不斷試錯調整的結果。

全渠道運營:商場+交通樞紐+社群

在品牌打造階段,遇見小面的大部分門店,開在各大城市的購物中心。

宋奇提到了兩點原因:一是,購物中心容易形成品牌勢能;二是,渠道也比較標準化,門店更容易快速複製。

遇見小面朝著麥當勞、肯德基的方向邁進。門店選址參考麥當勞、肯德基等頭部品牌,逐步從商業中心、交通樞紐等地,走向全渠道發展。

內參君首次看到這個品牌,也是在深圳機場。“透過機場店,可以將品牌傳播力輻射到全國,形成品牌勢能”,宋奇說道。

社群店,則是品牌接下來的發力點。

“年輕人不做飯,是當下一二線城市的普遍情況,他們對社群快簡餐的需求在提升。”在這個趨勢下,宋奇認為,“快簡餐真正的大江大河,在社群”

多元化產品線,跨越復購難題

無論是哪個選址,單品類快餐小吃都會面對這個難題——如何提升復購和客單價。

大部分品牌都會選擇擴充產品線,來解決復購難題。遇見小面也是如此,其產品不侷限於重慶小面這個品類,還增加了川渝特色小吃、燒烤、現炒澆頭面等。

全時段運營,創造宵夜+早餐雙倍價值

在產品多元化的同時,就形成更多的消費場景。目前,遇見小面的社群店和機場店已經實現全時段運營。

宋奇表示,深夜時段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23:00-3:00,這個階段屬於夜生活時間段,會有營業額;另一個是3:00-6:00,顧客零星,服務員就開始為早餐準備食材,整體算下來是盈利的。

學好海底撈、麥當勞,

組織力如何打造?

在靈活的門店模型背後,相應的組織力如何構建?

在宋奇看來,這一階段的遇見小面,仍然要看齊頭部企業,管理上學習海底撈的賽馬制,培訓上學習麥當勞的標準化機制。

“在管理方面,海底撈無疑是業內標杆。結合自身特徵,遇見小面借鑑海底撈的賽馬制,來解決績效評估問題,透過公開公平的方式,把出色的人才篩選出來”,宋奇說。

之所以選擇麥當勞的培訓模式,與遇見小面的快簡餐的商業模式有關,更和團隊基因有關,公司內部多位高管,包括創始人宋奇都曾在麥當勞工作過。

遇見小面的體系化培訓,以線上的小面大學為陣地。員工從入職後的第一天到第一週,到一個月、第三個月該做什麼,每一步都清清楚楚,像升級打怪一樣,能確保合格員工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成為店長

宋奇意識到,當門店數量越來越多,管理半徑逐漸擴大之時,直營管理的效能就會逐漸下降。再加上,遇見小面的擴張路徑,已經由深耕廣深的區域性路線,轉向打下全國一二線城市的戰略。

在研究了全球餐飲企業的擴張路線後,遇見小面在2019便開始嘗試特許經營模式。“對於餐飲企業來說,特許經營模式就相當於把門店切割成一個阿米巴單元,作為一個扁平化的組織,它天然就能形成發展的動力機制。”

如今遇見小面的特許經營門店佔到門店總數的兩成,以後,特許經營模式可能會成為遇見小面品牌規模化的方向。

200萬會員擊破復購難題

不同於在管理經營上的模仿路數,作為網際網路時代創業起家的品牌,遇見小面在品牌營銷、顧客運營上,有著天然優勢。

一方面要精準地喚醒原有粉絲,另一方面還要不停地“搞事情”,維持品牌鮮活度。

始於網際網路創業時代的品牌,自帶年輕基因,從產品到門店,遇見小面都帶有強烈的年輕感。對年輕人敏銳的文化洞察,也讓品牌更精準地抓住其與消費者溝通的入口。

餐飲效率怎麼提高?

合力碧桂園,發力後廚智慧化

效率,是擺在遇見小面和整個行業面前的一大挑戰。宋奇覺察到,“餐廳機械化、智慧化是未來的一個方向。我們接下來要重點突破的一個地方,就是利用科技賦能傳統餐飲行業,讓小麵館的效率更高。

從近期的融資資訊可以看到,遇見小面的新一輪融資,是由碧桂園創投領投,原有股東弘毅百福、喜家德持續跟投。碧桂園近年在科技機器人領域不斷髮力,旗下的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在餐飲機器人領域處於領先水平,已申請各類專利900項。

從遇見小面的投資經歷看,除了國內專注餐飲投資管理和運營管理的弘毅百福之外,還有在香港上市的九毛九集團,以及水餃頭部品牌喜家德。早期以網際網路創業殺入餐飲圈的遇見小面,如今已經是一家獲得“內行”認可的餐飲企業。

遇見小面的發展路徑,也是新一代餐飲人的典型代表。如果說供應鏈、門店等生產力環節是上一代餐飲人的制勝要點,那麼如今生產力僅僅是基本功,餐飲這個看似低門檻的行業,更加考驗的是資本、營銷、品牌化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以連結更強大的資源。

3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包子是蒸熟了冷凍還是生的冷凍,用對方法,包子鬆軟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