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牛肉粒被吃貨們稱為“不可辜負的美食”,在抖音、快手等上更有一系列的網紅版牛肉粒吃貨教程,牛肉粒、香菜、香蔥,再淋上一勺番茄鍋濃湯,很多人表示:味道確實不錯。
海底撈麵對一大波“自來水”免費給自己做營銷,也樂見其成。經常有影片表示,海底撈服務員會主動介紹“番茄牛肉湯”的配料與做法,場面其樂融融。
然而,近日有訊息傳出,海底撈“牛肉粒”已經被替換成“味伴侶”(一種由豆製品製成的人造肉),如果想吃原來的牛肉粒,可以跟其他菜品一樣,透過付費點單購買。
不少吃貨紛紛表示:“所以真愛會消失對嗎?”
對此,海底撈總部表示,目前這個替代方案只是在上海部分分店進行試點,並沒有全部普及,但網上“海底撈牛肉粒下架,變成人造肉”之類的新聞還是不斷持續發酵。
“暖男”變“渣”?
為什麼小小牛肉粒,竟然引起如此大風波?究其根本,還在於海底撈一直以來在顧客心中都是以“暖男”形象出現,以極致服務著稱。
在海底撈,顧客就是“上帝”,美甲、手機美容、擦皮鞋、按摩椅等等服務一應俱全,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海底撈做不到的。正是把服務做到極致,讓顧客口口相傳,透過口碑營銷成就了今日的海底撈。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既然海底撈的營銷,將自身與極致服務畫上等號,那麼就應該付出相對應的服務成本。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這個道理,作為“新加坡首富”的海底撈肯定也明白。
以事件中的海底撈牛肉粒為例,曾為其吸引粉絲無數。開啟短影片平臺,不少美食主播打著17元吃海底撈的旗號,去海底撈探店,吸引了無數顧客去模仿。那麼商家為何要撤掉這一熱門菜品?
海底撈對此的迴應是,存在部分顧客浪費牛肉粒的現象,是為了抵制浪費,支援節約。
能抵制浪費固然是好事,但是不少顧客顯然對這種解釋表示不太滿意,認為想要抵制浪費,商家完全可以透過宣傳進行引導,而不是直接撤掉大家喜愛的菜品。
有的網友甚至將下架牛肉粒的舉措延伸至海底撈的服務,稱“海底撈服務也就那麼回事”,更有人甚至認為海底撈這種做法,正在“自砸招牌”。
海底撈能夠成就極致服務的口碑,並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品牌越大,就應該越愛惜羽毛,每次做出決策前都應該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感受,因為是消費者成就了今日的海底撈,消費者也可能從自己的消費欄中將其劃掉。
但好景不長,在試行不足兩個月時,海底撈就因顧客自帶食材數量、品項過多,超出店家對食品安全可控範圍而緊急叫停。叫停時,臺灣網友調侃:“海底撈完全低估了客人臉皮的厚度”……
去年4月份海底撈也曾被推上過風頭浪尖。在疫情初期,海底撈經歷了46天停業,只有不斷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嘗試自救,從4月之後全國人民的報復性消費開始,海底撈決定“報復性漲價”,在開放堂食後價格上漲了6%,在網路引爆輿論。幾天後海底公開發佈道歉信,稱此次漲價是公司管理層錯誤決策,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並表示“所有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2020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標準”。
替換牛肉粒、取消自帶食材、漲價......海底撈一次次小動作,似乎都直指一個方向:不能漲價,就降低成本。然而,這真的能解決自身的盈利問題嗎?
縮減成本或反向營銷?
在營銷中,有一個名詞“閾值”,又稱為臨界值。
“消費者閾值”即為觸發消費者產生消費行為的界限。作為服務行業,海底撈顯然深諳“消費者閾值”管理,把“多一點”的玩法不斷玩出花樣,從零食、美甲,到唱生日歌,再到拿著公仔陪單身顧客吃飯,每一項都一度成為行業的熱度話題。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對於服務也一樣。海底撈一次又一次提高著消費者閾值,這固然能為其圈來一大批粉絲,然而一旦海底撈不能給出消費者新的驚喜,或者調低自己的服務水準,就會造成“多一點的服務幾乎可以忽略,而一旦少一點則會變成少很多”。
海底撈打造的口碑辨識度、消費者認同感、口碑傳遞模式,為他達成了年營業額幾十億的業績,也讓其變得“騎虎難下”。
畢竟極致服務不是無根之水,任何服務的增加都意味著成本的相應提升。牛肉粒風波也許早已在很久之前就埋下原因。
2019年,海底撈全年淨利潤約為23.47億元,按照同比增速10%計算,海底撈在2020年盈利為2.35億元左右。而海底撈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海底撈上半年虧損9.7億元。
海底撈於2021年3月1日晚間釋出的盈利警告則顯示,海底撈2020全年淨利潤下降90%。於此同時,海底撈的股價則一直保持穩挺,過去一年股價累計漲幅超過120%。
海底撈“虧了”?非也,海底撈還是賺了。
海底撈股價的穩步走高,是大眾對於海底撈品牌的信賴以及對其預期的增長。但是海底撈一次次的小動作,則有可能一次次減少其品牌價值,並不能解決自身的利潤問題。
小到換掉一款小料,大到營收股價,海底撈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引發大範圍關注,受眾情緒並不是完全可控的。
也有顧客猜測,海底撈一次次小動作存在著反向營銷的嫌疑,“自制番茄牛肉湯”的大火過程都頗帶話題營銷的意味,在有些海底撈門店服務於還會向顧客推薦“番茄牛肉湯”,甚至會幫食客進行製作。但海底撈可能沒有想到作為“網紅”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低估了乾飯人的實力,比如成本太高。
這種猜測同樣適用於海底撈堂食價格上漲6%的事件,事情發生後引起了廣泛熱議,讓海底撈衝上了熱點,之後海底撈再出來道歉,一輪華麗麗地逆襲就上演了,還不用花費太多營銷費用。
無論是反向營銷,亦或是縮減成本所需,海底撈都應該審慎的對待自己的口碑。畢竟,對客戶真正的真誠,不是流於表面的形式,而是實實在在的用心。此前海底撈的用心,大家有目共睹,未來也應該繼續以此為海底撈的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