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冒菜VS北京的冒菜VS幹拌冒菜
冒菜,很普通很便宜還可以吃得很過癮的一道小吃。四川的冒菜店尤其多,而且味道都很棒。四川人幾乎可以說從小吃到大。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冒菜開始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冒菜店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
剛去北京時,吃什麼都覺得沒有味道。某天突然發現街邊有一家冒菜店,那個開心啊,拿上菜籃子興沖沖的挑了一籃子自己喜歡的菜,然後望著店家的小廚房左等右盼。終於冒菜出鍋了,可當服務員小姐姐把冒菜端上桌時,我所有的期待都幻滅了——一大盆子冒菜看不到一星半點的紅油和辣椒。
好不容易找到了辣椒油還一點都不辣,最後只能勉強就著一疊醋把那盆冒菜吃了些。後來就很少在北京吃冒菜了。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兩年後回到成都,驚訝地發現記憶中的冒菜已經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火鍋冒菜、幹拌冒菜。然而幹拌冒菜和麻辣香鍋、火鍋冒菜和火鍋究竟有什麼區別,我愣是沒有吃出來。為此我還特意問了一家幹拌冒菜的老闆,答曰:靈魂不一樣。聽得我一頭冷汗……
冒菜等於火鍋嗎?網上流行一種十分文藝的說法:火鍋是一群人的冒菜,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那冒菜在本質上等同於火鍋嗎?答案是否定的。
根據我這麼多年等待冒菜出鍋時的觀察:冒菜是把各種各樣的蔬菜放到一個小竹簍裡,然後放到大鍋裡煮熟,再用各種調料像做涼拌菜一樣拌好,就可以吃了。而那個大鍋裡放有店家祕製的各類調料。我曾經看到過店家把調料包放進鍋裡,但一直不知道那裡面裝了哪些調料。
所以,冒菜和火鍋是有本質的區別的。火鍋是油湯裡煮菜,煮好撈起來直接吃;冒菜是在清水中配以祕製料包煮熟後拌好再吃。
“碼”冒菜關於冒菜,最吸引我的其實並不是它的味道,而是“碼”冒菜的過程。現在大多數冒菜店都沒用竹簍裝冒菜,而是用的塑料菜籃子,而且現在的冒菜不也論簍子賣,而是論斤賣,所以很多人體會不到“碼”冒菜的樂趣。
喜歡上“碼冒菜”還得從高中說起,高中時週末歸校之前同學們常常相約到隔壁石油大學後門的美食街去吃小吃,美食街上有一家冒菜店很出名,我就是在從那會兒開始喜歡上冒菜的。那時冒菜還是論竹簍賣,一竹簍冒菜只要3塊5毛錢。
那時胃口大肚子小,總想往竹簍裡多裝一些菜,於是慢慢的就練就了“碼”冒菜的手藝:先把土豆片藕片等立起來放在竹簍邊上,這樣竹簍的上簷就被升高了,然後竹簍底可以放一些豆腐、鴨血等菜,等把竹簍填滿了,還可以夾藕片土豆片這些菜不停地往竹簍裡插,只要精心排放菜品的位置,就能比一般的竹簍多裝一大半蔬菜。
這也使得吃冒菜不再只是吃,而是一個可以通過“智慧”看誰能花同樣的錢吃到更多菜的遊戲。這才是冒菜的精髓所在。
關於冒菜的獨家記憶關於“碼”冒菜,大學時還有一次不太愉快的經歷:那會兒我“碼”冒菜的技術已經練得爐火純青了,基本上每次都能比別人多裝一倍的菜。有一次,冒菜攤攤主見我又裝了好多好多菜,一生氣便當著大家的面搶走我手裡的竹簍子說不賣給我了。當時覺得很沒面子,回宿舍後還發動還多同學在學校論壇釋出“史上最摳門冒菜攤”的帖子。
也是後來才想明白,我“碼”那麼多冒菜並不是因為我能吃,而是單純地喜歡“碼”冒菜的那個過程。就像很多人喜歡抓娃娃,但他們並沒有多喜歡娃娃機裡面的娃娃一樣。只是那時我已經上大學了,不再是小孩,沒有人會原意為我的“貪玩”買單,更何況那家冒菜攤平時也賺不了什麼錢。
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真正讓人難以忘卻的,往往不是味道本身,而是味道給人帶來的體驗。比如吃重慶火鍋辣得酣暢淋漓、比如父母吃到孩子做的飯菜時的滿足,比如自己倒騰了一上午做出一桌子菜時的成就感,比如我的那些與冒菜有關的愉快或不堪的經歷。
後記:大多數冒菜,只要不難吃,都可以稱之為好吃。但“碼”冒菜的樂趣,卻不是哪裡都可以有的。由此,那些與麻辣香鍋、火鍋味道相同的冒菜們,可能最終也會被食客們淘汰。
淘米:90後讀書人,不懂文采,不會修辭,只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