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竹膜紙,包丁香,一投投進了贛江,風吹波浪起,趕緊用碗裝”。

這是江西樟樹人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順口溜,它說的就是樟樹清湯。即清湯皮子薄如竹膜,餡心殷實鮮紅賽丁香,下清湯的水寬大,好似贛江,等水開後,投進的清湯被衝上水面(浮起),就得趕緊用裝好調料的湯碗盛裝。湯頭鮮美,肉大皮薄,煮軟後揭起的皮漂浮湯麵有種透明晶瑩的美。

樟樹清湯,在當地也被稱之為“猴子包面”,它是一道久享盛名的風味小吃,從明末清初形成,有數百年的歷史。皮薄餡鮮,風味獨特,它其實就是餛飩。

餛飩,古代中中國人認為它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所以被稱為餛飩,後來被稱為餛飩。餛飩和餃子本是同一物,不過在北方人的挑剔的口味下,一支幹撈成了餃子,另一隻放湯繼續煮便成了餛飩。

雖然餛飩起源於北方,但它卻在南方發揚光大。川渝的抄手、皖南的包袱、福建的扁食、粵港的雲吞,還有江西的清湯,其實本質上都是餛飩。

樟樹人回到老家,必須先去嘗下樟樹清湯,現在位於藥都賓館旁的老店範氏清湯,已經是第四代人在經營了。從店家口中得知,樟樹範氏清湯,從清朝到現在差不多做了兩百多年,一家人將全部的心力都放到了這家店裡,來的大都是熟客老客。

店裡人來人往,呼著清湯的熱氣談笑風生,店外車水馬龍,這種熱鬧、鮮活的煙火氣,就是樟樹的味道。而傳統的樟樹清湯除了在街邊路口、碼頭、車站擺攤設點,或者挑著清湯擔子,搖著小銅鑼,走街串巷叫賣外,還主要以供夜宵為主。

別的店家只用豬肉做餡,而範氏清湯,除了精選上好豬肉外,還會加入蝦米、豬油渣等,使餡料味道特別鮮美,與眾不同。皮薄肉多,滑爽潤口,晶瑩剔透,倒上一點陳醋,撒上點蔥花,這種鮮味,是樟樹人割捨不掉的味蕾記憶。

一起看看一碗皮如竹膜,剔透晶瑩的樟樹清湯是怎麼做出來的吧。

【食材】

五花肉、鹽。

【做法】

1、新鮮豬肉純手工剁成肉餡。

做餛飩最好的豬肉是三肥七瘦的熱鮮肉。冷豬肉品質參差不同,放在冰箱冰凍保質期可以達到1年之久,但是賣相不佳,口感也是最差的;冷鮮肉是放到冰箱低溫儲存,口感較冷豬肉好;熱鮮肉就是凌晨宰殺,清早上市的新鮮豬肉,我們在菜市場買的都是這種肉,保質期只有一到兩天,條件允許的話還是買熱鮮肉做清湯餡最好。

2、製作清湯皮。

樟樹清湯,餡是配角,皮才是主角。

百年老店的範記樟樹清湯,據說第一代創始人十二歲就開始在樟樹薌溪街賣清湯營生,後來他的範氏清湯之所以能在一眾清湯店裡頭脫穎而出,祕訣就在清湯皮。別人家一斤麵粉擀清湯皮子200—300張,而他卻擀出了400—500張,薄如竹膜。

但很少人知道,這薄如竹膜的清湯皮背後費了多少工夫:

揉麵團。

外面有些人賣的清湯皮又硬又粘連,包出來非常影響清湯的口感,好的清湯皮應該多半在手工製作。在容器內,按一斤麵粉,2克鹼面、一個雞蛋的比例和均勻,加入適量涼水和成硬麵團,注意不能讓面變得太軟。和好後的麵糰需要加蓋醒30分鐘左右。

機壓成型。

醒好後的麵糰放入專門壓面的機器中,拉成寬20釐米,厚度大約2釐米的麵皮。最先開始壓麵糰也是用手一張一張壓出來的,店裡生意火了之後,供不應求,在不影響麵皮口感的條件下,就用機器壓面代替了最簡單的麵糰製作。

擀麵皮。

用生粉做撲面是關鍵。面板上薄薄的一層面粉使麵皮與麵皮之間互不粘連,不影響操作擀起來也快。

這裡選用的使很長的一根擀麵杖,在厚麵皮上撒適量幹生粉,然後卷在擀麵杖上,兩隻手捏住捲上麵皮的擀麵杖向前推,然後向後拉回,再繼續向前推,推拉的動作重複幾次以後,把麵皮開啟,撒上少許乾麵粉,然後再新捲上,再重複推拉動作,直到擀成合適厚薄的面片。

壓皮切塊。

要說擀成薄薄的面片就算完,那就錯了。師傅會再用擀麵杖將整張麵皮捲成畫軸,抽出擀麵杖在面捲上橫著前後按壓,麵皮的面積被越壓越大,也變得越來越薄。

那麼麵皮要擀到什麼程度才算好呢?用這四個字形容特別合適:“白、薄、光、軟。”潔白清爽,薄如竹膜,或者像紙像吹起來的氣球,放在Sunny底下能透出光來,摸起來軟乎乎的不硬不沾手,這樣描寫出來似乎帶點誇張的成分,但很薄很透是實在的。

成型的薄面團,用擀麵杖撐開似徐徐展開的畫卷,特別有種不一樣的詩情畫意。最後一層層捲成條,切成手掌大小的方塊,疊起來才算完工。

3、包清湯。

清湯的豬肉最多佔整張清湯皮的四分之一,對於以清湯謀生的範氏一家來說,包清湯幾乎成了雷打不動的日常,一根扁竹籤在滿滿一大盤的肉裡一挑,輕快地刮出大拇指大小的紅肉,手指的一捏一合間,包進形如氣球的極薄清湯皮裡。

正在經營範氏清湯的老闆娘告訴我們:“一屜清湯有兩百多個,平均的話差不多一天可以做上10屜,晚上6點鐘開始包,要一直包到第二天早上四五點鐘。如果清湯店一天24小時都營業的話,每個時候都會有客人來”。

4、從屜子裡抓上10個左右的清湯放進小籃子,拋入開水大鍋煮至浮起。

清湯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清湯入沸水中煮,煮熟清湯費時較短,兩到三分鐘就好了。

5、調製湯料。盤底依次放入蔥蒜末,倒入少許陳醋,滴入香油,放入一小勺鹽,用漏勺將浮起的清湯盛入碗中,漏勺盛清湯時不需要完全等水漏幹,畢竟湯水才是清湯的靈魂。

川渝抄手,最熱門的還是用紅油做湯料,除了基本的花椒、辣椒、蔥薑蒜,還有最緊要的紅油,紅豔動人,看著就透著股豪爽熱辣勁;南京人用鴨血做餛飩湯底,他們似乎是在用生命吃鴨,連一向清湯寡水的小餛飩都不放過;揚州人吃得精細,湯底蝦籽熬,蒜蓉胡椒粉去腥,還不忘加蝦籽醬油、豬油和香蔥提鮮。

到了江西清湯這裡,就是最寡淡的湯料,為的就是嚐個鮮味,當然,一般真要吃起來的時候,一兩勺辣椒醬或辣椒油也是少不了的。

6、清湯碗裡放上一把小勺子,就可以端上桌給客人享用了。

樟樹清湯其實不細看和水餃很是相似,但只要稍微留意瞧上一眼,除了薄皮紅餡晶瑩剔透外的外形,湯色還特別清亮,和清水一般,倒是與字面意義上的“清湯”更加貼近。

麵皮將餡完全包裹住,嚴絲合縫,這樣在清水裡煮出來的清湯一個個飽滿可愛,癱在湯麵上就像一朵朵盛開了的花,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整個吞下,細品它的味道和輪廓。

一口下去,就知區別。不同於北方餛飩略厚的麵皮,樟樹清湯麵皮薄得幾乎能透光,一遇到開水就變得清晰透明,讓人嘗不出一點生面的味道,於口齒中咀嚼,雖然少了筋道的口感,但入口即化帶著一股綿軟的淡淡的鮮味兒。拿筷子夾起,肉餡透過光映出來,和綠色的蔥花搭配和諧,一抖一抖地讓人看了食指大動。

這種吃皮喝湯的優雅,只有江南人才懂,而吃清湯被燙嘴的痛,也只有江西樟樹人才能感同身受。

“臨江府,清江縣,三歲個伢子賣包面。”這是江西樟樹城裡一種歌謠。清江兩字,原來樟樹市叫清江縣,早些年在省城裡挑擔子賣餛飩的很多,差不多是包辦了這種買賣。

樟樹清湯之所以深受大家喜愛,還和它的文化淵源分不開:

傳說一,樟樹清湯是一個叫孫發雲開始傳承發展起來的。孫發雲是樟樹義成人,1803年出生,中年以後在樟樹薌溪街專售包面(清湯)營生,由於他的包面(清湯)與眾不同,人家一斤麵粉擀清湯皮子200—300張,而他卻擀出了400—500張,薄如竹膜,別的店家只用豬肉做餡,而他除了精選上好豬肉外,還加入蝦米、豬油渣等,使餡料味道特別鮮美,與眾不同,又因他的小名叫“猴子”,同時他打清湯皮子用擀麵杖,像孫悟空一樣耍金箍棒,慢慢地食客就將他的清湯叫做“猴子包面”。

傳說二,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樟樹,在藥碼頭(即樟樹大碼頭)聞得一陳陳香味,問隨從“何物也?”隨從打聽回稟“樟樹清湯”。乾隆即在一張小桌子旁坐下來,要了一碗品嚐,其味鮮香、微辣,乾隆皇帝嘖嘖有聲,越喝越有味,額頭沁出了汗珠,去除了旅途疲勞,禁不住拍案而起說道:“清江(樟樹原名清江)包面,奇食也!”

天南地北的餛飩,一張麵皮包裹一切,味道千變萬化。鮮甜酸辣各得其所。也許正應了它開始的名字“混沌”,不同做法,各有滋味,既不能統一概括又沒法一一道明,不過到了飢腸轆轆之時,頭一個有它墊肚子就夠了。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這四個省的酒桌文化最江湖,神評論:這是不喝到天昏地暗不罷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