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裡常見的烹調、調味品:油、鹽、醬、醋等,它們都有合理、正確的使用方法。巧妙的運用這些調味品,做到合理使用,就會給菜品增加滋味,提升口感。相反的,如果這些調味品在使用細節上不太注意的話,烹飪出的食物,品質上就會大打折扣。
油溫是炒菜的關鍵,掌握好合適的油溫,可以讓菜品增色不少。炒菜時油溫不宜太高,一般情況下,油溫一旦超過180攝氏度,油脂很容易發生分解或聚合反應,產生有害物質。長期使用這樣的油溫,就會危害人體健康。
因此,炒菜時我們通常都會講究一個“熱鍋涼油”的說法,先把鍋燒熱,再新增食用油,油溫八成熱時,菜就可以下鍋了,一定不要等到鍋裡冒出油煙了再炒菜。
但是有時候,又需要涼鍋涼油,直接使用溫涼的油來加工食材,例如油炸花生米時,花生涼油入鍋,就會更加香酥、鬆脆,避免炸糊。
可以用蔥皮來驗證油溫。熱油裡放入一小段蔥皮,若是周圍大量冒泡,蔥皮顏色又不會很快變黃,通常這樣的油溫就是合適用來炒菜的。
鹽是一種電解質,同時又有比較強的脫水作用。因此在炒菜時,就要根據菜品的特點和風味來決定加鹽的時間。例如,燉肉以及烹炒含水量多的蔬菜時,應該在肉、菜八成熟時放鹽。過早則會導致肉蛋白凝固,肉不易燉爛入味;也會使蔬菜過早的失水,導致菜中湯汁偏多,影響品質。
用不同的食用油炒菜,放鹽的時間也有區別。豆油、菜籽油炒菜,應該在菜快熟時放鹽,這樣可以減少蔬菜維生素的流失。用花生油炒菜,建議早放鹽,可以使油的品質更好的發揮出來。
醬油在烹炒的過程中,可以為食材增香添色。但是在高溫下,長時間的加熱又會破壞醬油的營養成分,使其鮮味流失。所以應該在菜品快要出鍋時,再新增醬油。炒肉時,為了使肉質嫩滑鮮美,提前用澱粉、蛋清處理肉時,可以先來一點兒醬油增加底味。這樣炒出來的肉,品質和口感都會好一些。
醋不只是提供酸味,它還可以除腥去羶,解膩增香。而且醋還具有防止維生素流失,促進蔬菜中鈣、鐵、磷等微量元素溶解,提高菜品營養價值的功效。做菜時,放醋的最好時間段在首尾兩頭。也就是食材入鍋後馬上加醋,例如酸辣土豆絲的炒制,可使土豆絲清脆爽口。而糖醋排骨等菜品,除了食材剛入鍋時加醋之外,臨近出鍋前再淋一點兒醋,可以增香、提味。
怎麼樣?是不是不像我們平時想象中的那樣簡單?油鹽醬醋的科學使用方法,感覺有些挑戰常識了。廚房烹飪的過程中,合理使用油、鹽、醬、醋等調味品,可以使菜餚更加出彩、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