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幸福,就是包圍著我的熱氣和油煙。——路也

在宋代,如果有一種美食比肉還饞人,那一定是餅。

你或許不相信,寫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師宗楊萬里,在飢腸轆轆的時候,最渴望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餅。

“蕭家炊餅”“何家籠餅”,楊萬里心心念念,一口就能吃下一個,可見餅在當時餐桌上的分量之重。

而另一位文壇大家蘇東坡,更是為海南環餅打call帶貨,寫下自帶熱餅香氣的詩:“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飲食文明高度發展,“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生活裡從來不缺新奇的菜品,大家也追求珍稀獨特的食物,並願意為此一擲千金。

能在日新月異的美食裡保住核心地位,獲得資深吃貨“博主”蘇東坡的青睞,除了北方愛吃麵食的緣故,也能證明餅的烹飪製作較為醇熟,在征服百姓味蕾的同時,升級為一道“網紅”吃食。

既然如此,那麼宋人到底把餅吃出了多少花樣?宋代的餅業又為什麼如此繁盛呢?

生煎包

一、引得汪曾祺讚歎,宋人吃餅的花樣有多少?

凡以面為食具者,皆為之餅。

根據《靖康緗素雜記》裡記載,宋代所說的餅,包含了所有面食:包子、餃子、麵條、炊餅等。其中,我們現在熟知的餅,在宋人的巧思和妙手下,也製作出了花樣繁多的品類。

懂吃、愛吃的美文家汪曾祺先生,就曾因痴迷宋代美食文化,專門研究過“宋餅”。

他發現,《東京夢華錄》裡提到,海州張家和皇建院前鄭家是兩個做餅大戶,每家各有50多個烤爐,“一起烙餅,真是好傢伙!”如此大規模做餅的場面放到現在,估計都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再來看看《東京夢華錄》裡出現過的餅名:

筍蕨餅、蝦肉餅、千層餅、炙焦餅、太學餅、炊餅、蒸餅、門油餅、寬焦餅、灌漿餅、薄皮春繭餅、側厚餅、油鍋、滿麻、金花餅、乳餅、菜餅、胡餅、牡丹餅、芙蓉餅、熟肉餅、茯苓餅、菊花餅、梅花餅、糖餅……

不難發現,在餅的製作上,宋人在食材、配料、烹飪技法上都做了多樣化搭配,特別是蝦肉餅、芙蓉餅這類創新,是不是和現在的蝦仁漢堡、鮮花餅很像呢?

宋代令人驚歎的烹飪技法,是他們花式吃餅的重要前提。

在我們的概念裡,古人的廚藝大概停留在煮、蒸、炸、炒的階段,其實從宋朝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已經初露鋒芒了。

炸、炒、炙、煮、蒸、烤、煎、煨、熬、燒、焐、焙、攛(汆)、拌、泡、涮等三十多種技法,自然能輕輕鬆鬆做出蒸餅、湯餅、燒餅等種類,而“蒸餅”和當時宋仁宗的廟諱‘禎’同音,為了避諱而改成了炊餅,也就是武大郎每天挑擔出去售賣的那個品種。

在南宋《武林舊事》裡,第一次出現“月餅”這個詞。原料用的是白糯米和粳米,磨細成粉篩過後,用白糖滾湯拌勻,蒸熟之後食用。

雖然那時的“宋月”,並不像我們現在吃到的月餅,但宋人在吃餅這件事上,確實足夠精緻用心。

還有一道和“餅”有關的美食 ——糖醋熘魚焙面,也是宋人的傳奇手筆。

糖醋熘魚焙面

北宋時期,這道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的魚面大餐,已經在東京市場流行。

《如夢錄》裡記載,廚師們用黃河上品鯉魚為原料,把魚切出瓦壟花紋,放到熱油鍋裡煎炸,然後放上白糖、香醋、薑末、料酒等調料,加上開水,用大火熱油烘焙出湯汁,最後放上細如髮絲、焦黃酥脆的焙面……

難怪宋朝的小吃被美國《生活雜誌》,評為“一千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百件大事”,宋人的吃喝已經不是日常生活那麼簡單,從餅的烹飪和食用文化上來看,他們顯然已經達到了美食藝術的境界。

二、從帝王到百姓都愛餅,宋代餅業呈現井噴式發展

前段時間熱播的《清平樂》,稱得上是宋代宮廷的美食圖鑑。

江疏影所演的皇后曹丹姝,在劇中邊看《齊民要術》,邊學做麵餅,如此場景並不是憑空而來,餅在宋代的宮廷裡同樣是餐桌上的“盛寵”。

《燕翼詒謀錄》裡真實記載,仁宗皇帝趙禎,在剛出生之時,其父宋真宗喜極而大賞群臣,給的不是真金白銀、綾羅綢緞,反而是御膳房剛出爐的熱乎包子。

除了食用,宋代的中醫還把餅當作一種藥膳。

《本草綱目》就寫到,還是郡王身份的宋寧宗當時有尿頻症狀,宮裡太醫束手無策。而名醫孫琳自創奇招,用炊餅、大蔥、淡豆豉搗碎做成藥丸,寧宗每天按時吃三十顆粒後,尿頻居然痊癒了。

炊餅

從帝王到百姓自上而下的食餅文化,自然帶動了餅業的井噴式發展,激烈的商業競爭促使相關產業鏈的升級,最明顯的一環,便是宋代的“廣告業”。

宋哲宗時期,汴梁裡一個賣環餅的商販,被記入《雞肋篇》。

並不是因為他的餅口味新奇或形狀獨特,而是他創新性的廣告驚動了宮廷。

小販初入京城,為了推銷自己的新品環餅,挑著擔子便在大街上叫賣:“虧便虧我也。”一邊吆喝一邊露出惆悵的表情。

就是這種懸念式的廣告語,引得大家紛紛好奇購買:能讓生意人忍痛虧本售賣的東西,必定物超所值。

恰巧小販環餅的味道不錯,他的名聲就傳開了,成為其他商販模仿的口頭禪。但在路過皇后的瑤華宮時,府衙懷疑他圖謀不軌,小販就被抓走棒打了百棍後放出。

藉此機會,小販推出第二套吸睛的廣告詞:待我放下歇則個。一邊吆喝一邊憨態可掬的走在路上,表現被打後的囧樣。“人莫不笑之,而買者增多”。

到了南宋時期,“廣告”還出現了競賽選拔機制。根據《武林舊事·元夕》裡的史料,臨安知府主辦過一次僅限食品商販參與的“叫賣比賽”。

知府預先海選出高顏值聲音好的人,比賽開始後,所有參賽者託著自己的食盤,“歌叫競入”,比拼銷量,很多人因為“廣告說得好”銷量猛增,“有一夕而至富者”。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

三、賣餅兩年全款買房,宋代餅業為何如此興盛?

餅在宋代的售價非常平民,便宜的2文錢,貴的4文錢。

餅業的興盛讓很多商販發家致富,我們熟知的賣餅人武大郎,就靠著賣餅買了兩層樓帶小院的房。

《金瓶梅》裡提到武大郎的房,是花費了十多兩銀子典當來的。武大郎每天賣10扇炊餅,總計約70個,按照3文錢一個來計算,不出兩年,他就全款買到了自己的房。

奇怪的是,餅並非宋代才有,漢代《四民月令》裡就已經有“立秋無食煮餅及水溲餅”的記錄,為什麼到了大宋餅業會發展得如此興盛呢?

農業發展和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是餅業興盛的直接原因。

宋太宗等帝王非常重視農業發展,曾經下詔給荊湖、兩浙、福州等官吏,引導百姓種植穀物,現在留下的《勸農文》,就是當時勸勉農桑和普及生產技術的手冊。

對農業的保護和激勵還形成了制度:“滿五年,田者無白陳者,給佃者以永業”,宋太祖年間,也出臺了契約稅的政策保護土地的交易合法性。

除此以外,宋朝更是新修水利,開墾荒地,像梯田、淤田之類的新型耕作用地,首次在當時出現,再加上農具的改進和糧食種植結構的優化,直接形成了宋代農業經濟繁榮的盛景。

南宋時期版圖

而開明的商業政策、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是餅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重農不抑商,是宋代經濟與唐代的一個鮮明劃分,正因如此,大宋得以形成農業和商業文明同時繁盛的局面。

在唐代嚴格實行坊制,商販活動只能在指定點和圍牆內的坊市進行,並且有營業時間的規定,違反者將受到鞭打20的處罰。

宋朝則明令保護商販的權益,取消“宵禁”和坊制。城市的佈局沒了坊市界限,城鄉的集市隨處都能經營生意,特別像我們今天的“地攤經濟”。

清明上河圖

宋真宗為了解決商販侵街佔道的問題,不提倡粗暴驅趕,而是在街道規定位置設立“表木”,《清明上河圖》裡的虹橋兩頭就繪有這樣“表木”,超出紅線再進行處罰,以此照顧商販的生計。

最後,烹飪工具的創新極大豐富了餅的樣式,餅文化進步的促成餅業繁榮。

這個聽起來讓人咋舌的理由確實存在,餅業發展還和鍋爐有關係?

北宋之前,陶器、銅器是主要的烹飪工具,而鋼鐵冶煉技術的改進大大提升了鋼鐵產量,鐵鍋開始普及在百姓之家,“炊餅”的發明就是用鐵鍋製作。

烹飪效率提高,餅的樣式自然開始豐富創新,以餅為主的美食藝術也就促成了餅業繁榮。

麵食

宋人愛吃餅並非偶然,農業的高度發展、商業政策試行、城市管理人性化、炊具的跨越式提升,都為餅業的興盛提供了助力。

而餅,這種上得餐桌下得地攤的美食,至今還在北方流傳,雖不能親眼見到當時“大街買賣晝夜不絕”的繁盛景象,但我們可以去大西北來一次“麵食”之旅,品嚐地道的羊肉泡饃、肉夾饃、油潑面……感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立秋後,早餐試試這樣做,柔軟多層又清香,做法簡單又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