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在去蛟河以前,聽到朋友對雪蛤垂涎欲滴地描述,讓我內心的饞蟲蠢蠢欲動,只想從臨沂一步踏到蛟河大快朵頤,品嚐這令人神往的人間美味。

此時此刻,千里的朋友來相會,大家酒逢知己千杯少,酒量一般的我,面對傳說中的美味雪蛤,只能“酒”不投機吃雪蛤。

你們喝好我“蛤”好,這一陣子埋頭“造”呀,一會兒的功夫,就在談笑間將滿桌雪蛤“灰飛煙滅”、光碟見底。

意猶未盡地我不停地咂麼嘴,怪不得朋友說雪蛤是人間美味,今日一品,的確夠鮮,的確滑嫩,入口奇妙,堪稱一絕!

朋友見我們對雪蛤甚是喜歡,提議帶我到撲捉雪蛤的山上去採風。第二天,在朋友的帶領下,我們來到地處老爺嶺西麓,松花湖東岸的慶嶺鎮,這裡深林茂密、碧冠如雲,鎮上有多家雪蛤加工專業合作社。

根據網路介紹:雪蛤,是生長於中國東北林區的一種珍貴蛙種,現經過人工養殖已是中國著名的經濟蛙種。由於其冬天在冰封的河流、雪地下冬眠100多天,故稱"雪蛤"。作為一個物種,雪蛤是東北林蛙的別名。作為一味很有滋補作用的藥材,雪蛤油又叫林蛙油,其實是雌林蛙的輸卵管。

林蛙是中國著名的經濟蛙種,蛙的整體或雌蛙輸卵管的乾製品,均可入藥。雌蛙的輸卵管裡的營養物質的乾製品,即東北林蛙油,《中國藥典》記載為蛤蟆油,是名貴的食品、補品、藥品具有“滋補益精、養陰潤肺、補腦益智”等功效。在國內外市場上供不應求。具有抗衰駐顏、抗感冒、嫩肌膚、增強免疫力等功效。而且蛙油具有抗衰駐顏的神奇功效。對人體增高、降血脂、穩血壓、抗感冒、嫩肌膚、增強免疫力有一定特效,所以說雪蛤全身都是寶。

我們一行人走進雪蛤加工專業合作社,工人根據分工各自忙碌,據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每隻林蛙肚子裡面都有一粒類似膠囊的東西,像油又像膏,可以儲存能量,在冬天,就是這個膠囊支撐著林蛙的生命,只是雌蛙的輸卵管更是聚集了繁殖後代的所有營養,其滋補功能可謂無與倫比。

合作社出品的雪蛤油分為兩種,一種是塊油(聯體油),一種是線油,主要區別在於取油的時間。塊油是活林蛙晒乾,之後取油;線油是活林蛙取油,之後晒乾。

每年五、六月份,林蛙開始從山下沿溝谷林緣或植物帶向山上森林地帶遷移。一般每天於15:00~20:00為其遷移活動時間,其餘時間多伏於落葉層或疏鬆土壤中休息,無論颳風下雨,隨時都能向森林移動。在山上攝食四個月左右,十月初,吃飽喝足了的林蛙陸續從較高的山林出來,沿著溝谷流溪等相對固定的路線,逐漸向低地遷移至河流附近,等待越冬。

此時此刻,人們已經佈下天羅地網,在林蛙下山入河的必經之地用塑料薄膜做成牆體攔截,林蛙遇到塑料牆的阻攔,便停留在塑料牆下面,企圖越過牆進入河流。幾次跳躍過不去,便停留在塑料牆下,任憑人們捕捉。

被抓獲的林蛙一定要活體晾晒,將分揀後的雌性林蛙用一根長長的鐵絲從林蛙上顎穿過,然後掛在架子上,放在烈日下暴晒,林蛙在架子上只能痛苦地掙扎,不停地抖動四肢。

“林蛙這樣不停掙扎,才可以讓油聚集到下腹部,等它在架子上慢慢地死去,晾乾後,取出來的蛤蟆油凝結的更結實。”晒蛙工人一邊串一邊向我介紹,看著一隻只垂死掙扎、痛不欲生的雪蛤,讓我一個大老爺們兒都看不下去,鐵絲穿在林蛙上顎,紮在我的心裡,不忍再看的我心有餘悸地說:“這樣的製作過程是不是對林蛙太殘忍了?而且還讓人有些恐怖、害怕、噁心。”晒蛙工人卻哈哈大笑:“你還真是心軟,我們祖輩傳下來就這樣做的,不然怎麼取蛤蟆油?”

自從見到活體取雪蛤以後,我就再也沒吃過雪蛤,眼見為實的取油方法,殘忍地讓我寒毛直豎。我只能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雪蛤被殘忍虐殺的過程,提醒大家能否用一種更人性的方式取雪蛤油,畢竟這已經不是茹毛如血的年代,現代的人類社會更需要“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誠然,“人間有味是清歡”,就像逯耀東老先生所言:“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扣掉吃的文化,只剩四百年”。此話雖然有點誇張,但足以說明吃的重要性,也可見中國人對美味的追求也是歷史的積澱,是最具有人間煙火味的生活態度。但是這種叫“虐食”飲食習慣,現在看看也是讓人不寒而慄。

清朝道光年間,在清江浦(今江蘇清江)設有黃河河道總督,負責修浚黃河南段河道。一日,總督府宴請賓朋,席間一道菜豬脯味道十分鮮美,大家紛紛讚不絕口。一位客人偶爾起身上廁所,看到地上堆積著幾十頭死豬,橫七豎八躺滿地,便詢問是怎麼回事。下人告訴他,剛才吃的那道豬脯就是用這幾十頭豬做成的。方法是先將這些豬關在一個屋子裡,許多人手持竹竿追打,這些豬奔跑呼號,直到累死,這時廚子立即用刀割下豬脊樑的一小條肉,每頭豬隻用這一小條,集中幾十頭豬脊的肉才夠做成一道菜。據說豬被追打的將要死去時,全身的精華都集中到背部,把這條肉割下來做菜,美味無比,而身上其它部位的肉則因此而發腥發臭,失去了原來的味道,不能再吃了,只能全部丟到溝渠裡。

同治初年,山東有一家餐館名叫十里香,出售生吃驢肉,味道極其鮮美。做法是先在地上豎四個木樁,把驢的四條腿綁在木樁上,不殺驢。客人要吃驢肉的,或是屁股,或是肩膀,選好位置,直接用開水澆,去掉毛後,生割一塊,做熟端上去,客人下筷時,驢還在哀叫。

清朝山西人王亶望,官至中丞,特別喜歡吃鴨子,但必須是填鴨。他家養填鴨和吃鴨的方法也很特別,把活鴨裝進罈子裡,用泥封上,讓鴨子的頭頸伸到壇口外,每天用油脂和穀物餵鴨子,罈子底部鑿一個洞,好讓鴨子拉屎。用這種辦法六七天就把鴨子喂得又肥又大,鴨肉嫩得像喝豆腐一樣。每當他要吃豆腐時,就殺兩隻鴨子熬湯,然後用鴨子湯燉豆腐。

上海葉榴喜愛吃鵝掌,把鵝放在鐵楞子上,下面用文火燒烤,鵝跳叫不已,口乾舌燥,這時把醬油、醋等調料給鵝喝,一會鵝死了全身僅剩下皮肉和骨頭,鵝掌大如團扇,味美無比。(《清稗類抄》卷十三)

還有一道名叫魚羹的菜。做法是,選取最大的鯉魚,要活的,倒懸在房樑上,在下面安放一口大鍋,把鍋裡面的水燒的滾開,這時候敲碎魚頭,讓魚的血滴落鍋裡,魚還沒死,被水蒸氣燻蒸得搖頭擺尾,沒有一會消停的時候,於是,血流得更快。到魚死時,魚血已經全部滴進鍋裡,一縷一縷的紅絲連綿不斷。一條魚完了,再換一條,如法炮製,大概需要幾十條魚,血滴夠了,廚子才攪和血湯,做成魚羹,全魚都棄而不用。

上面說的種種虐食,現在基本都絕跡了。不過有一種虐食在很多年前倒還時有耳聞,那就是活吃猴腦。食客親自到裝猴子的籠子裡面挑選,被選出的猴子被披上繡衣,按在方桌下面,這個方桌中心事先挖了一個圓洞,把猴子頂在圓洞處,讓猴腦袋露出桌面,再用鎖鏈把猴子固定住,不讓它逃脫。接著,把猴腦袋上的毛剃光,把頭皮剝開,用滾開的熱水澆猴子的頭頂,接著用錘子敲破猴子的腦殼,倒進油鹽醬醋等調料,食客趁熱用特製的羹匙伸進猴頭中,舀取猴腦吃。在整個吃的過程,猴子都是活的,哀嚎之聲,撕心裂肺。

“食、色”,固然是人之本性,物競天擇,這也是自然界難以抗拒的自然規律。雖說人類的所謂文明史是一部充滿殺戮和鮮血的戰爭,但還是儘量別為了自己舌尖上那片刻的快感,而讓活物食材遭受痛苦折磨。孟子說過:“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幸運的是,2020年2月24日,十三屆全中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決定》自公佈之日起施行。以吃野味聞名的深圳市更是釋出了堪稱“全國最嚴禁食令”的《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

願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人們可以少一點殘忍,多一些精神追求,盡心善待每一隻動物,熱愛自然和生命,拒食野味,你我有責。

#遇見美好目的地##人民日報期待你的好照片#

最新評論
  • 1 #

    人性的貪婪讓無數的動物絕跡,因果循回所以造成了現在的希奇古怪的病毒漫延人類之中,最終會引起人類的滅絕

  • 2 #

    殘忍、暴虐是人類的最大劣性!

  • 3 #

    哪裡是養殖的,基本都是野生的

  • 4 #

    很殘忍,早些年家裡也做這個生意,收購上來的母林蛙為了取林蛙油,要把活的林蛙用鐵絲穿過嘴巴掛在陰涼處晒乾才能去除它的油,看著林蛙在空中不停的亂蹬,直至死亡,雖於心不忍,也沒有什麼辦法,那些年都是野生的林蛙,不像現在可以人工養殖。

  • 5 #

    萬物相互吞噬,是自然法則,是能量轉化的規律,生存本身就是殺戮

  • 6 #

    願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人們可以少一點殘忍,多一些精神追求,盡心善待每一隻動物,熱愛自然和生命,拒食野味,責同你我

  • 7 #

    作者雖有一付菩薩心腸,卻改變不了弱肉強食之事!戒不了動物肉身大快朵頤之慾,何慮得取生命之方式???

  • 8 #

    不是晾晒,是掛在陰涼的房間裡,不晾不風乾讓它慢慢s。長達半個月的時間它們常常蹬腿,由於運動加重力娃油會垂到下腹部,肉眼可見透著白色,霜降時採油。

  • 9 #

    樓主呼吸的時候不覺得空氣被你抽吸到肺裡很殘忍嗎

  • 10 #

    只有人身才好修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勸君早辦修行路,一失人身萬劫難!

  • 11 #

    人類餐桌不需要林蛙,大自然需要它。

  • 12 #

    雪蛤!我還以為是鮑魚一類的低等貝類動物!這麼殘忍,我是不會吃的,因為我有可能是吃不起!

  • 13 #

    國外的鵝肝就不殘忍?

  • 14 #

    狗肉,林蛙,我是不會放棄的

  • 15 #

    老祖宗用了幾萬年的時間才終於進化到食物鏈的頂端。你居然告訴我殘忍……

  • 16 #

    良心作者,用心良苦,願一生平安!願眾生無苦!!!

  • 17 #

    我想知道到底哪種食物背後是沒有殘忍殺戮的?

  • 18 #

    朋友:這頓雪哈讓你白吃了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外婆家的韭菜盒子,家常新做法皮薄餡多、外酥裡鮮、孩子特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