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羊位居“六畜”之列。史前時期,我們的先民已經開始馴養羊群、食用羊肉。考古學家在齊家文化,以及後來的殷墟遺址中,均發現有完整的羊骨遺存。從青銅時代起,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中所佔據的位置越來越突出。
關於羊在上古社會的重要地位,從漢字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也可窺見一斑。例如古人以羊大為“美”,以羊醜為“羞”,更把魚、羊相提並論,指代“鮮”這一獨特而神奇的味覺感受,這些都和羊在古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分不開的。
上古時期,原始的經濟活動以物物交換為主。而作為羊這種動物來說,它更是有幸成為了原始先民公認的“一般等價物”。到了殷商時代,活躍在西北地區的羌人,更以養羊為生,大規模的放牧養殖逐漸成為現實。此時,隨著貨幣的出現,羊在物物交換中的角色開始淡化,而更多的迴歸到它的本質——上品美味,不斷出現在人們關注的視野當中。
《詩經.小雅.無羊》有“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一句。同樣也在《詩經》中,亦有《羔羊》一篇“羔羊之皮,素絲五紽……”從這兩首先秦詩歌裡,我們可以大概讀出一些關於古人養羊、食羊、用羊的相關資訊。
在我們的先民食用羊肉的漫長歲月中,人們不斷髮現羊肉除了飽腹之外的更高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肉“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等功效。
而在更早時期的唐《食療本草》中,也有“羊肉溫,主風眩瘦病……”之類的記載。至於《千金方》、《飲膳正要》、《四部醫典》等等浩如煙海的醫書古籍中,亦不乏關於羊肉的食療、滋補方面的細緻描述。
現在,羊肉早已成為我們日常食物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國北方、西北等廣大地區,羊更是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日常美味。羊肉可烹炒、可燉煮、可燒烤、可醃製……吃法多種多樣,滋味變化無窮。
而這其中,源自中原,流行於北方各地的名菜“紅燜羊肉”,以其肉質鮮嫩,香味撲鼻的特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關於紅燜羊肉這道菜,市面上做法也有多種,今天向朋友們介紹其中的一種比較傳統、地道的做法,步驟也很簡單。
紅燜羊肉,家常製作方法。
食材用料:
羊肉、胡蘿蔔、大蔥、生薑、八角、小茴香、桂皮、香葉、辣椒醬、料酒、老抽、食鹽、胡椒粉、雞精。
烹飪步驟:
羊肉切塊後,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胡蘿蔔去皮切塊,大蔥取蔥白切段,生薑切片。
羊肉焯水。鍋裡新增清水,羊肉冷水入鍋更容易焯出血沫。水滾開後,浮沫清理乾淨。羊肉焯水大概兩分鐘左右,撈出沖洗乾淨備用。
熱鍋涼油,肉不易粘鍋。油熱後將羊肉入鍋,中火煸炒兩分鐘,炒出肉裡水分。待肉塊表面收緊後,下入蔥段薑片、各味大料香料,和肉炒出香味。
喜歡吃辣的朋友,可以新增一勺辣椒醬,翻炒均勻,再沿鍋邊淋入一勺料酒去腥。
然後,往鍋裡新增清水,水面蓋過肉塊,加一勺老抽增色,加食鹽、胡椒粉少許。鍋裡水燒開後,撇去浮沫,小火燜煮半個小時。
半小時後,將胡蘿蔔下鍋,小火繼續燉五、六分鐘,使胡蘿蔔充分釋放出養分,這樣肉塊肉湯就變得更有營養了。
出鍋前,加少許雞精,大火收汁後,美味的紅燜羊肉即可盛盤上桌。
製作紅燜羊肉,需要注意:
羊肉切塊後,清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儘量泡出血水,可以有效的去除羶味。
羊肉焯水,冷水下鍋可以更好的焯出血沫。
羊肉煸炒時,水分要炒幹,這樣口感和味道更好。
關於羊肉,以及紅燜羊肉的家常烹飪方法就為您介紹到這裡。了解這些內容後,您在家裡也可以做出美味的紅燜羊肉,細細品嚐這道菜的獨特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