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著Sunny……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老舍先生的這篇散文,讓全中國人民讀出了泉城濟南的祥和風貌。而晚輩我實在緣分淺薄,曾經來了濟南卻並未領略老先生美文中的別樣景緻,反倒在一陣冷顫中把外衣裹得更緊了。
大概七、八年前,冬天,我和一位同事出差到濟南。
初踏上濟南的地面,身旁就吹來一陣寒氣,讓我知道了這兒的臘月依樣冰冷,反手把外衣裹得更緊了。
我們打車到了預定的酒店,天色已經很遲,錯過了晚飯時分。太冷,不想折騰,就在酒店樓下的小超市裡匆忙買了餅乾零食,聊以果腹。
眼看著快到晚上十點,強烈的飢餓感又湧上來了,這才下定決心冒著寒風出去試試,找個可口的正經飯菜,也比半夜餓醒的好。
前臺問過服務員,告知出門如何如何走,只要一站路遠就有幾家小飯館,這麼晚了不曉得還營業不,二位可以去看看。
碰碰運氣吧。這兒到了晚上,溫度似乎又低了一些,冷風吹的人耳朵發疼。來的不巧,正趕上陰天降溫。
老遠看見幾家飯館的招牌,但都是門窗黯淡,像事先約好一樣,準備打烊了。此時十點已過,加上天氣寒冷,路上人、車也少,好在這裡距離住地不遠,只需步行而已。
漫無目的又向前多走一段,同事發現對面門頭下有個小店,燈火煌煌,好像尚有顧客在裡邊用餐。寒夜中,這點點亮光,在朦朧的路燈下分外顯眼,瞬間讓人覺得身上溫暖。晚飯有了著落,腳步也不覺加快了一些。
進店時,先前用餐的顧客結完賬,正向外走。如此一來,店裡就剩下我和同事二人,估計我們就是今天的最後一撥客人了。老闆很熱情,沒等多久,為我們端出了黃燜雞和白米飯。
兩份黃燜雞,三碗白米飯二人均分,這簡直就是大快朵頤的節奏。濟南的傳統美食,剛到這裡,臨近半夜趕趟吃上了,這口福也是沒的說。
直到現在還記得那時的好滋味,雞肉又香又嫩,菜也很好吃,青椒香菇土豆各有特色。老闆介紹說這就是當地傳統的做法和風味,店也開了有些年頭了。
出差不滿三天,黃燜雞吃了兩頓,都是在這家小店裡享用的。
後來回到西安,有時也專門找找黃燜雞吃,但是感覺都沒有當年的好滋味了。美食離開了原產地,不論是味道上,還是體驗上,都會有差距,至少在人們心理上隱約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才會有“正宗”、“傳統”、“地道”之說法,也才能拉近消費者和原產地之間的感情距離。
再後來,又逐漸了解到,砂鍋、雞腿、黃豆醬、香菇、燜煮……等等地道黃燜雞的工藝、用料、烹飪手法,這些都是構成傳統滋味不可或缺的一系列重要因素,少一不可。
1986年,河北保定徐水區南莊頭村附近,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豐富的地下文化堆積層。這其中,相繼出土了一批特殊的陶器碎片——夾砂陶。
夾砂陶,胎體含沙量偏大,質地疏鬆、多孔,對燒製溫度要求卻並不高。在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生產力極端低下的環境中,古人發現陶坯摻沙,高溫下不易開裂,製造這樣的陶器相對更加容易一些。這種夾砂陶就是砂鍋的原始雛形,後經不斷改良發展,逐漸演化為現在常用的砂鍋。
遠古夾砂陶的發現並非只有河北保定一地,江蘇溧水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同樣發現了數量眾多的夾砂陶殘片。大河上下,一南一北,新石器時代,遠隔千里的古人對於這種特殊的陶器有著驚人相似的認知。這也為後世砂鍋的出現,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更催生了很多以砂鍋為烹飪器具的美食的產生。
“……智深猛聞得一陣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時,只見牆邊沙鍋裡煮著一隻狗在那裡……”《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中,這生動的情節描寫,不正是元、明時代,甚至北宋一朝,砂鍋美味的真實寫照嗎?
遊走在西安本地的小吃街,凡以砂鍋為烹飪器具的食物,例如砂鍋燴菜、砂鍋豆腐、砂鍋米線等等,人們乾脆約定俗成,就以“砂鍋”直接做招牌字了。“××砂鍋店”、“ ××砂鍋”,類似這樣的美食小館,路邊自有不少,深得食客們喜愛。而我在消受之餘,往往卻更想找尋那種出自砂鍋中的,地道美味的傳統黃燜雞。
自濟南始,到黃燜雞,又聊起砂鍋。種種話題之餘,只是甚感時過境遷,再也沒有吃到當年東去泉城,半夜路邊小店裡地道傳統的美味了。
黃燜雞的做法,離不開冰糖、黃豆醬、雞腿、配菜等食材原料。今天和各位朋友們分享一個黃燜雞的家常烹飪方法,比較的傳統和地道。感興趣了,您也可以在家裡試著做一下,嚐嚐味道如何。
家常黃燜雞,食材用料:
雞腿、土豆、紅椒、綠椒、香菇、生抽、蠔油、黃豆醬、冰糖、生薑、大蒜、食鹽。
黃燜雞用雞腿比較好,肉質緊實、口感又不失細嫩。先將雞腿剁成小塊,沖洗乾淨,儘量撿除細碎骨渣,吃起來更安心方便。
雞塊冷水下鍋焯水。焯出血沫,清理乾淨,這樣做出來的成品色澤更好。
傳統的黃燜雞,僅需三、四種配菜。土豆切成塊,紅椒綠椒切成大片,香菇視個人習慣,切與不切均可。另外,來一點兒生薑、大蒜備用。
黃燜雞若要做出好成色、好滋味,更離不開醬料。調製醬料時,一勺生抽,一勺蠔油,一勺黃豆醬,按照這個比例攪拌均勻即可。
鍋裡適當多加一些底油,用小火慢慢將冰糖炒化。炒冰糖時,一是小火,二要不停攪拌防止炒糊。待糖稀炒至棗紅色,內部由大氣泡變成小氣泡時,雞塊入鍋,中火快速翻炒均勻。
雞塊表面薄薄裹上一層糖稀,炒至變色後,倒入醬汁和姜、蒜,大火翻炒,炒出醬香。然後鍋裡新增熱水,水面要蓋過雞塊。
接下來,就是重要的環節——燜。雞塊連帶湯水,一同轉到砂鍋中,加適量食鹽調味。湯汁燒開後,香菇下鍋,中火燜煮十分鐘,讓香菇的鮮香、湯汁的醬香更好的融入到雞肉中,提升滋味。
十分鐘後,雞塊色澤更加紅潤,此時土豆下鍋,繼續燜煮五分鐘,使土豆變得軟爛適口。
最後,才輪到紅椒綠椒下鍋,將這兩樣配菜燜煮斷生之後,黃燜雞就做好了,可以上桌品嚐。
這道家常黃燜雞,做法傳統、口味地道,具有湯汁紅潤、油而不膩、肉質嫩滑等特點,搭配白米飯同食,非常美味。
製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炒冰糖,一定用最小火,不停攪動,防止炒糊。
燜煮環節,砂鍋要蓋上,這樣才能起到“燜”的作用,肉質會更加嫩滑軟爛。
另外,三種配菜,香菇、土豆、紅綠椒,入鍋要按照先後次序。這樣才能確保成菜後,味道有層次,菜品的熟度、口感也便於拿捏到位。
黃燜雞屬於魯菜,滋味鮮香,肉質軟嫩,營養豐富,老少皆宜,確為居家美食中的一道經典菜品。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黃燜雞的家庭做法,適合日常烹飪。閒暇之餘,您不妨也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