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清明節,青團就已經在萬眾期待中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大家伸長著脖子,砸吧著口水,扯著嗓子對著售貨員喊著要多少個青團,動作麻利地把青團裹起來放在袋子裡,迫不及待的人們開啟袋子就已經開始品嚐新鮮出爐的青團了。
青團包裹著青汁的清香和豆沙的甜糯,淡淡的青汁香氣在口腔裡迴盪,甜糯的豆沙在舌尖上翻滾,軟軟糯糯的青團一口接著一口,令人回味無窮。
鄭春華老師創作的《最好吃的青團》,拉開了我們的思緒,思念之情浮上心頭,令我們所有人想起心底那個最深愛的人。而鄭春華老師用這本講述思念故事的《最好吃的青團》,讓孩子們深入了解我們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是我們祭拜祖先和思念親人的節日,也是出門踏青、郊遊玩耍的節日,掃墓祭祖和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清明節還是自然節氣之一,自然節氣和人文風俗融為一體。清明節在2006年的時候,清明節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值得我們所有中中國人驕傲!
鄭春華老師不僅僅介紹了清明節,還創作了其他繪本《一張全家福》、《不是方的 不是圓的》、《屋簷下的臘八粥》、《郵遞員叔叔的奇遇》介紹了很多中華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臘八節,還通過《到底誰厲害》跟孩子們解讀十二生肖的趣聞故事。
我和寶寶有幸閱讀了這本《最好吃的青團》,講述了一位熱愛吃青團的小姑娘小葵,回憶最愛的外婆的往事。等到清明節這一天,媽媽帶著小葵去外婆的墓前祭拜外婆,不禁淚水漣漣,還許願明年帶來小葵自己包的青團給外婆吃。故事十分感人,讓人動容。
1、 吃一口甜甜的青團,想念的思緒浮上心頭,愛永留心間
清明是思念親人的時節,對於小姑娘小葵來說,清明節可以吃到美味的青團,還想起給她做青團的外婆,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故事就是從青團開始說起。青團上市,媽媽給小葵買了青團吃,小葵吃著青團卻異常想念外婆,回憶起諸多和外婆在一起的趣事,比如看外婆會跳舞的耳環,外婆會給小葵做美麗衣服或者小裙子,外婆還會給小葵包她最愛吃的青團,她倆有說有笑地一起做青團……
外婆的離世並不沒有阻隔小葵的愛,小葵更加懂得了外婆給予她的愛,是這輩子最珍貴的禮物,她想通過自己做的青團來反饋對外婆的愛,讓外婆知道她深深的思念之情。
只要吃一口青團,就能夠讓小葵想起最愛她、她也最愛的外婆,青團裡飽含了外婆濃厚的愛,也蘊含了小葵對外婆深深的思念。
孩子們會通過《最好吃的青團》的故事,了解清明節為什麼要給親人們去掃墓,去思念失去的親人們,還會通過包青團的方式表示思念之情,都是告訴孩子們清明節是追憶和思念親人的節日,也是表達我們對離去親人愛的節日,用這種方式去告訴他們,我們依然在思念著他們,我們把愛永留心間。
2、 透過故事,讓孩子們認識清明節,也了解更多中華傳統文化
清明節是需要孩子們去給失去的親人們掃墓的節日,但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在這個節日裡掃墓,還有為什麼要去用掃墓的方式祭拜祖先,其實都是有故事和淵源的。
在《最好吃的青團》的導讀手冊中,就介紹了清明節的來歷和故事,是關於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也因為忠誠忠義的介子推而命名了清明節。家長們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讀,了解更多我們中華傳統文化。
在《最好吃的青團》中,有展現美味的青團、和外婆的快樂童年時光和給外婆掃墓的場景,而古色古香的古鎮也極具看點,“小橋流水人家”把童年的古鎮描繪得栩栩如生,在現代化城市裡的孩子們可以看到古鎮裡的唯美之處,有熱鬧喧囂的老街、古色古香的老宅、木頭勾勒的窗櫺、河水裡洗滌的衣服的場景、用灶臺燒飯的土鍋和土灶、碾糯米的推磨、貼在牆上的年畫、架在河水上的石橋等,都是孩子們需要去了解的中華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底蘊源遠流長,需要孩子們能夠發現這些古老物件之美,感受它們沉澱下來的歷史古韻和文化傳承,在一代一代中繼承下來,勿忘中華之根。
“圍裙媽媽”鄭春華老師用這樣古色古香的故事把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推呈出來,讓孩子們多認識和了解這些節日的淵源和背後的故事,讓更多孩子們一邊享受節日帶來的片刻寧靜之外,還能夠懂得中華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