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蜜是斯里蘭卡常見的一種食物,無論在菜市場、超市,還是本地的餐廳,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與我們將其稱為“水果皇后”不同,這種果肉肥厚,清甜可口的植物,在斯里蘭卡人眼裡,它卻是一個備受推崇的重要糧食,因為它曾多次讓這座小島避免饑荒的風險 。
菠 蘿 蜜 樹 的 傳 奇 歷 史為對抗饑荒,從馬來引入
提起斯里蘭卡的菠蘿蜜,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Arthur V. Dias。他是斯里蘭卡著名的慈善家、獨立運動成員以及民族英雄。作為一個種植園主,他在全島率先開展菠蘿蜜種植,因而被稱作“Kos Mama”或者“Jack叔叔”。
歷史上斯里蘭卡人主要以食用大米為主,遍佈小島的水庫和灌溉系統,便是前殖民時代統治者為種植水稻而建。不過,當英中國人佔領斯里蘭卡後,開始侵佔島上農民土地,種植用於出口的茶葉、橡膠和肉桂等經濟作物。水稻種植面積被迫大大減少。
1915年,因起義運動原本被英殖民者判處死刑的Dias獲釋。他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整個歐洲出現令人擔憂的“大饑荒”。島上隨著水稻種植量連年下降,斯里蘭卡人也將很快面臨糧食短缺問題。因此,Dias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斯里蘭卡實現糧食基本自給。
只憑他自己一個人無法建造用於水稻種植的水利系統,但Dias意識到可以種植菠蘿蜜樹。菠蘿蜜可以像水稻一樣作為食物,幫助斯里蘭卡消除飢餓。
當時,斯里蘭卡本就不多的菠蘿蜜樹被英中國人砍伐殆盡,為此Dias從馬來西亞柔佛進口菠蘿蜜的種子,免費分發給島上任何角落的居民,並提出在斯種植一百萬棵菠蘿蜜樹的計劃。
菠蘿蜜樹被稱為“大米樹”讓小島多次避免糧食危機
今天,Dias被斯里蘭卡人視為民族英雄,寫進了歷史教科書,而他發起的“菠蘿蜜運動”,幫助斯里蘭卡建立糧食安全,度過數次糧食危機。斯里蘭卡人親切的將菠蘿蜜樹稱為“Bath Gasa”,意為“大米樹”。
1940年,由於戰爭,全球多個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南亞、東南亞的孟加拉和越南更是出現了可怕的饑荒。但是,在19世紀初Dias的倡導下,島上居民都在自家後院裡種植了菠蘿蜜樹,菠蘿蜜讓斯里蘭卡相對平穩的度過第一次糧食危機。
到了70年代,受通貨膨脹、乾旱和糧食減產的影響,斯里蘭卡瀕臨崩潰。時任斯里蘭卡總理的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時稱:“這幾乎讓我們窒息,我們不得不為生存而戰。”
那時,即使是斯里蘭卡的富裕家庭,也受政府管制,每週只允許買2公斤的大米。那些年,人們將菠蘿蜜煮熟,加上少量新鮮磨碎的椰子,這種簡單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為日夜辛苦勞作的斯里蘭卡人提供了足夠的能量 。幫助人們度過危機的菠蘿蜜,在當時被人們稱為 “解決飢餓的水果 ” 。
而今年,菠蘿蜜再次幫助了一些斯里蘭卡人度過艱難的時期。
受新冠疫情影響,斯里蘭卡開始長達數月的宵禁,而糧食供給也成為封鎖初期的難題之一。 在一些偏遠的村莊,農民失去收入的同時,政府提供的福利食物 需要數日甚至幾周才能送達。對於那些村民來說,他們像上世紀70年代那樣,在沒有金錢和食物的情況下,靠吃煮熟菠蘿蜜度日。
即使在食物充裕的日子,菠蘿蜜也提醒我們記住:不要浪費糧食,為可能的風險做好準備。
菠 蘿 蜜 美 食斯里蘭卡人會將成熟的菠蘿蜜作為水果,沾著鹽和辣椒食用,將菠蘿蜜樹的葉和花用來治療糖尿病, 不過還有很多人會把未成熟的菠蘿蜜當做一種蔬菜。
由於老一輩斯里蘭卡人對菠蘿蜜深厚的感情,催生了許多富有蘭卡特色的菠蘿蜜菜餚。
比如,將嫩菠蘿蜜放在鍋裡煮熟,在逐漸加上椰奶、丁香、豆蔻、羅望子及其它的香料,慢燉至少6個小時,這是斯里蘭卡最常見的菠蘿蜜咖哩。還有,將菠蘿蜜與松果、椰子混合製成球狀小吃,作為茶點。
近些年,菠蘿蜜在國際上名聲鵲起,這種在斯里蘭卡曾被視為窮人果腹的食物,迎來巨大的轉變。
比如,由於菠蘿蜜在未成熟時的口感像豬肉,科倫坡著名的咖哩餐廳Upali's的廚師用菠蘿蜜替代肉餅,搭配自制的辣椒醬 ,做成素食漢堡,深受素食主義客人的喜愛。
再比如,由於菠蘿蜜肉很容易吸收香料的味道,科倫坡網紅餐廳Cafe Kumbuk,便將其經過油炸後,混合芒果辣椒醬和牛油果調味醬放在玉米餅上,成為餐廳的熱門菜。
越來越多的時髦餐廳開始推崇菠蘿蜜美食,廚師們都在吹捧可以將其視為肉類的替代品,甚至由於它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又被很多媒體將食用菠蘿蜜視作“未來健康飲食發展趨勢”。
小妞是誰?資深島民,一個辭職回斯里蘭卡當土著的理想主義girl。